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势论文,农村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地区孩子的知识面要比城里孩子狭窄得多。但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运用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学生也有农村学生的优势。比如,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情感体验等方面,并不比城市孩子弱。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城市孩子深切。而农村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比城市丰富优越。农村地区由于地方小,人际关系简单,也没有城里人那么忙碌,人们的日常情感交流、沟通也很丰富。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特点,利用农村孩子认知方面优势和农村丰富的自然、文化等资源,开发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确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近几年,我们尝试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结合语文学科本身(文本)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从语文学科本身、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社会、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宜学生认知水平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对于农村中学,文本是他们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农村中学的重要途径。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习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阅读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等。(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性学习小报(除教材中的资源外,还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可用资源收集有关资料,资源共享)。再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一位教师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比较强的特点,设计了将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改编成课本剧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与同事们一道观摩了其延时性的成果展示课,无不被孩子们精彩的情节、滑稽幽默的表演折服,一本本由小组合作改编的剧本令大家惊叹。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所以,“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只有充分用好这个例子,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开发其综合性学习资源: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有多长,为什么有“跳进黄河洗不清”之说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与断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害与苦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还可通过与音乐学科的结合来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在让学生获取资料的同时,不仅要学会获取资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我们秭归,是楚文化发祥地,这里有古楚城遗址——楚王井;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诞生地,有屈原祠、三闾故居、读书洞等人文景观;这里有雄奇的西陵峡风光,千年之谜的兵书宝剑峡,如画的高峡平湖等自然风光;还有端午、柑橘、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化;也还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化名人。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1.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是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比如,七年级上册《走进自然》综合性学习,一位教师根据农村孩子对当地自然风光较熟知的优势,组织学生对久负盛名的当地名胜“仓坪八大景”实地观察,采访当地民间艺人,收集有关传说,结合无名诗人留下的关于“帽合山高半壁天,云台耸翠气相连。香炉五彩呈祥雾,笔架山峰接瑞烟。谁氏盘龙戏二水,何人系马几千年。温泉流向仙人洞,胜地于今有大贤”的《仓坪八大景》诗,了解每一句诗所描写的景点及相关的含义。如:鱼王寨竹人竹马、系马桩的传说——当地农民起义的故事;帽合山解放初期剿匪的故事,以及当代地方名人——留加博士韩永新、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佘西龙等今日“大贤”。让学生们在感受大自然旖旎风光、领略家乡风土人情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考。
我们在对七年级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时,设计了以“话说长江”为主题的“语文知识竞答活动”。作为生活在长江岸边的孩子们来说,了解长江比了解黄河更感兴趣。险峻的西陵峡,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就在他们身边。
于是在教师指导下我们组织学生设计出一套有关长江的知识竞答题:
第一轮 笔答题
(1)具体说出长江从哪儿发源,流入哪里?它有多长,流经多少个省区?
(2)长江的别称是什么?
(3)长江流经秭归的河段是三峡中的什么峡? 在这段峡中又由哪些著名的峡组成?
(4)“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是哪个伟人说的?
(5)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骚客吟诵长江,赞美长江。 请说出至少三句关于长江的古今诗词。
(6)在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中,有许多和长江有关,请各说出两个。
(7)在黄河有人类文明发祥遗址, 你能举例证明长江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摇篮?
(8)在长江有不少三国故事,请列举三个以上有关三国故事。
第二轮 笔答题
(1)长江是中国第几大河?在世界长河中名列第几?
(2)“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含义是什么?
(3)你能说出长江沿岸的省会城市吗?
第三轮 小组合作笔答题
(1)假如你是长江水利资源规划处处长,请根据长江水能资源优势, 结合长江已建成的水电枢纽工程,你还有何规划?
(2)为坝上第一县(秭归县)写一则广告词。
第四轮 风险题
(1)请讲一个在西陵峡中的传说故事。(故事要完整生动)
(2)“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如何理解?
(3)当你面对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时,你有何感想?
第五轮 写作题(二选一)
(1)我心中的长江。
(2)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利用独特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爱乡热情。
端午节、龙舟赛、吃粽子这些都是我们秭归人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开展的纪念活动。屈原不仅是秭归名人,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一位老师根据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样设计了《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寻找名人的世界。课前准备(利用图书室、电视、网络等资源丰富有关名人知识):
(1)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2)收看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名人的节目、录像。如:东方之子、人物访谈、艺术人生、聊天、对话等节目。
(3)每位同学自办一份“名人知识知多少”手抄报。
(二)话名人:
(1)介绍身边的名人:屈原。
(2)讲述与屈原有关的故事传说。如:读书洞的故事、牛耕地不用撇绳、红棺材的传说等。
(3)对屈原进行评说。
(4)除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名人?请说出理由。(活动课上,对带领全村人民致富的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佘西龙,留加博士韩永新,说得最多。)
(三)写名人:
(1)为屈原画像,写一则墓志铭。
(2)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佘西龙写一则新闻。 根据他的先进事迹改编成微型剧本。
3.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拓宽学生视野。
让民间戏曲走进教室,是我们对综合性学习资源利用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它不仅让学生明白:戏剧除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高亢悲凉的梆子戏、轻柔婉转的越剧之外,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家乡戏。如颇具屈乡特色的五句歌、薅草锣鼓调、皮影戏等。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戏曲》综合性学习活动时:(1)利用文本及图书、网络等资源,了解戏曲相关知识,每位学生办一则手抄报,总结有关戏曲知识。(2)让学生收集本地特色的歌谣、舞蹈、戏剧等。(3)将地方戏剧皮影戏请进教室,让学生现场感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4)请皮影制作、 表演者介绍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使学生在感受家乡戏剧美的同时,明白独具地方特色的家乡文化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发挥农村孩子的优势,因势利导,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引导他们融入美丽的大自然,感悟丰富的民俗文化,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自然,体悟民俗风情,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培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