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能需求量的增多,变电运行中不可避免事故出现。变电运行中的事故主要有三种,即电网负荷超载,电气设备老化,电压互感器易发生短路现象等。本文将在简析这些事故的基础上从调整电网结构,提高电气设备技术,优化电压互感器方面来浅谈处理措施。
关键词:事故;变电运行;处理措施
引言
目前阶段,我国对于变电运行事故的处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也造成了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以及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避免安全故障状况的产生,以全面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造成变电运行事故的原因
1.1电网结构
近些年来,人们用电量的急剧增加造成了大量的电力负荷问题,虽然我国正在持续进行着电网改造工作,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电力供应以及电力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系统的超负荷运行。若是发生较为严重的超负荷运行,只能通过限电拉闸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又很难保证电网运行的整体稳定性,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电网瘫痪等严重事故。
1.2设备老化
有的变电站可能已经运行很长时间了,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设备技能下降或零部件老化的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变电站发生非常严重的变电运行事故。另外一方面,如果变电设备的运行是非正常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很容易导致运行事故的发生,从而对变电设备的运行年限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高绝缘材料就可能会对变压器的运行年限带来影响。
1.3变电设备的制造与设计
通过对变电事故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变电运行事故都是因为设备的制作以及设计原因导致的。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电力设备的质量,现阶段发生的一些电力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电力设备的设计不合理和电力设备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所造成的。设计缺陷导致的事故较多的发生在运行20年以上或者3年以内的机械设备上。具体来说,对于一些使用年限相对较高的设备而言,其机械构件较多存在老化的情况,不及时对构件进行更新就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对于3年以内的机械来说,其通常都是新技术研发的产物,工艺技术欠佳以及应用的不成熟都会致使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状况,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2变电运行事故的处理措施
2.1调整电网结构
全面优化电网结构,电力企业应注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商与交流工作,通过实施“双向协调机制制度”,出台各种支持性文件,召开地方规划和区域电网规划协调会以及签署双边战略合同协议等有效方案以促进电网规划与地方规划的无缝衔接,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与可靠,并为地方总体规划提供指导方案,全面落实站址和通道,做好五个“同步工作”,即实现区域电网规划与本地各项发展规划的同步编制、修编与实施,推动电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电力企业应科学实施中长期电网规划,将电网规划归属于地方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保证电网规划的可实施性,不断提升电网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的融合密度,在实施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活动。在地方总体规划环节与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将电力专项规划归位于总体规划配套的体系中;在制定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必须全面落实变电站用地红线和线路走廊。而且,编制电力专项规划的全过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电力企业应结合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建议,依据审核发布程序,使电网规划步入合法性和可实施性。另外,电力企业应依托地方规划,做好电网规划负荷预测工作,在中长期电网规划中采用“饱和”负荷密度,增加电网规划对负荷预测的“容错”、“纠错”能力。因为地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影响电力资源的总需求,所以预测电力负荷理应全面依据当地的经济因素与产业结构。而且,在实施电网规划时,电力企业应做好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商与沟通工作,全面收集、分析并跟踪各区域的电力负荷数据,采用相应的方法准确预测电力负荷,这样方能推动电网规划步入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应正视负荷发展及其分布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电网规划时应重点考虑建立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容错”和“纠错”机制,按“饱和”负荷密度和分布,确定电网发展目标网架,在中长期电网发展规划中进行变电站布点,在电网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跟踪负荷的实际发展,分步实施电网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应配合政府共同建立电网建设定期协商机制,营造和谐的电网发展环境,通过实施宣传与沟通豁达来加强地方政府对电网建设工程的正确认知,促使政府出台对电网发展有利指导政策,同时力争将各市、区、县的电网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的重点工程予以统计并开展目标督办,进行定期考核,以加强项目所在区、县对电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协调的力度。
2.2提高电气设备技术
推动电气设备自动化,电力企业理应为电力设备安装PLC技术,该技术全称为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中文译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和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的有效集合,可以代替继电接触控制系统,具备定时、顺序控制、计算、逻辑运算、技术操作、存储内部程序等多方面的功能。此外,PLC技术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下的产物,在电气设备控制与生产过程中具备自动化、高速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从而有效提升电气设备的生产与运行效率,推动人机合作的优化,促使电器生产技术步入科技化与自动化,存储大量的信息与能量。另外,无功补偿设备在整个变电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使得电力系统在整个的输电系统工程中的电能耗减低,从而不断的改善供电设施之外的环境保障和减低供电变压器的电能消耗量。在无功补偿设备中应用PLC技术,可以预防并解决电力系统因为抢修需要而出现的短暂停电问题,从而避免供电系统的瘫痪。而且在无功补偿设备中应用PLC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吸纳一定量的无功功率,尽最大限度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无功补偿设备中应用PLC技术需要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即合理配置PLC技术组件以确保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时,应当根据图纸中的设计要求以及进行无功补偿控制器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设备的安装工作;当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一些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接触器时,应该及时的进行替换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输电过程中电能损耗这一问题,就需要借助PLC技术控制好无功补偿设备,自动配置有功功率损耗;用PLC技术合理配置补偿容量以降低能耗。
结束语
若发生变电运行事故,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全面控制变电运行事故对整个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魏琳琳,刘丽颖,石海霞.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124-125.
[2]何恒靖,赵伟,黄松岭,等.云计算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6,01:1-3.
论文作者:吴计伟,韦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电网论文; 事故论文; 技术论文; 设备论文; 负荷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