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剩余价值论文,商品经济论文,条件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剥削规律;加之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因而使人们一直不敢对剩余价值加以问津。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联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我们只有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对剩余价值及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

对于什么是剩余价值,传统的经济理论一直这样定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①我认为,对剩余价值这样的定义讲的只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狭义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因此,这个定义并没有揭示和反映出剩余价值最一般最本质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我认为,所谓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物化在剩余产品中的价值。它包括这样几层含义:(1)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就是说,只有当人们的生产劳动除满足人类自身生存需要外还有剩余劳动来提供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能存在剩余价值。它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余额。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本身无非是一般劳动超过必要劳动的余额。”②(2)在质上,剩余价值只是剩余劳动的物化,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量上,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完全相等。马克思说:“剩余价值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③“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完全相等。”④(3)在形式上,一方面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式,而剩余产品则是剩余价值的物化形式;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又是劳动者的活劳动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现形式——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剩余价值和价值在本质上与形式方面并没有什么区别,区别仅仅在于量的方面。价值(撇开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外)是劳动者全部活劳动在产品中的凝结,剩余价值则是活劳动中剩余劳动的凝结。因而两者只是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根据上述规定,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什么社会形态都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全过程,与商品经济共存亡。二是剩余劳动的存在。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劳动除维持自身的生存外还有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产品的时候,才能有剩余价值的存在。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存在,就没有剩余价值的存在。犹如剩余劳动不是资本主义的发明一样,剩余价值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东西。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简单商品经济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商品经济正是在剩余价值的驱使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使商品经济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商品经济,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使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体。剩余价值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一般与特殊。作为剩余价值的一般是指剩余价值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般的共同的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余额,是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物化在剩余产品中的价值。一方面,它是商品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商品经济关系就有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它是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是劳动者的劳动在满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后的余额。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就存在剩余价值。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无论是在简单商品经济存在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剩余价值。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即为奴隶主、封建主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而为奴隶、农奴所提供的产品,就是剩余价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存在形式。因此,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无论是在剥削的私有制社会还是消灭了剥削的公有制社会,一般的剩余价值必然始终存在。所能改变的只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占有形式,而无法改变剩余价值本身。可见,剩余价值的一般仅仅与商品经济相联系,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不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也不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特殊是指由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剩余价值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特殊占有方式。它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地租,是以剩余产品的面目而出现的。马克思说:“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⑤“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原始形式,并且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⑥“地租的本质就在于地租是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唯一的占统治的和正常的形式。”⑦可见,封建地租是简单商品经济存在的封建社会中剩余价值存在的占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反映了地主剥削农民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无偿占有价值,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的无偿占有,反映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表现为社会公共必要价值,是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自觉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见,剩余价值的特殊是由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在不同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剩余价值存在着一般和特殊,因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般与特殊加以区别。不能把特殊当作一般,把剩余价值等同于资本主义剥削,当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

(二)

剩余价值本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却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因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运动的产物,因为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结果。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无不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同剥削、资本是因果关系。因为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才产生了剩余价值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倒因为果,认为剩余价值必然由剥削、资本来产生。从而认为剩余价值及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和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

首先,剥削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的。剥削在奴隶制社会就存在了,奴隶制剥削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剥削形式,早在人类社会有成文史之前就存在了。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通过超经济强制的办法,以封建地租的形式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也是一种典型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就必须剥削更多的工人,而这就增加自己的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资本积累无非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资本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显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建立在剥削更多雇佣工人基础上的。没有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没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就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但资本家并非把全部剩余价值都转化为资本,而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不作为资本使用的剩余价值就退出了资本运动的舞台,这些剩余价值就不再是资本了。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⑧可见,剩余价值本身并不具有剥削属性,只有当它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剥削性质。剩余价值不过是资本剥削的一种结果,犹如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设备成为资本一样。所以,剥削仅仅同私有制相联系,是私有制的产物,而同剩余价值并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当然,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总是被剥削者无偿占有,从而体现了一种剥削关系。

其次,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剩余价值。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加剧贫富两极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人剥削人的关系。离开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就谈不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无法生产资本家所需要的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正是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对工人的剥削才获得了大量的剩余价值。但不能反过来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产物。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就存在了,并不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资本主义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虽然这种商品经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也没有形成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体,但作为一种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经营者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当然,那时商品生产者获得的剩余价值很少,不象后来资本家获得的那么巨大。大量剩余价值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本身并非是资本,只有当它被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才是资本,才能为资本家生产大量的剩余价值。但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日趋尖锐和加深。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由于资本的不断运动才能不断产生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又不断转化为资本,这就给人造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属性、没有资本便没有剩余价值的错觉但事实上,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这只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所以,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资本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剩余价值。

再次,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关于“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⑨的原理,仍是我们考察当代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理论基础。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性来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则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社会化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是以大工业技术为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为前提,生产过程的结果就必然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在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力的使用消费,不仅可以转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因此,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就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生产过程,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一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家私有制和劳动力成为雇佣劳动商品的条件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其产物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公有制和劳动力成为联合劳动商品的条件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其产物是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可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社会化商品经济,其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由此而来不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要生产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也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任何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社会化商品生产过程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所以,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三)

剩余价值规律不仅是商品经济的规律,而且是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无论是什么社会,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作为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就会必然在社会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生产、流通和分配都是围绕着剩余价值进行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流通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或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因此,任何人只要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所以,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

首先,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追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商品经济存在的各个社会中,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们生产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仅仅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不生产使用价值,就无法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为了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就必须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通过生产过程,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又是商品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商品价值不仅包括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力价值V,而且包括剩余价值m。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了剩余价值。商品生产者正是看到通过商品生产能为他创造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进行商品生产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他才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以增加资本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如果没有剩余价值,无利可图,谁也不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为了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也是为了剩余价值,正是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的内在冲动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来生产更多的商品以取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因此,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经济就是在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中才得到迅猛发展的。

其次,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在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中,商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因为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都有自身的物质利益,而自身物质利益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其物质利益就越多,各方面的需要就满足的越充分;反之,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少,其物质利益就越少,各种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谁也不会经商办企业。对剩余价值最大化无限追求而形成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一切商品生产者进行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⑩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商品,而是剩余价值或发达形式的利润;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剩余产品。”(11)“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始终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创造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12)马克思在这里揭示的不仅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也是一切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目的,同样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因此,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什么差别。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这种产品,完全以剩余价值的多少为转移。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资本家唯利是图在于此,社会主义企业讲求经济效益也在于此。只要存在商品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能不讲剩余价值,不能不力图以最小的资本投入来创造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所以,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

再次,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度追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商品生产者为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就必然要把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作为自己生产经营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就要采取一切可以的手段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商品经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因为:(1)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争取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和新材料,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2)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密切注视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照市场需求状况来组织生产经营,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经营什么产品,需要多少,就生产经营多少,使其产品尽量适应市场需要,做到适销对路,尽快完成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3)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率最高、效益最好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哪个地方利润率最高、效益最好,资本就流向哪个地方,进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4)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见,商品经济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通过各个商品生产者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过程中才得到巨大发展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就是在追求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资本家求争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其产生的几百年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人类历史创造财富的总和的好多倍。同样,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要大讲剩余价值,争取少投入多产出,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可见,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促进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驱使着商品生产者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财富,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反映商品生产目的范畴的剩余价值有以下规定性:(1)剩余价值作为商品生产目的是由整个商品经济生产体系的特性决定的。只要是商品经济,无论什么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目的只能是剩余价值。(2)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都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物质利益,而这种物质利益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来实现的。因此,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物质利益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就无法实现所有者的物质利益。(3)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的追求是商品经济社会驱使商品生产者努力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离开了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4)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实现商品生产目的途径就有社会性质的根本区别。但作为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却是相同的,不会因社会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人认为,把剩余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这就混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本质区别。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目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追求剩余价值,而在于剩余价值产生的所有制基础不同,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不同,剩余价值的归属关系不同,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的产物,是联合劳动者自觉地为全社会创造的公共必要价值,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并为增进他们的利益服务,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全局利益,体现了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生产物,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劳动的结果,归少数资本家私人所有,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应当强调指出,我们在此所谈的只是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而不是特定社会的生产目的;强调的是生产目的一般和共性,而不是生产目的特殊和个性。因此,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任何社会的商品生产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反映商品生产目的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价值规律的最终表现规律。因为价值规律发生作用,从价值形成到价值实现,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又是价值规律的动机规律,因为价值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就在于商品经济的存在,而各种商品经济关系都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为决定性动机。这样,剩余价值规律就和实现目的手段的规律一起构成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生产目的的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始终,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

(四)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商品经济。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社会化商品经济,那么作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和发生作用。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生产更多的社会公共必要价值及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全体劳动者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过程中,必须自觉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争取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首先,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是具有自身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得到物质利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多;反之,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得到的物质利益就越少。因此,企业只有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创造较多的剩余价值,才能得到较多的物质利益,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要,增加企业发展后劲。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正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争先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广泛地应用科学技术,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尽量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使自己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只有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才能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设备更新,扩大生产规模,使自己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生产优质价廉的产品,打开产品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主动创造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剩余价值最大限度的追求是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企业奋发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前进。企业正是在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中,才不断扩大和提高自己生产经营能力,使自己得到发展。全社会的企业都这样做了,就会使社会财富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进而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剩余价值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剥削者的私欲,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各个企业为社会提供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剩余产品的途径来达到的。因为企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包括v和m两部分,其中v是用于补偿劳动者已经消耗的生活资料价值,而m是企业劳动者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的社会公共必要价值,即剩余价值。m在扣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需要和非生产劳动者与非生产性活动需要后余下的部分才能真正用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由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满足。一般说来,剩余价值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为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越丰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就满足的越充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实现的越好。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要把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争取剩余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直接的生产目的。因为,企业只有生产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并使每期的剩余价值大于上期,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固然,企业生产目的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但只有首先实现了企业的生产目的,才能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只有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供更加丰富的剩余产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可见,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途径和手段。

再次,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但社会主义要建成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有大量的剩余价值作基础。如果没有剩余价值作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前进。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要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越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就越快。而任何积累都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此,一定的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积累的大小,进而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也要以剩余价值作基础,离不开剩余价值。因此,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就越快;反之,就慢。恩格斯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剩余中形成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13)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者为社会创造日益增多的剩余价值及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不能靠增加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办法来实现。因为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是违背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逐步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取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达到。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成为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之,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和规律,只要还存在商品经济,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就要自觉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力争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注释:

①参阅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第409页。

②《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447页。

③⑨⑩《资本论》第1卷第243、223、679页。

④《马恩全集》第47卷第285页。

⑤⑥⑦《资本论》第3卷第715、892、895页。

⑧《马恩选集》第1卷第362页。

(11)(12)《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第624、625页。

(13)《马恩选集》第3卷第233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