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_软实力论文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_软实力论文

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实力论文,竞争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 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把文化生产力变成文化竞争力,既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与 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一个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

一、文化: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资 源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凝聚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只有两者兼具的国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争取主动。同样,在当今时代 ,一个城市的竞争发展,既有其资源、项目、资本、GDP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有着 文化、生态、科技乃至形象吸引力、群众凝聚力等“软实力”的竞争。在我国的城市化 发展进程中,一大批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旅游名城、园林名城、休闲名城 的竞相涌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实践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应该是指它的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既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指标的“硬实力”的增长,更应有以文 化为核心、以科技为基础、以生态为关键的“软实力”的全面提升。而前者的实现在很 大程度上也要靠后者。环顾全球各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凡最能吸引资源、技术、人 才的,莫不是“软”、“硬”实力兼具的地方。软实力不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且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一个城市软实力发展水平越高,就 越能在经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对于“硬”实力优势不足的地方,“软”实力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比较优势、后 发优势。当前,我国全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平等,发展的硬环境差异不大。哪个地方 的软环境好,软实力强,在国民素质、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政策引导、行政效率、诚 信法治等方面建立较强的机制,造就比竞争对手更为优越的投资、工作、居住、创业的 环境,哪个地方招商引资就有优势、聚集人才就有优势,发展经济就有优势,增加硬实 力就有优势,其竞争力就必然会卓著超群。因此,要树立软实力也是生产力,提高软实 力就是提高硬实力的观点,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文化竞争力作为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蕴涵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体现出来 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结合力,日益成为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一 个标杆、一种尺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构造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行为,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 合乎理性的公序良俗,营造着良好的城市氛围;文化产品的硕果累累,文化品牌的不断 涌现,显示了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艺术创造, 标志着城市灵魂的勃勃生机;而大批公益性和功能性文化设施,无不打上文化印迹,既 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软”环境。所有这些在城市文化上 的表象与成就,反过来将深深影响着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及行为标准,影响着这个城市的 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并决定这个城市在现代化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走多久。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曾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 ,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会向哪里转移”。对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和城市,要 走出新的发展之路,就要发挥其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注重提升文化竞争力,靠文化力 启动经济力,提升经济力。一个城市能否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最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最强、文化权利的市民享受度最高的城市,不仅要以不断成长壮大的经济实力显示其优 越性,更要以越来越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展现其新形象、新理念、新发展、新 实力。

二、文化产业: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 ”现象,过去常常分离的文化因子和经济因子日趋融合成一体,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 间的关系愈加紧密。一方面,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产品的档次和附加 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 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和渗透力就越强。因此,“经济文化化” 和“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新的社会系统综合体——文化产业。 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落后的文化和贫困的经济则如影随形, 同病相怜。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社会和谐了,其发展路径、文化观念才会认 同,竞争力才会提升。无疑,发展文化产业,加速文化力与经济力的互相融合、互相促 进,不仅是发展“文化经济”的重点,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

从国际上看,文化产业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 一个集中代表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艺术产业、教育 产业、媒体产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和休闲产业等。早在二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 出现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比较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二战后的半个世纪里,文化产业 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过去一个附属的产业形态,逐步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产业 部门。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 济增长点迅速崛起。据有关资料表明,美国的文化产业年经营总额已达数千亿美元之巨 ,文化产业的总量占GDP的25%。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文化产 业的总产值已占GDP总量的50%。在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据有关统计显示,2003年 我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在沿 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广东、山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 、广州、深圳等地都相继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抢占先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的步 伐,力图在5—10年内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6%。山西省近年来以打造精品、 培育龙头为重点,2004年1至10月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占全省GDP的10.5%。 河南文化产业近10年来,保持了12%以上的发展速度。所有这些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 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的源泉和新的增长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其发 展水平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及前途命运。以新的眼光和理念审视这个蓬 勃发展的产业,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综合实力,催生、推动文化生 产力健康发展、不断升级,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虽然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展示出光明的前景,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总体上 还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产品单一,文化产业科 技含量偏低,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能力偏弱。二是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品供给及人民群众 的消费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三是管理不够规范。文化企业同主管部门之间、文化企业 内部之间的关系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关的政策制度的制定也相对滞后,制 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文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没有形成。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 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文化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市场化程度低、资金相对分 散,不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这些都需要认真解决。

三、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1.加速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既影响着其他产业的 发展,又受其他产业的制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以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营模式 、促进产业升级和效益增长为目的。要引进、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把一切可能的 现代科技成果尽快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特别是要依托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结构 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化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 竞争力和辐射力。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结构,既要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提升发展层次,又要立足实际,与城市的经济优势、经济结构和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 需求相适应、相协调,加大文化产业向其他产业的扩张和渗透,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 展。

2.推进文化产业的资本融合。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本匮乏。对此要 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吸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盘活文化产 业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 媒体、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经济利益共同体” 。对公益性文化行业、文化安全及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企业,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要 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和国际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行业。目前,在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 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占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从业人数达2/3,是一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最近,根据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 产业的意见》,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公布了《广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 将文化产业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禁止类,鼓励社会资本进军文化产业,这无 疑是有力的举措。

3.拓展文化市场的丰富内涵。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 在动力。拓展文化市场,挖掘新的内涵,就要紧紧抓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这一 根本点,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的新趋势和文化产业向健康休闲市场集 中的新特点,大力发展包括娱乐、旅游、咨询服务、教育、动漫、体育等带有文化特色 的健康休闲产业,使之培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尤其要注重培育发展一 批文化内涵丰富、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增强原创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具有中国 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年来,河南省着力打造旅 游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和戏曲文化等,既展示了形象品牌,又提高了魅力和竞争 力。

4.发展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是凭空产生的,离不开历史文化的 传承,塑造城市特色文化要注重文化的延伸,绝不能简单地“除旧布新”,而要圆满地 传承、保持和发展。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依托文化资源定位城市,依托产业资 源打造城市,依托区位资源提升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打造一批具有文化特 色的产业品牌,提升与周边城市的相对竞争力。

5.推进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稳 妥,大胆推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在文化 资源配置上,要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 “五个一工程”等各类奖项评选,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和文化新人,建立文化产业的激励 机制;文化经营单位要主动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确立市场主体地位,组建文化产业集团 ,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来讲,必须坚持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既要通过产业化来创造利润,又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 不能以落后的文化来换取利润,更不能东拼西凑,乱拾文化垃圾,迷失方向。无论文化 体制改革走到哪里,这一点都要坚持。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学习和研究世界发达国家好的做法,结合各地的实际创新发 展。尤其是他们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高科技的推广应用、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对不同 民族文化资源的吸收创新,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要注重研究WTO框架内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则,引进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管理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地方 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发展路子,如广州“坚持市场导向,凸显产业属性” ,北京“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上海“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集中力量办大事”,云南“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等,都张扬了自己的特色,进行了可贵的创新探索,需要互相学 习、借鉴,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使文化产业异彩纷呈。

标签:;  ;  ;  ;  ;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_软实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