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桥梁墩柱作为桥梁下部主要的受力体系,除传统的砼强度及外观要求外,对钢筋保护层及钢筋间距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标准化施工要求较高的江苏省平均合格率在80%以上。按照标准化施工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现状,总结传统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的基础上以广乐高速公路狮民特大桥高墩施工为例,探讨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高墩保护层合格率,同时节约材料和设备投入,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桥梁高墩钢筋保护层
1原因分析
1.1 桩基及桩基钢筋笼的偏位
桩基施工过程中平面位置偏差超出标准要求,排架桩位标准要求偏位5 cm,墩柱钢筋保护层允许偏差士5 mm,所以墩柱钢筋笼定位严格控制在士5 mm的误差之内,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钢筋笼的定位准确往往忽视了墩柱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此施工现象没有引起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而经常出错。
1.2 墩柱钢筋笼现场制作控制不严
一是钢筋笼加强钢筋圈直径控制不严,与设计直径有出人,加强箍筋圈在焊接过程时固定不到位,焊接时钢筋受热变形,没有达到理想的圆圈状态;二是笼子制作过程中,加强钢筋圈与主筋没有达到立体垂直状态,使加工制作的钢筋笼截面不圆滑,呈现出椭圆状等不规范状态。
1.3 墩柱钢筋笼现场安装不规范
一是墩柱钢筋笼在现场安装时,吊装人员对成品质量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笼子吊点位置不准、碰撞等形变;二是两个钢筋笼对接时,产生平面位置上超出规范要求偏差。
1.4 墩柱垫块安装指数不达标
墩柱主筋垫块安装间距超标,并且与模板没有紧贴。制作的垫块强度不达标,垫块本身尺寸不精确,模板安装过程中导致形变和破损。
竖向钢筋未采用圆饼形垫块,大多采用梅花形垫块,且桥梁的墩柱要求垫块在每断面上:不少于6个,上下间距不大于1.5 m。
1.5 钢筋绑扎不合格
在进行墩柱钢筋绑扎前,需先对桩基主筋进行调整,以充分保证主筋位置的准确性,然后再将墩柱主筋与桩基主筋进行双面焊接处理。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大意,部分桩基主筋位置调整不到位,最终造成墩柱主筋偏离了设计位置,导致保护层偏大或偏小。
1.6 模板吊装碰撞影响
由于墩柱模板吊装高度较高,受视线及起重操作人员水平的影响,墩柱模板在吊装中可能会碰撞钢筋笼,导致钢筋笼变形,变形后的钢筋笼很难调整到位,最后影响了保护层的厚度。在模板吊装前,测量人员已事先在混凝土垫层上标记出墩柱的外形轮廓线及墩柱模板的外形轮廓线;模板吊装时,由于模板重量大,即使工人对模板位置进行调整,模板还是很难与事先标记的轮廓线重合,最终造成保护层厚度与设计值存在偏差。
1.7 质量意识不到位
一是技术人员自身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定义认识模糊,同时对图纸理解不到位,没有认真复核设计图纸数据,最终将错误的观念和施工参数灌输给了施工人员, 最终影响了施工效果,使保护层合格率偏低。二是技术人员对工人的三级交底不明确,无法使工人清楚认识到保护层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而造成工人在施工中漠视对保护层的调整;即使保护层偏差过大,也很难说服工人对其进行调整。
1.8 混凝土振捣不规范
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浇筑高度较大,即使混凝士自由下落高度不超过2 m, 其冲击力还是会对柱子的保护层造成影响;如冲落绑扎不牢的垫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由于工人在振捣时,工人所在位置离墩柱底部过远,其挥动振动棒时,很难控制住振动棒的运动范围,因此振动棒会不时打击钢筋笼和墩柱模板,造成钢筋笼的变形、垫块的掉落甚至墩柱模板的移位,最终影响到成型后墩柱的保护层厚度。
1.9 测量放线不准确
测量定位放线采用全站仪进行测放,全站仪经过国家检测局检测,由仪器造成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测量人员不是同一个人时,由于测量风格不一样,测量同一个坐标时,难免存在误差,最终造成保护层合格率偏低。
同时,在测量过程中,有时由于人手不足,直接安排工人手执棱镜进行测量,由于工人水平低,测量误差更大,造成保护层合格率更低。
2控制措施
为提高墩柱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在施工中加强和采取以下措施,最大程度提高钢筋保护厚度的合格率。
2.1 规范垫块的安装使用
对于墩柱施工,采用符合要求的圆形垫块。在安装墩柱钢筋骨架的过程中, 杜绝使用梅花型垫块或自制的垫块。同时,需在相邻两根主筋外侧加焊钢筋,将符合要求的垫块中心穿于加焊钢筋上。垫块用量保证每断面不少于6个,上下间距不大于1.5 m。采用短钢筋固定钢筋上中下三个断面,短钢筋长度和精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2 提高钢筋加工及绑扎水平
严把钢筋加工制作关。钢筋加工、制作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各个部位的钢筋在下料前必须认真、仔细地对设计图纸中的钢筋尺寸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尺寸进行下料。为了提高钢筋加工尺寸的准确性,加强筋加工模具必须精准,焊接前,技术人员需逐根检查加强筋的尺寸,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禁止使用。
对接立柱钢筋笼前,需先调整桩基主筋的位置;并经技术人员验收桩基主筋位置合格后,方可连接柱笼与桩基钢筋。钢筋笼骨架现场安装时,测量人员要将相应的墩柱模板位置精确放样,现场技术人员根据模板位置确定出钢筋骨架位置,通过挂线或者弹墨线的形式将骨架位置定位。骨架安装完成后,要
对骨架位置尺寸进行认真检查,确保位置准确,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纠正处理,避免出现钢筋挤占保护层的情况。立柱钢筋骨架绑扎完后必须利用风缆进行固定。利用风缆进行固定时,风缆数量每圈不得少于4根。对于桩基主筋偏位较大的,需在浇筑系梁混凝土时,将主筋位置及时调整到位。
2.3 准确定位桩基础钢筋笼
在钻孔桩开钻前,首先测量人员要对桩基位置精准放点,桩位准确是桩基施工的先决条件,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做好护桩工作,防止施工过程中对桩位点的破坏,钻孔过程中经常性地复核桩位的准确性。
桩孔完成后,在下钢筋笼的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及时安装保护层控制垫块,钢筋笼人孔后再利用十字交叉护桩仔细复核钢筋笼的定位准确性,同时要求两侧担杠必须水平,担杠下垫枕木,确保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笼不位移。
2.4 精确控制墩柱模板安装
模板安装前,先在墩柱周围放样准确的控制线,使模板下端缘与放样线重合,且严格控制模板的垂直度。严禁模板与钢筋笼的接触碰撞而使钢筋笼变形、偏位。
模板的固定和限位措施到位,防止跑模发生,在墩柱模板顶端采用刚度合格的钢丝绳为拉结固定绳,上面固定于模板顶端边缘,下面固定于事先预埋的地锚,利用倒链调整拉结张弛度,模板周围再采用钢管加固。在混凝土浇筑前,再次仔细检查模板的平面位置、高程、垂直度、稳定性等检测项,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2.5 改进混凝土振捣方式
混凝土浇筑时,技术人员必须全程跟踪,并及时掌握浇筑动态,必要时,浇筑人员进人墩柱模板内部进行振捣,严禁振动棒直接撞击模板和钢筋笼。振捣过程中控制好插人深度、速度等指标,混凝土高度落差大于2 m时采用串筒。
参考文献
[1]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SI.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2009.
[2]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 1[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刘增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钢筋论文; 保护层论文; 垫块论文; 模板论文; 桩基论文; 位置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