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论文_王悦 李佩雯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论文_王悦 李佩雯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我国教育致力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们的未来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为青少年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各方义不容辞。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渐渐成为大众传媒传播消息的主体。在触网过程中,网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立足于现实情况,分析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并提供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成长;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民们无障碍地进行网络交流互动,青少年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的狂轰滥炸。网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知识,展现自我,思想交流的平台,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自身价值判断的不成熟性与道德判断的独立性,易造成思想混乱与认知偏差。网络这把双刃剑,在青少年成长中,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呢?

一、互联网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在身体上,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1]。那么,在心理成长方面,青少年过度沉溺网络又会有什么危害呢?

(一)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获取与现实毫无关联的虚拟角色,与形形色色的虚拟人物交流过程中,不用考虑因身份、年龄、性别而带来的差距或道德约束,交流有了匿名性、平等性与自由性。在冰冷的文字下,青少年不用为敲出的字符买单,不仅现实生活中下意识拥有的责任感与道德约束力会减弱,甚至可以隔着网线发泄不满,对集聚网络的大小热点新闻因为事不关己而无视,情感趋于麻木。如若长期沉浸网络,会将面对网络新闻的冷漠态度由虚拟转移至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理应关心的事采取漠视态度,造成现实情感冷漠与同理心缺失。

(二)过度沉溺网络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一般来讲,价值观信息上的沟通是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网络上的价值观信息多元繁复,青少年处在完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游戏、情色信息、大量虚拟人际关系诱使青少年沉溺其中,放纵自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认同与成就感在网络上可以轻易获得,在获得感的驱使下,将会花费大量时间与个人精力投入网络,而网络与现实生活成就感的落差,也会让青少年减少对现实生活的投入度,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无法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无法进行价值观的沟通、及时改正错误的观念和学习正确的观念,也就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三)网络角色虚拟化交往阻碍自我人格发展。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观也是在现实生活正确的价值引导下形成的。在以文字为载体进行交流的网络上,虚拟角色成了掩盖身份的最好保护色,由于网民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青少年的认识能力与经验的缺乏性,在其不被正确引导下,极易对错误与充实网络的潜在价值观产生崇拜与学习心理。个体受到群体影响的时候,往往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2]。那么就极易会对大多数人支持的的言论产生认同和盲从心理,对自己的原始观点产生怀疑与弱化对事物认知的自我判断力,沿用他人观点,减弱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趋同形成“人云亦云”的性格。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触网程度深的青少年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网络氛围上来讲,网络的便利使得各类人得以无障碍交流,但也使得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网络发言的无拘束性,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接收到的负面言论及信息要比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更大。一项调查表明,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中认为自己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不道德信息的比例为10.4%,其中12%也拥有对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的担忧[3]。通常触网时间长的青少年都有无意或有意点进黄色网站的经历,这类网络色情的主要表现方式为声音、图像、文字、视频、漫画等,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可能会沉迷其中,由于商人逐利和网络监管不严,这类信息会一直存在。

(二)网络娱乐与交往方式多样化。随着大众传媒的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游戏与社交软件的开发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相比于娱乐方式匮乏的现实,两者的诱惑力明显更大,青少年中“低头族”也屡见不鲜,而游戏中存在的暴力元素也时刻侵蚀着沉迷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长期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定程度上不能意识到游戏的暴力性,从而低估暴力游戏带来的危害[3]。而与现实生活中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速度相比,网络明显更胜一筹。社交方式的多样化在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欺骗式网恋、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而与之类似的网络骗局也在不断地更新其面貌,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也更易中招。

三、解决对策

(一)家长应正确引导与教导。在青少年触网时间与沉迷度上,家长应该是第一发现人。在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的迹象时,应该及时提醒,主动关心,并正确引导;在孩子已经长时间沉迷网络时,及时制止,但勿需太过强硬,重则打骂,伤害其自尊心,且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但更不应该太过放纵,轻视危害。上网并不是坏事,在青少年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中,如果家长在青少年触网时间较短时及时提醒,教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引导孩子能够自我管理,负面影响将大大减少。

(二)政府和社会要加强责任感。政府应该承担起管网治网的重责,牵头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工作,对网站企业信息发布内容严加审核,优化网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构建健康、绿色网络。加大对网吧的整治力度,取缔违规操作的网吧经营权,构建线下健康上网。企业和个人要重视网络环境干净与否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自觉加强构建网络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将不良信息从源头上杜绝,还青少年一个干净网络。

(三)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明显的优势。对于网络信息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学习分辨对错,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提高分辨能力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的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客观分析网络利害并教育学生懂得自我把控。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了积极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互联网则是另一种学习环境,当学校做好教导,青少年也能加强分辨能力。

(四)加强自身管理,理智面对网络诱惑。在面对网络信息筛选时,青少年容易一叶障目,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剥离有害信息并在复杂的信息中择取正确内容。摈弃浏览网络信息带来的不正常的愉悦感,合理分配花费在互联网上学习的时间。同时可以适当择取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有意识的培养、提高自身控制能力,将面对网络时的“难以自拔”转化为学习新爱好的强大动力。青少年需意识到互联网只是一种新型的传播信息与交流的工具,并不是赖以生存的另一方世界。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的陷阱:左右你一生的心理学.王华夏.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9

[2]你不可不知道的80个心理学定律.王兴来编著.北京:朝阳出版社,2009.2

[3]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檀传宝.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5.4

作者简介:王悦(1997—),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本科,法语专业。

论文作者:王悦 李佩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论文_王悦 李佩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