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李彬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李彬

身份证号码:23102719831120XXX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8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中生产构配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克服了传统现浇结构的缺陷,摆脱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伴随着国家及各地政策层面的促进作用,建筑工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新时代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将是建筑工业化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就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势和全过程技术要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优势;全过程;技术要点

1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优势

1.1 施工工期短

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施工前要把外窗中所需要用到的砖块提前放到预制外墙板的里面,相比较于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砖块进行运输,这种做法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力。而且如果是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外墙进行施工,后期在对墙体进行砌筑时也会方便许多,施工时间也会有所降低。传统施工技术往往是在主体结构封顶近半时才开始施工,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之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同步对外墙进行粉刷,从源头上加快了施工进程,并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2 总重量轻

装配式建筑总体重量一般只有传统建筑的一半,这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就要比传统建筑小得多,而且其在对地基方面进行施工时也要方便很多,在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可以参照设计要求灵活进行安装。

1.3 可持续性好

得益于预制构件一般都是100%在工厂车间中生产制作,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构件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和拆除。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其环保和绿色可持续的优点,同时生产出来的轻质保温墙等新型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使用周期内的能源的消耗,真正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1.4 造价较低

装配式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其生产的构件主要是由各个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生产完成之后统一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因为其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机械重复性较高,所以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就比较低一点,相对来说,造价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1.5 性能较好

通过长期的观测和试验研究发现,装配式建筑自身的抗震性能较好,能够较好的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再加上其相关构件大多使用的是保温材料,所以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同样也很优异。除此之外,大部分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所以施工人员主要采用刚柔混合施工法进行施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对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较好的作用。

2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传统建筑施工采用劳动力密集型模式,由于施工人员多为缺乏经验的农民工,难以控制工艺质量,难以监控手工作业品质,容易造成建筑渗水、开裂、空鼓等问题。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在品质上,可以保证防水、防火、抗渗、隔音、防裂、抗震。传统建筑施工无法同步安装水、电、管、线,而装配式建筑施工则可以同步进行水电安装与主体装修,可以节约30%~50%的工期。传统建筑施工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PM2.5尘埃、还会向空气中排放铅、汞、铬、锰、镉、砷等有毒成分,在施工中还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节约80%用水、节约70%能耗、节约20%材料、减少83%的建筑垃圾,施工现场干净、整洁、环保,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装配式建筑施工包括工厂生产、构件存放、构件运输、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处理等环节,下面将介绍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

2.1 工厂生产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表面印筋、构件损坏、掉角、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按照规范要求,在构件下部设置垫块,并均匀喷涂脱模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表面印筋;严格控制拆模时间,保证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再拆模,拆模时不能野蛮作业,要高频率轻捶,这样可以避免构件损坏、掉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多是由于模具孔位偏差造成的,因此,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模具孔位精准。

2.2 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

在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锈蚀、构件倾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用车辆运输叠合板时,先在车厢上设置150mm×150mm的大型枕木,再叠放叠合板,然后,在叠合板间设置40mm×90mm的枕木作支垫,每辆车运输的叠合板控制在4~6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难免出现锈蚀,所以在构件出厂前一定要向它们的外部钢筋上均匀涂抹除锈剂;为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倾覆,宜采用立式方式运输外墙板,采用水平方式运输阳台、梁、楼梯、板(叠放的梁、柱层数不能超过3层,叠放的板层数不能超过6层)。

2.3 现场施工

2.3.1 车辆进场

通常使用宽2.4m、车厢长13~17m,转弯半径15m的车辆运输构件,要尽量选择有经验的老司机运输,否则车辆可能无法进场。

2.3.2 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管理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BI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虚拟三维模型提供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全部数据信息(包括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材料、构件的价格、施工流程等),并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围绕这个虚拟三维模型共同讨论,从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运用BIM技术,可以进行虚拟施工,模仿施工过程,布置施工面,进行成本控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运用BIM技术,还可以解决安装尺寸偏差、坐浆-注浆连接等问题,方便施工方研究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后浇筑质量,防止出现漏浆、烂根、拔台。

2.3.3 吊装

进行构件吊装时,需要运用BIM技术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要让施工人员掌握构件的吊装顺序,按照楼梯-柱-主梁-次梁-叠合板的正常顺序进行吊装,而不能随意颠倒。构件吊装应力求一步精准到位。

2.3.4 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

进行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时,可能出现穿线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充分考虑机电管线走向,合理设计叠合板桁架钢筋的位置,避免钢筋错位、碰撞。

2.4 质量通病处理

2.4.1 水平缝漏水

这一问题大多是由于灌浆不密实造成的,需要对外墙板采取防水措施(如注入防水胶)。

2.4.2 构件剔凿

装配式建筑千屋一面,用户为体现自己的风格品位,在进行精装修时,往往剔凿甚至破坏构件。因此,应在装配式建设的非承重部位采用用户容易替换的材料,这样还可以节约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但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闻默.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居舍,2017(36):183+145.

[2]徐雯.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7(24):241+243.

[3]童公明.钢结构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J].江西建材,2018(01):29+31.

[4]任福东,穆智琼,解康,王振,胡小艺.BIM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与应用[J].江西建材,2018(01):40+43.

论文作者:李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李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