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基础及其哲学意蕴论文_肖霞

浅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基础及其哲学意蕴论文_肖霞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新的扶贫脱贫思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最终形成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精准扶贫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其深厚的哲学意蕴具体表现为坚持物质与意识相统一;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整体与部分相协调;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习近平 精准扶贫 哲学意蕴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彰显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分析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的哲学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结合习近平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在阐明其内容体系和形成基础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作为一种思想背后所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以期深化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要分析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意蕴,首先必须明确这一思想的内容体系。目前,学术界对其内容的界定莫衷一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首先,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思想包括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从时间顺序上展示了精准扶贫的落实进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回答了要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每一阶段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从最初确定扶贫对象,到明确扶贫主体和扶贫措施,每一步都必须做到精准,每一步都必须踩在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扶贫脱贫。

其次,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思想包括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主要回答了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精准脱贫。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要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和不同贫困群众来进行,贫困类型和贫困原因不同,就不能大而化之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必须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施策。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意蕴

(一)辩证思维:坚持物质与意识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方面,就意识的起源角度而言,物质是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意识则是物质的产物;就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会对物质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这就要求人们在发展物质的同时,也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坚持物质与意识相统一。

首先,习近平重视经济扶贫,强调要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脱贫攻坚,资金收入是保障。他指出: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家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作用,吸聚社会资金,使其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其次,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扶贫。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为贫困地区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同时也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创造精神文明财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活动。社会主义的高度发达不仅应该体现在发达的生产力上,还应该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既要让人民群众过上不愁吃穿的富裕生活,也要让人们的精神也富裕起来。许多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就在于技能知识的匮乏和思想观念保守,一方面,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去努力作为。此外,有的贫困群众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愿积极进取、艰苦奋斗。

因此,在扶贫过程中,既要注重增加贫困人员的经济收入,帮助他们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也要重视摆脱思想和精神贫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贫必须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扶智,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项有用的技能,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只要思想脱贫,那么物质脱贫就不远了。另一方面,要坚持扶志,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意识,增强脱贫决心,使要我脱贫的意识逐步转变为我要脱贫的意识。这就要使贫困群众在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脱贫致富,

(二)主体思维: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历史活动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纵观世界历史进程,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还曾经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就要求在处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树立人民主体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一切工作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又要回到群众中去。

首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习近平曾指出:贫困地区要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领导干部只有深入贫困群众当中去,了解其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才能促进扶贫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其二,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为人民谋福利,才能树立领导干部的威信,使得扶贫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其三,干部是脱贫攻坚的领导力量,而贫困群众则是致富的主体力量。扶贫工作的开展,要依靠贫困群众的自身力量。习近平强调,要重视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不仅仅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同时也是精准扶贫的主体。精准扶贫,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最终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

其次,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习近平也指出,现在我国既存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群体,也存在着许多低收入的群众。而真正需要党和政府帮助的,恰恰是这些低收入群体。而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脱离贫穷境况,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不愁吃,不愁穿,过上小康生活。

最后,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评价主体是人民群众。精准扶贫工作是否取得成效,最终要看贫困群众的评价和感受。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有没有实现脱贫,不仅需要政府和第三方力量进行评估,更需要的是人民群众自身的评价。只有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真实意见才能真正体现扶贫工作的成效,如果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获得感没有增强,那么扶贫工作就是没有成效的。

(三)整体思维:坚持整体与部分相协调

事物的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正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来实现的,其中整体与部分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又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就要求人们要对整体具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要注意调整局部之间的关系,要更注意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的把握。

习近平始终坚持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以整体思维来把握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包括经济、教育、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多领域的脱贫工作。不仅要注重外部力量扶贫,也要重视内生动力脱贫;不仅是中西部的脱贫攻坚,也要强调东部对中西部的对口帮扶,注重中东西部共同协作。同时,习近平又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贫困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原因,要想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对教育扶贫高度重视,要把教育放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来。

其次,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脱离了原整体,成为独立的另一整体;而原来的整体在更大的整体中也会成为其中一部分。

习近平认为,精准扶贫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困问题不仅仅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情,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经济发展是短板,只有尽快补上这一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最关键、最艰难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

(四)矛盾思维: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还具有特殊性,不仅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在矛盾体系内部,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每一矛盾内部又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两者又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要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扶贫工作的分类施策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及措施一定要做到精准,要根据不同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类型来因地制宜地施策,全国各贫困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开展具体的扶贫工作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致贫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实现精准扶贫。比如,在一些生存条件非常糟糕、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通水、通路等成本太高,那么,这些地方的贫困人口就很难通过发展生产、生态补偿等方式实现脱贫,只能整体搬迁至生存条件更好、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以此实现脱贫。

其次,精准扶贫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习近平强调:精准扶贫,既要做到整体联动,具有普遍的扶贫要求和措施,同时,也必须有重点地开展工作,不能一以待之,尤其是要注重帮扶贫困村庄和贫困家庭。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其经济收入。但是要实现贫困群众的精准脱贫,推动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发展教育。教育贫困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原因,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不只要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经济问题,还要重视其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扶贫工作取得更长远、更持久的成效。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对过去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74.

[2]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6]杨增岽,张琦.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8(03).

[7]邵妍;韩广富. 马克思“人的本质”视阈下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的哲学底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

[8]郗凤芹;华正学. 总体性视域下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农业经济[J],2017(01).

[9]邓艳葵.“精准扶贫”思想: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的运用与升华[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

论文作者:肖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浅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基础及其哲学意蕴论文_肖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