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论文

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论文

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

向阿红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陶行知既是著名教育家,也是高产的大众诗人,其诗歌创作与其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文学成就与教育成就相辅相成,注重诗歌教育性是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陶行知诗歌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试图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陶行知诗歌蕴含了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彰显出他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 陶行知诗歌;平民意识;教育性;爱国爱民;生活理念;现代启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大众诗人。陶行知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创造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理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教育实践成果,可以说,陶行知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心系祖国和平民大众,深知国家落后的原因,志在通过教育来唤醒愚昧落后的人们。因此,不少研究者对陶行知的定位也多是其“教育家”这一身份。事实上,陶行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著述了几百万字的教育理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900余首诗歌,是个高产的大众诗人。值得关注的是,他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在文学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其诗歌创作是与他推行教育改革实践离不开的,甚至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教育学上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他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他通过“文学”样式,采用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用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教育理念,以达到对民众进行教育的最大化效果。细品陶诗,几乎每首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简单的诗歌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其教育内涵——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彰显了陶行知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一 陶行知的平民意识

陶行知作为一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教育家,在他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是体现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思想根基。因此,要了解陶诗中的教育内涵,首先有必要对陶行知身上的平民意识做一番详细阐述。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清贫的家庭,自幼便感受到了世事沧桑,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他在平日的生活里,接触得最多的也是贫民,12岁时,他就成为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经常与贫民们一起劳作。由于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陶行知对广大贫苦大众表现出无比尊敬与挚爱的态度,对那些有钱有势者是极为鄙视和憎恨的。陶行知的生长环境使他自幼便形成了亲民、爱民、为民、教民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后来发展成为陶行知思想性格的主干,贯穿在他一生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中,推动着他开拓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化思想路线,致力于建设中国性、平民性的民主社会。

其次,陶行知是一位爱国人士,但他的爱国思想有别于古代的忠孝观念和家国思想。中国古代没有“社会”观念,“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中国才出现。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认为忠孝于家或者家族,便是对国家的忠;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成为历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中国古人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家族的利益而缺乏整体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陶行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文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这个国家的公民融于一个大集体,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共同提高,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他深刻地认识到旧中国的封建和落后,尤其是旧中国教育的落后。他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的弊端,认为这正是中国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旧中国广大平民百姓无法接受教育、愚昧无知,民众的落后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他同情那些在这个等级社会中无法接受正当教育的穷苦百姓。陶行知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在社会生活中凭着自己的躬耕精神,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他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平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想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创造新生活、创造新社会。

再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年陶行知置身于新的社会环境下,深受新的思想与理论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使处于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作为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很快就吸引了陶行知的注意力,他也逐渐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最终他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亲密战友。与此同时,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路线、关心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思想也更加坚定了陶行知的平民思想意识。

陶行知一生为了人民,他是那个时代人民性觉悟较高的人。他在教育学和文学上的努力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教化平民百姓,他所指示的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民主的道路。郭沫若评价他的诗歌是一部“人民经”;余之介评价他在教育上创造了新的民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茅盾也评价说“他的教育理论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可以说是人民本位的教育”,“适应人民的要求而又提高人们的要求”[1]。陶行知先生一门心思为了人民,他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他骨子里的平民意识贯穿了他一生,他是人民的诗人,是人民的教育家。在其诗歌创作中,他的平民意识是彰显其诗歌教育内涵的根基,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

二 爱国爱民教育

陶行知是一位爱国爱民的伟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2]这是陶行知先生在其论文《预备钢头碰铁钉》中对爱国主义最通俗的解释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爱国必然包含着爱民的因素,所以陶行知不仅爱国,而且爱民,他爱农民、爱工人、爱广大的劳苦大众,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精神。从爱国爱民出发,他决定“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决心为祖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留洋博士,他从美国回来后,拒绝了大学校长等各种高官厚禄的职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农村教育和平民教育事业,到乡村与农民同生活、共生存,下田、锄草、挑粪样样都干。陶行知的这个选择不免遭来不少人的讥笑,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个傻瓜。陶行知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写下《傻瓜》一诗来加以回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傻瓜》)他注意到当时中国社会中教育的僵化落后,旧中国推行“老八股”的传统教育和“洋八股”的奴化教育扭曲了中国的人心,广大平民无法接受到正当的教育,思想愚昧、素质低下。他的选择就是为了改变中国这种落后的面貌,他决定一辈子献身于平民教育事业,用教育来爱国爱民、救国救民。

陶行知在1934年提出“第一要整个民族现代化……第二要整个生活现代化……第三要整个寿命现代化”[9]71的教育宗旨,是他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纲领,通过教育实现对中国现代化长期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他长期从事以教育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总方针。[9]71他在教育上的现代启蒙追求,在其诗歌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上,而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承认和尊重其本身也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漠视和排斥个体人格和生命尊严。进入到近现代社会以来,五四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带来了人的个体的解放,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尊重。陶行知的很多诗篇都表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对儿童的尊重。他认为儿童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创造力和能量,等待着人们用爱心去引导他们。为此,诗人强调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他创作的《小孩不小歌》一诗,告诫人们“小孩不小”。另外,诗人还创作了很多儿歌和关爱儿童、教育儿童的诗歌,如《小先生》《小先生歌》《小朋友》《变个小孩子》《儿童节歌》《儿歌》《广西小孩》《“一二八”儿歌》《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儿童四大自由》《新唐僧》等,不断呼吁人们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体生命和价值,用心去呵护他们。潘涌认为陶行知“高标‘儿童中心’的教育理想,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活力的智慧‘人’而育之,登高率先发起了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灭童’传统的尖锐挑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立人’主题的先河。”[10],他对陶行知尊重个体生命、关怀现代化教育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中H1~H7使用+15V直流电源供电,H8使用+5 V直流电源供电.电压霍尔传感器H1~H7通过接线端子J5~J11与电池板相连(图2)产生霍尔效应,得到0~5 V的电压信号.将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流导线穿过带有电流感应孔的电流霍尔传感器H8输出额定值为0~2.5伏直流电压信号.上述电压信号连接单片机U1的A/D引脚(图3),将分压电阻R101~R108(图2)放在单片机U1与霍尔传感器之间,防止感应电压过高而损坏单片机.

陶行知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爱民教育思想内涵,使得他的诗歌内容紧密地配合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陶诗确实存在着一些具有标语口号“传声筒”式的倾向,但这是对诗歌新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出现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后人没有必要苛责其创作。总之,人们从这一教育内涵中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对“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其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在国家处于深重的灾难之日,这些诗歌号召人们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早在1923年,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愿爱你,不愿害你。如果害你,就是害己。”(《国民与我》)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就应该融为一体,要团结共处、相互友爱的爱民思想和情感。他后期创作的诗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中国人》)直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他对祖国未来的光明前途寄寓了美好的理想。当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怀着满腔热血,把诗歌当作打仗的号角、战斗的武器,以炽热的情感,唱破了喉咙,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向前冲。他教育妇女们行动起来,走出闺房和厨房,冲向救国救民的战场,如《妇女大众战歌》;教育人们认清卖国贼,不做卖国贼,把握准枪杆的指向,如《枪杆向北》《枪杆向外》;呼吁国民党积极抵抗外敌,与全国民众共同拯救祖国,如《联合战线》。陶行知创作了大量的有关爱国爱民教育的诗歌,一是出于诗人本身爱国爱民的本性;二是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陶行知生活在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国社会的后半期,在这样一个国难深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陶行知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用他的诗歌和行动鼓舞着民众的斗志,对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面对军阀混战,陶行知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在诗歌《军阀的镜子》一诗中,诗人对北洋军阀“压倒主人自作主,挥霍兵饷如粪土,强盗进门不抵抗,主人赶贼他不许”[3]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怒和批判。当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时,诗人的《不投降歌》对宁死不屈的中国军人忠诚地赞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寄予无限的哀思。抗战胜利后,继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内战,祖国处于动荡的命运之中。此刻,陶行知深感战争会带给国家和人民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于是写作《立刻停止内战》,警示中国同胞的相互厮杀会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希冀停止内战的强烈愿望。诗人对那些为争取祖国解放、民族独立做斗争而牺牲的战士,表达出强烈的敬畏之情,如《纪念“一二八”》《张故上将自忠殉国三周年纪念祭歌》等;对那些贪生怕死、投降卖国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和猛烈抨击,如《安内攘外》《枪杆向北》等。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其诗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

三 生活理念教育

陶行知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人民教育的客观规律,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的新路子。[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要把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这一理论,不仅对近代中国和世界教育思想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有启示意义。他的生活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其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中,而且他还通过小说、诗歌、杂文、散文、书信、演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其中诗歌就是他运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在陶行知的诗歌作品中,除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怀、表达政治立场的作品以及游记之类外,其余诗歌大部分都阐述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具体如下: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明确指出,我们是现代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应该过得更为现代化,接受现代教育;因此,他试图通过教育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持续不断地前进,我们必须参加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8]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追求社会的现代化,更强调社会中人的现代化、思想和感觉的现代化,并以此来引导行动的现代化和生活的现代化。

权头一听这话针对性太明显,毕竟自己动手不对,所以赶紧陪礼:“刚才我跟何东是太激动了,跟你们道个歉咱两家真犯不着为这事闹掰了,亲家亲家,不就跟一家人一样吗?我就想知道你们对我们筝筝有什么意见?

总而言之,陶行知在其诗歌中灌输的生活教育思想,通过直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可以从他的这些教育诗中化解愚昧的思想,学到生活的真理。

最后,表达“教学做合一”的观点。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那种教师盲目灌输知识给学生的做法,他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教”与“学”,因此,他创造了“小先生制”的学习方法。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我是小先生,这样指导学生:‘学会了赶快去教人,教了又来做学生’。”(《小先生歌》)号召千千万万个小孩子摒弃知识私有观念,“即知即传人”,教别人的同时也教自己,不做守知奴,“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小先生》)像这样的诗歌还有《儿童年献歌》《儿童节献词》《送三岁半的张阿沪小先生》《送翁家山小朋友》《跟人民和小孩学习》等。其次,陶行知强烈反对学生只“学”不“做”,动脑不动手,严重脱离生活实践。他在《两位先生的对话》《贺宝山师范创校纪念》《贺安徽中学十周纪念》《儿童节歌》《手脑相长歌》等诗歌中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真理的真切体验,“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相长歌》)

其次,表达“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在陶行知的看来,“学校”一词有多种含义,概括起来就是:一是指那些专门性的、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即社会。而在他看来,后者更为重要。陶行知在其文章《文化网》中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6]陶行知认识到“老八股”的传统教育与“洋八股”的奴化教育均不能适应人民大众生活实际的需要,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是“死教育”。因此,他从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出发,提出了这一教育理念,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生们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与人民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社会中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去改造弊病无穷的旧社会,创造新生活。“青天是我们的圆顶,大地是我们的地板,太阳月亮是我们的读书灯,二十八宿是我们的围墙。人民创作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社会大学颂》)将自然界的万物比作学堂的设施,整个大社会就是一个大学堂,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大课堂”中互为师生,互相学习。在《诗人节祝辞》中,诗人直接鲜明地表达了“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的观点。《活的教育》中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教育比喻为自由的鸽子,以此告诫教师们不要牢牢地将学生拴在学校里,要给予他们自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小先生歌》中也唱出了学生的心声:“我是小先生,看见鸟笼头昏。爱把小鸟放出,飞向森林投奔。”(《小先生歌》)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与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非常相似。在毛泽东看来,社会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接近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只有周知社会人生,才能为改造社会创造条件。[7]

四 现代启蒙教育

首先,表达“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提炼出人生真理。“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出真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可以发掘出生活的真理;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活对教育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陶行知大部分教育诗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孩子自己抱》《初学烧饭》《乡下先生小影》《踏雪》《久病忽愈》《无量福》《保护栽的树》《夏天打蚊子》《送礼》《懒姑娘》《四不可老》等。诗歌“早不做,夜慌张,三顿茶饭,忙杀懒姑娘”(《懒姑娘》),从简单的日常生活做饭这一件事,教育人们不可懒惰,应合理分配时间,早点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再如,“自己的孩子自己抱,不抱孩子的太太没人要!我从迈皋桥唱到夫子庙,人人都说刮刮叫。”(《孩子自己抱》)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是因为他一位朋友的太太不喜欢抱小孩,整天把自己的孩子托给老妈子抱,所以他便写下这首诗歌以此告诫母亲要多抱孩子。陶行知在此诗诗前序言中也说道:“这几句俚词随嘴念来,不过是为小朋友出一口气。”[5]后来,他这位朋友的太太也因此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再如《自立歌》一诗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依赖别人的人生真理。《空想》一诗教育人们不能只想不做,要付诸于实践,这样才能心想事成。《懒姑娘》教育人们要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偷懒。《经济后防巩固》教育农民“自给”才能“自足”的道理。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中,总结出智慧和真理,来纠正人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些教育平民百姓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至今读来,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其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里分析市场风险e、购电商风险规避度λ、批发价格w、零售价格p、购电商成本cr对购电商最优购电量q*的影响。

除了在教育上体现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外,参加的政治活动也足以体现他爱国爱民之精神。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陶行知积极投身于爱国实践活动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中华民族。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地方起义,领导了南京“五四”爱国运动,支持晓庄师范学校师生反帝爱国运动,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据统计,陶行知从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的2年零1个月的时间里,共出访26个国家,行程25万公里,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大会。在国外的2年里,陶行知共创作诗歌100首左右,诗歌成为了他最有力的宣传武器。他利用一切机会争取到国际上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最大支持、同情和援助。他去马来西亚和印度,了解当地人民的艰辛生活。在印度时,创作了诗歌《阿黑煞的农人》《不可亲近的人》《印度三姊妹》《印度高利贷》,描写印度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在塞特,创作了诗歌《塞特的水上乞丐》,对塞特底层贫民用生命换取生存的遭际深表同情,同时对他们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表达敬意;到达红海后,他写下《给爱西阿皮亚的战士》,对埃塞俄比亚战士抵御外敌侵略的英勇精神表达敬佩之情。陶行知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外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因此,在他创作的诗歌中,其中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其爱国爱民教育思想,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

其次,陶诗中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还表现在,陶行知将现代的新知识、新思想带入诗歌中,以此来对人们进行启蒙教育。诗歌《放爆竹》《村魂歌》就鲜明旗帜地喊出了“把新的惊起,把旧的吓跑”(《放爆竹》)、 “同去改旧村,同去造新村”(《村魂歌》)的创造新生活的愿望。《香姑的表姊说上海》《糊涂的先生》《乡下老眼里的电灯》《赶上史考梯》《结婚杂感》《某女士就职》等诗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文化:穿西装的男士、火轮、电灯、微积分、火腿三明治、马桶等一些新鲜的事物映入人们的眼帘,让人们感受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另外,在陶行知看来,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而这又主要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教育观念。因此,陶行知力求打破这一落后的教育体制,传播现代化的启蒙教育思想。他的诗歌《告书呆子》《学生或学死》《活的教育》《拉车的教员》《教师歌》《两位先生的对话》等要么是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讽刺,要么是传播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诗人创作这些具有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诗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陶行知认识到广大民众思想的保守、愚昧,人们的思想变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意识到只有通过对这些新知识、新文化的传播,开启现代启蒙教育,才能拯救思想落后的人们,拯救愚昧落后的国家。

恒山景区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景区绿化覆盖率。通过生态保护林来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足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管护。另外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抓好旅游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全力打造“花泉林歌,悠然恒山”旅游品牌。严厉打击景区周围的乱采乱挖的行为,严格规范开采的流程和相关评判标准,真正做到资源保护。提高景区群众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政府首先要起到主导作用,对民众进行素质教育,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拥有新鲜的空气,带动县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来告诉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其次民众也要相互监督积极参与。

再次,陶诗中所体现的民主教育思想也是其现代启蒙教育思想内涵的展现。“民主”是西方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中国的民主之路远远晚于西方国家。民主或民主社会,是近代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陶行知对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抱有极大的希望。早在金陵求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民主社会的渴求,立志将来致力于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留学期间,受欧美民主思想的感染,他更是下定决心要创立一个民主国家。因此,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宣传与民主运动的实践中。在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中,他借助文字、歌咏、讲演和日常交谈等多种方式,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化道路披荆斩棘。[9]161在其人生晚期,陶行知致力于倡导和实践民主教育活动,积极号召鼓励民众行动起来,争取建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社会。关于民主教育和倡导民主社会的理论不仅渗透在其大量的理论文章中,还体现在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如《民主》《民主第一》《民主到那里去》《科学与民主结婚歌》《民主进行曲》《向民主小姐求爱》《迎接民主年》等诗歌都体现陶行知的民主思想。民主社会彰显一个崭新的时代,它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体现。中国几百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民主所代表的启蒙思想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它是人民治理自己的国家、真正做国家的主人的体现。所以,陶诗中所彰显的这一现代启蒙思想教育,有利于人们为实现建立一个民主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陶行知用诗歌的形式,宣传他的民主思想,为民主讴歌。在诗歌中,他高声呼喊:“民主第一!民主至上!民主万能!民主是应该无所不在。”[11]强调民主要到儿童队伍里去,到前线去,到士兵里去,到农村去。陶行知通过诗歌的力量,向大众宣传民主思想教育,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民主运动中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社会。

陶行知的诗歌创作致力于宣传其教育思想,这一创作特点使其诗歌不免带有比较明显的概念化毛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他对中国传统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说是其诗歌的亮点所在。在陶行知与他人合编的两本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中,他将自己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编选入教材来教导民众。不仅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而且其崭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体、白话口语入诗等)对传播新文学(新诗)也有一定的宣传作用。以诗歌受众(即平民百姓)的接受能力为基点,采用大众化、口语化等不加雕琢的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以及符合人们惯常思维逻辑的语法结构,以贴合平民欣赏风格和易于接受的外在形式,来传达其诗中蕴含的教育内涵,是陶行知诗歌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陶诗所体现出的爱国爱民教育、生活理念教育、现代启蒙教育等内涵彰显了陶行知爱国爱民的情怀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这些诗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结晶,不管是从其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实际影响来看,还是从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来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互联网+”亲职教育这一新兴领域,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深刻影响了教育的各要素,倒逼教育改革。这一艰巨的任务,呼唤强有力的主导者来组建活力、规范、系统的发展格局,而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茅 盾.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G]//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陶行知先生纪念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6:148.

[2] 陶行知.预备钢头碰铁钉[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7.

[3] 陶行知.军阀的镜子[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7.

[4]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211.

[5] 陶行知.孩子自己抱(前序)[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3.

[6] 陶行知.文化网[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30.

[7] 李仁卿,任保印.毛泽东早期青年教育思想管窥[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71.

[8] 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M].北京:新北京出版社,1951:22.

[9] 吴擎华,朱小蔓.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0] 潘 涌.论陶行知的教育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126.

[11] 陶行知.民主第一[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6.

On the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of Tao Xingzhi’s Poems

XIANG A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ao Xingzhi is not only a famous educator but also a high-yielding mass poet. His poetry creation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his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oetry education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ao Xingzhi’s poetry creation. The purpose of Tao Xingzhi’s poetry creation is to a large extent to better promote his own education ideas. He tries to publicize his educational ideas through literary styles, adopting the short and pithy style of poetry, and using the most easy-to-understand form to achieve the maximum effect of educating the public. Tao Xingzhi’s poems contain much educational content, such as education of loving the country and people, edu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of modern enlightenment and so on, showing his deep love of the country and people and his strong desire to transform society.

Keywords: Tao Xingzhi’s poems; civilian awareness; educational; loving the country and people; concept of life; modern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117X(2019)05-0098-07

引用格式: 向阿红.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5):98-104.

doi: 10.3969/j.issn.1674-117X.2019.05.015

收稿日期: 2019-05-1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

作者简介: 向阿红(1992—),女,湖南永顺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黄声波

标签:;  ;  ;  ;  ;  ;  ;  

论陶行知诗歌的教育内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