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译版《挪威的森林》论文学翻译者的素养论文_金迪

从林译版《挪威的森林》论文学翻译者的素养论文_金迪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天津市 300204)

摘要:在国内尤其大陆地区,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的诸多作品,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读者的肯定,其中《挪威的森林》尤其著名。本文通过对比《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版和赖明珠译版,结合林少华的生平经历、翻译观念等,探讨了文学翻译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文学翻译;双语水平;审美忠实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本上市十几年间就畅销一千万册。在我国也很受欢迎,发行了多种译本,还曾掀起过一股“村上热”。 在激烈的竞争中,林的译作脱颖而出。北师大教授王向远就评价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1]。

在众多译本中,为什么林的译作能被大家认可?且林少华也有译过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作家的作品,为什么唯独在村上这里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几乎成为他在中国的“代言人”呢?本文对比了《挪威的森林》林译版和赖明珠译版,结合林的个人经历等,试分析林少华译作成功的原因,进而探究一名文学翻译者应具有的素养。

1 高超的双语水平和双文化能力

一名译者必须有高超的双语水平,而翻译文学作品更要扎实掌握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以下就从外语水平、母语水平和双文化能力这三方面来分析。

1.1扎实的外语水平

林少华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日语系教授,他的日语水平自不待言,且对日本文化更有多年的亲身体验。林少华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吉林大学,专攻日本古典文学。毕业后他在广州暨南大学执教十几年,还曾多次、长期赴日本进修或任教。比如1987年至1988年他在大阪市立大学进修了日本古典文学,还在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了3年,2002年又在东京大学担任了一年的特别研究员。此外,林少华还翻译了几十部日文作品,并撰有中日古诗比较和日本近现代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这些对他的文学翻译都是非常有益的。

1.2精湛的母语水平

翻译外文作品,译者的母语水平也举足轻重。在台湾地区,赖明珠的译作也很有名。以下就选取原文中的一个片段,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来分析一下母语风格对译文的影响。

例文1:“何日かつづいたやわらかな雨に夏のあいだのほこりをすっかり洗い流された山肌は深く鮮やかな青みをたたえ、十月の風はすすきの穂をあちこちで揺らせ、細長い雲が凍りつくようなあおい天頂にぴたりとはりついていた。空は高く、じっと見ている目が痛くなるほどだった。[2]”

林译:“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凝眸望去,天空寥廓,直觉双目隐隐作痛。”[3]

赖译:“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4]

译文中林多使用四字词语,使得译文如行云流水,十分灵动。而赖更注重原文的语序,追求一字一句的对应。但过度追求对应,反而会失去原文的美感。比如,赖将“細長い雲”直译为“窄窄长长的云”,不如林的“逶迤的薄云”优美。以及第一句划线部分,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林的译文更简练优美。其实赖也称赞过林说他的汉语水平更好。所以,精湛母语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1.3双文化能力

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首先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但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5]林少华在日本学习生活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很了解,所以翻译起来能较为心应手。但村上的作品中还出现了很多西方的音乐、食物等,对此众多翻译者都曾叫苦不迭,林少华的译作也有过误译和不准确的地方,所以译者要有双文化甚至多文化能力,才能更好地诠释原作。

2 对原作者的深入了解

翻译文学作品,在理解字面意思之外,有时必须揣摩作者的内心,要深入了解原作者,才能更加准确地翻译。

为了了解村上春树,林少华做到了“他(村上春树)摸什么我摸什么,他鼓捣什么我鼓捣什么……”,争取深入了解村上的所思所想。除村上的作品外,林先生也有涉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但却不如他翻译村上更受欢迎,究其原因,村上春树在接受访时曾说:“由于对象的不同,翻译时有压笔和不压笔两种感觉……翻译村上作品,我一直觉得很快慰,这不光是由于他的风格让我顺手,还有感觉上的契合。”[6]他还说:“在文笔感觉,心情两个层次契合的,还只有这位村上春树……”

林少华多年来笔耕不辍,如今已翻译了几十部村上的作品,总印量多达300万册,可以说是与时俱进,这样才使得读者认可了林对村上的诠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必须深入了解作者,洞察其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3 灵活的翻译观

衡量翻译的标准多种多样,钱钟书曾经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7]。

林少华十分欣赏这个‘化境’之说,即追求审美忠实。他说:“日本文学如日本料理,以淡为主,以淡为美。问题是如果同样译得那么淡,中国人就未必觉得美了……而我为了缩短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审美距离,有时就在允许的范围内调整一下,即多放几克盐”,“这在文学翻译上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而赖明珠曾表示:“我在翻译他(村上)的小说时尽量不用成语,希望保持他的用意和文意,让中文读起来仍能感觉到村上的特色……如果译者自己的文章风格过于凸显时,可能会使作者的风格减低”。在此我们通过具体例子,对比二位译者的译文,来探讨怎样的翻译观更适用于文学翻译。

例文2:だからこそ、僕はこの文章を書いている。僕は何ごとによらず文章にして書いてみないことには物事をうまく理解できないというタイプの人間なのだ。

林译:惟其如此,我才动笔写这些文字。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赖译:所以,我才写了这篇小说。我是那种一旦有什么事,不把它写成文字的话,便无法清楚地理解它的人。

日文句子中常有大量的修饰性成分,且常用否定、双重否定等表达方式,而中文中句子过于冗长则会影响信息的接收。译文中林少华巧妙地将长句拆分成短句,把双重否定简化,更便于理解。而赖明珠为了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仍翻译为一个长句,读来稍有些费解。

例文3:「教育の根幹を窮め国家にとって有為な人材の育成につとめる」、これがこの寮創設の精神であり……

林译:“穷教育之根本,在于培养于国有用之材。”此乃寄宿院的创办宗旨。

赖译:教育的基本方针在于为国家培育有用的人才,这是宿舍的始创本意。

这是一句类似口号标语的内容,林少华翻译的很简洁,且文言文更加符合中文中口号标语的形式。赖译的版本更通俗易懂,却失去了其年代感,读起来也不如林译版铿锵有力。

严复曾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因此,过于拘泥形式反而适得其反,译者应灵活把握,尽力追求与原文审美意境上的统一。

4 丰富的知识储备

有句话说相声演员的肚子是杂货铺,作为一名翻译也是如此,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曾经说过;“我们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事实上往往不能够而且不需要一字一句都透彻了解的……翻译可就不同。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溜过去,没有一处困难躲闪得了”[8]。因此,要解决这些困难,丰富的知识储备极为必要。

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虽广受好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村上春树十分爱好也精通西方的音乐和美食,其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一些外国乐队、食物、人名等,而且是片假名的形式,这就为翻译增加了难度。林少华在初次翻译时就曾把一支乐队的名字“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误译成了比齐·鲍易兹。而赖明珠由于英语较好,就能正确地翻译,并附上英文原名和注解。这样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和阅读。

5 小结

本文分析了《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作成功的原因和一些不足之处,探究了一名文学翻译者应具有的素养,初步总结为高超的双语水平和双文化能力,对原作者的深入了解,灵活的翻译观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四方面。在翻译文学如此兴盛的今天,希望更多文学翻译家像林少华成功引进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样,将我们中国的文学、文化引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上)[M].講談社文庫,1991.

[3]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赖明珠译,挪威的森林[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7]李明.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51):241-243.

[8]钱钟书. 1979. 林纾的翻译[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267-295页.

作者简介:金迪(1994.09-),女,河南省洛阳市人,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2016级日语同传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金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从林译版《挪威的森林》论文学翻译者的素养论文_金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