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应如何加大知识量和信息量论文_邹娟

地理教学应如何加大知识量和信息量论文_邹娟

邹娟 贵州铜仁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554300

摘要 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地理 加大 知识量 信息量

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必须认真加强对新教材的深刻认识和探究;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仔细通晓教材,掌握知识教材知识结构

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即“教材即知识”。这种认识导致老教材既有利也有弊,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重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好奇心、求知欲、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较为薄弱。二是重视了知识的系统和科学性,忽视从实际生活出发,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知识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三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和科学观念的培养,知识量比较大,但探究性不够,对情感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轻视学科间的联系。四是重视了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关心不够(着眼点是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要点,而对学生如何进行地理学习设计不够)。

那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观念,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观念相去甚远。新课程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并进行反思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它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生命力和新的特点,概括起来新教材有如下几大特点:

1、新教材内容精简,难度适当。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地球和地图、世界的环境、世界分区。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删掉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气压带和风带、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的变化、世界的自然资源、时间和日界线等。世界分区地理主要包括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教材的知识点大大缩减,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新教材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了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注重了观念和能力的培养,做到了既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日本一节,新教材利用8幅图片及相关文字,让学生自己归纳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利用6幅图片、6段文字和4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日本,懂得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科技为本的思想和保护世界资源与环境的观念。

3、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安排了83次活动,196个活动内容,其中145个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24个动手活动项目(小制作、模拟演示、计算、绘图、填表等);14个分析、收集材料;5个联系生活;8个谈感想、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有两项活动与电脑网络有关:《多变的天气》中要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进入“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以得到更多的气象知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机关于宗教的报道,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制作等高线模型;要求学生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通过观察认识昼夜的更替,根据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要求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柱状图、折线图等。《东南亚》一节的活动要求学生搜集华人、华侨回国投资、办学等方面的资料,办一期黑板报,并就黑板报内容谈自己的感想,查找东南亚旅游景点的图片和说明,请大家交流等。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材料、合作交流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4、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根据地图比例尺估算两城市间的距离;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在火山非活动时期的开发利用和地震区防震减灾的知识等。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学生学得有兴趣,更加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5、新教材附有大量的插图,将知识化繁为简。图的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而且是彩色图。如《海陆的变迁》一节,有沧海桑田材料卡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荷兰的围海大坝,南美洲与非洲拼合图、大陆的漂移示意图、海牛和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等共15幅图片。这样新教材图文并茂,以直观、明了的方式表现内容,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以往的死记硬背中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二、不断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几种做法:

1、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充当课程主角,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绘图,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去发现、去领悟。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或动手制作,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控制活动程度和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节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活动:(1)撰写小论文:分别由居住在城镇或到过大城市的同学描写城市风光,其它学生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然后向全班同学交流。(2)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亚洲、非洲、欧洲的乡村图片及课本中有关民居的几幅图片,探究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课程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我让学生回家收看天气预报,主义观察当地的天气变化,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说说我们当地一年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辩论高温、干旱、洪涝对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3、教学中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赞赏。新课标倡导合作学习,它要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相互传递,要求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具有合作意识,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摆正位子,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和精神交流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积极投入地理的学习。

论文作者:邹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  ;  ;  ;  ;  ;  ;  ;  

地理教学应如何加大知识量和信息量论文_邹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