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导向的水仙花雕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_洪炳强

基于德育导向的水仙花雕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_洪炳强

龙海市第五中学福建省漳州市 洪炳强 363118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作为主体对各种资源所作出的一种积极的选择和开发。近年来,很多学校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漳州水仙花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对水仙花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进行挖掘,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关键词: 水仙花雕刻 德育 校本课程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漳州水仙花雕刻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7—224]成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着眼于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弥补德育国家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2017年以来,《漳州水仙花雕刻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漳州水仙花文化进行挖掘、梳理,在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开发了《漳州水仙花雕刻文化读本》校本德育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水仙花是中华十大名花之一,也是福建省省花。漳州水仙清香扑鼻,又可雕刻成千姿百态的造型,很有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水仙花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据统计全国96%以上的水仙花头产自漳州。漳州水仙花有500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水仙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的传承,目前还停留在民间雕刻师傅或花农的口授身传,推广受到很大的制约。我们地处漳州水仙花产区,拥有一批水仙花雕刻经验丰富的老师,组织过二十多届师生水仙花雕刻展评活动,积累了丰富活动经验。学校周边有漳州市水仙花协会、宜春水仙花合作社等共建单位,有水仙花海公园、漳州花卉交易市场等实践基地,这些都为我们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学校成立课题组对漳州水仙花文化进行梳理、论证,着手校本德育课程开发。

二、课程内容构建

1.《漳州水仙花雕刻文化读本》是根据学校德育、水仙花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发编写的。一方面,设想把民间传统技艺引入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提炼水仙花“清”“雅”的文化内涵,并把它融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当中。逐步把这些优良品质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必备品格。

2.内容上分为三个板块:漳州水仙花历史文化;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实践活动及雕刻艺术欣赏。

三、课程开发的保障

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支强大师资队伍。本课题组14人,由学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成员经验丰富,分工明确。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是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在经费方面,学校每年例行拨专项3000元左右的经费给水仙花社团,用于购买水仙花雕刻实践活动的水仙花头和工具。再次,时间有保障,课程排入课表,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评价。最后,活动有基地。学生实践活动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本课程开发就得到了高新区“水仙花海”园林管理处、漳州水仙花协会、宜春水仙花合作社等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兄弟学校龙海六中的友情支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得到了水仙花经营大户的大力支持,这些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和丰富的探究资源。

四、课程开发的途径

1.编写《水仙花历史文化汇编》读本。读本主要收集整理水仙花的传说、水仙花的历史发展、抒写水仙花的诗文、书法绘画、与水仙花相关的街区、建筑与产品。通过读本让学生感受漳州水仙花丰富的文化内涵。

2.课堂传授。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是水仙花诗文赏析、水仙花雕刻教学。由语文、生物和其他有经验的学科老师,以及外聘的校外水仙花雕刻专家承担。通过集中授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仙花文化,初步认识水仙花雕刻技艺,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下一步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3.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1)由语文教研组负责开展水仙花诗文朗诵会和书法比赛等活动,宣传水仙花文化,感受水仙花高洁的品质和典雅的气质。(2)带领水仙花研究性学习小组和社团成员实地考察水仙花生产基地,走访花农,深入了解水仙花田间栽培、水仙花生长环境,及产业现状,撰写调查报告。(3)由生物教研组负责组织水仙花社团学生进行实物操作,独立完成雕刻作品。(4)组织开展 “迎新春水仙花雕刻作品展评活动”。由政教处负责在元旦前发动全校师生踊跃参加,以年段为单位,评选表彰优秀团体和个人。(5)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县市级水仙花雕刻展评等等。总之,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舞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五、课程开发的成果

1.初步完成《漳州水仙花雕刻文化读本》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教师撰写总结、论文。

2.转变传统德育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活动。相较传统的课堂德育模式,学生更乐意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这种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沟通交流,同伴互助,合作分享,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东西。

3.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通过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各个环节,自觉地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模式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模式转变。

六、课程开发的思考

1.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等社会资源的作用。课程开发与实施要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同盟军”。让他们由局外人转变为资源的提供者,由旁观者转变为课程建设的志愿者,还应当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参与,形成教育合力,让校本课程实施深入而持续。

2.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践活动课程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的科学评价,为校本课程的科学发展和合理运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校本课程的鲜活生命力。

3.注重生成性。一个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验证、补充的过程,必须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及时总结、调整、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佩华,绿色教育:德育校本课程的文化融入,[J]新课程,2013.10

2.蔡秀华,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中国校处教育,2014.11

论文作者:洪炳强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基于德育导向的水仙花雕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论文_洪炳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