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探究

马华芳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人们通过社交软件关注舆论事件,获取信息,评论以反馈。在近些年的热点事件中,却有一些事件出现了舆论反转现象。舆论反转现象的增多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引发人们的反思。本文首先对舆论、舆论反转现象的概念进行明晰;其次,从多角度分析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原因;再次,分析舆论反转现象带来的影响;最后,对舆论反转现象的未来趋势进行判析。

关键词: 新媒体;社交媒体;舆论反转;新闻反转;舆情

新媒体时代,代表着先进技术的社交软件使大众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微博和微信等。微博用户广,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关注度高的特点使其往往成为舆论发生的第一阵地,具有公共性与社交性并举的特点。微信作为新兴的社交软件,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和社交性。更方便快捷的社交软件意味着更低门槛的新闻发布和接收,而新闻把关人的缺失加大了舆论反转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舆论反转概念界定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更多的是发生在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上,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关于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在彼此之间传播沟通这些意见看法,可以说社交媒体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场所,是名副其实的网络舆论场。基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舆论反转是一种无秩序的态度转变现象。事件初期,舆论往往一边倒,网民们共同支持其中一方,随着更多信息的曝光和事实真相的挖掘,舆论转而倒向另一方,随着事实真相的一点一点揭露,网民们的态度不断地发生变化,让人猝不及防。

董明珠认同了卢春泉的看法,她的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但魏银仓看中天津方面给出的土地政策,一心想完成收购,最终方案流产,双方不欢而散。

二、舆论反转现象的影响

舆论反转带来的首要影响便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人肉搜索,将当事人的身份信息毫无保留的暴露在网络上,完全没有隐私可言。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公信力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起公信力非常不易,而一次热点事件的舆论反转很容易将之前的努力变为白费。对新闻媒体而言,每一次的舆论反转都代表着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缺失。而随着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公众对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便会大幅降低。对于网民而言,事件一波三折,网民们的关注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事件中原本重要的部分反而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度,而一些无太大影响的小事反而长期占据公众视线,夺走公众注意力,事件的核心焦点遭忽略,事件重心被转移。

三、舆论反转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媒介机构的商业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巨大的信息量,受众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从“皮下注射论”到“受众中心论”,媒介地位的改变使其开始迎合受众,又因为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为了“抢头条”和“独家报道”,不少新闻记者仅仅求快。在突发热点事件的采访中,为了求快,有的记者甚至不去现场采访,只靠网络上的捕风捉影便形成一条新闻。媒介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一味求快,很容易造成新闻把关人缺失,新闻审核不严谨,新闻质量不过关的现象。

(二)网民“自我呈现”心理及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社交媒体不同于现实生活,人们更乐意在社交媒体上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网民,这虽有好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再加上一些媒体的有意误导,便会造成不理性的情绪传播,一些网民受情绪的感染影响了判断力,从而助长了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功能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往往直接加入微博、微信平台,试图从新媒体中寻找新闻来源。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也是报纸上的热点事件,这就形成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而微博、微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假新闻泛滥,传统媒体的一味地追随只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不仅不能有效预防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还可能丧失公信力。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传统媒体过度追求迎合受众口味和喜好,使得原本严谨,深入,权威性的优点逐渐丧失,加剧了传统媒体地位的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们所说的理论自信不是以超自然、超人类的超验价值为目的,而是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揭示进步人类的现实价值目标;不是像宗教那样,用神圣的光环掩盖世俗的生活,并将之变成超验的宿命;而是致力于揭示进步人类的现实利益。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虚幻的、不可企及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是理论自信即科学信仰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作为社交软件的代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社交软件兼具公开性和私密性,利于热点事件的传播。未来,话语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意见领袖的手中的模式也很难有大的改变,新闻媒体、意见领袖由于自身的局限,仍会存在认知的缺陷,因此,舆论反转现象不可避免的仍然会发生。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舆论反转现象仍会发生,并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但是随着问题的提出和一步步的解决,人们在不断地反思和思考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变得理性,对事件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1999.

[4]李丹珉,许可心,崔银河.“中国游客泰国铲虾”舆论反转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9-21.

[5]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闻爱好者,2012,19:32-34.

[6]李苏.从UGC 模式的作用机制看“舆论反转”现象[J].采写编,2015,04:28-29.

[7]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16-18.

[8]徐金玉.自媒体环境下“舆情反转”的成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283.

标签:;  ;  ;  ;  ;  ;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