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行文学与历史的分期_中国古代史论文

论平行文学与历史的分期_中国古代史论文

骈文史分期刍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骈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骈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有形式,它从孕育到形成,从形成到繁荣,又从繁荣到衰微,有个历史的渐进演变过程。从分期上来追踪其演变的历史轨迹,可以探寻出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对认识骈文这一特殊文体的存在方式及过程是有意义的。

关于骈文史的分期,在民国年间出版的骈文史代表著作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中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建国后出版的骈文史著作姜书阁的《骈文史论》亦未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台湾学者张仁青在《中国骈文发展史》中提出分为八个时期:(1)邃古骈散文未分时期;(2)战国末年至秦代骈文之胚胎时期;(3)两汉骈文之孳乳时期;(4)魏晋骈文之蕃衍时期;(5)南北朝骈文之全盛时期;(6)唐代骈散文盛衰消长之激荡时期;(7)两宋骈文之蜕变时期;(8)清代骈文之复兴时期。谭家健在《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前言》中则略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2)形成期;(3)大盛期;(4)骈散反复斗争时期;(5)衰落期;(6)中兴期。他们的分期各有特点,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必有其立论的依据。但笔者以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而言,上述两家的分期有一定缺撼,或分期术语未够周密,或考察骈文演变未至全面。所以,窃以为有必要对骈文史分期问题作一系统的梳理与考察,这里通过全面的梳理和考察,提出骈文史分期八段说,即发韧期,形成期、成熟期、兴盛期、变异期、衰落期、复兴期、消亡期。其理由及依据分述如后。

一、先秦:骈文发韧期

我们把先秦时代作为骈文的发韧期。这是一个前骈文阶段。它的特点是出现了大量的骈句,有的已成段落,有的尚未成段,但它们都是骈文出现的基础。正是有了大量骈句的产生才孕育了骈文这一文体。有的学者反对把骈文史的发展全过程追溯到先秦,认为骈语与骈文不能等同,追溯骈文不能太远。这种认识实质上是割断历史的有机联系的观点。骈文在先秦之发韧,正如胎儿之于母体中,是生命过程之必经阶段,亦是不能否定之阶段。

可以说自有文字以来的先秦时期都是骈文的发韧期。早在非书面语传播即口头传播的时代,为了传播的需要在口头传播中就有了整齐对称的句式,它能“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1〕之后,这种文化传播的特点自然慢慢影响到记录这些语言活动的书面文章中。先秦典籍中凡记载圣贤的话每每用骈句形式,正是当时为了传播的需要而有意提练的。这些例子在《易》、《尚书》中比比皆是,刘勰 就指出:“《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2〕清人程呆就进一步明确阐释道:“在《书》:‘满招损,谦受益’,在《诗》:‘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诸如此类,谓四六之滥觞耶?”〔3〕

先秦时代的骈句成为骈文的滥觞,是因为这种骈偶句段不是偶然的零星出现,而是大量的出现,具有某种必然性。它预示着某种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从早期的经典到中期的史传直至晚期的诸子及楚辞,都体现着这种发展态势〔4〕。之所以先秦时代能成为后世骈文之源,亦有中国传统文化宗经崇圣的原因。姜书阁指出:“汉代以后的骈文实早奠基于殷、周故籍,而两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官方文书始终沿用四六骈体,也是崇古、尊经、法三五、宗五帝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决定的。”〔5〕这是很有见地的。

二、秦至西汉:骈文的形成期

从秦朝到西汉这段时期是骈文的形成期。这里所说的形成,是指正在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它的定型的完成。在这段时间内,骈偶文辞在文章中的比例由量少到量多,骈体意识由隐微到明显。在这二百来年中,骈文的形成过程逐步加快,与时代风气有一定的关系。歌舞升平的社会环境需要状饰太平的文化,这为骈体磨炼词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文这种有一定贵族气息的文体来看,它需要一种承平治世的社会土壤,需要一种祟尚华美之风的风尚,而秦至西汉这一时期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作为秦朝文学的代表的李斯《谏逐客书》翻开了骈文形成期的扉页,清人谭献誉之为“骈体初祖”〔6〕。之后,汉代文章的骈化过程通过两条线分别进行,一是赋的骈化,一是赋之外文章的骈化。西汉骈体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某个作家而是整个作家群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反映了历史文化潮流的必然。

赋以夸饰、铺陈、排比为其特征,它在本质上与骈有相通之处。汉赋到扬雄、司马相如手里,骈化的规模已相当大。可以说,已基本形成了早期的骈赋。虽然比之后代的骈赋,它们还是在摇篮之中,显得稚嫩、粗糙,但五官已具备。钱基博论云:“西京扬(雄)、马(司马相如),赋颂擅名,渐及众制,莫不以偶为体,以奇为用,而骈文之规模粗具。”〔7〕清人孙梅也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西汉之初,追踪三古,而终年有奇术白麟之对,儿宽摅奉觞上寿之辞,胎息微萌,俪形初具。”〔8〕瞿兑之亦同意此说:“西汉末叶的文风,已经渐有了骈体的格局了。”〔9〕象扬雄的《长杨赋》几乎通篇骈体,成为以骈偶之辞作赋的名作。

在赋以外的文章中,其骈化过程则更快。这种骈化潮流是明显的,在应用文章中已形成了骈化的群体力。清人李兆洛所编选的影响最大的骈文选本《骈体文钞》中,许多类文体的开卷就是西汉的应用文章,如卷二《颂类》首篇即是扬雄的《赵充国颂》、卷三《杂飏颂类》开头几篇即是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卷四《箴类》开篇即是扬雄的《十二州箴》,卷五《谥诔哀策类》开篇即是扬雄的《云元后诔,卷六《诏书类》开篇是汉景帝的《后六年令二千石修职诏》,等等。这些应用文章的大量骈化现象说明,西汉时期骈文已经形成。甚至由于公牍应用文大量骈化,许多作者就有意开始练笔,以熟练掌握这种新鲜的文格,于是被作为练笔之用的“连珠”便应运而生了。

三、东汉至魏:骈文成熟期

从东汉到曹魏的二百多年是骈文体制走向成熟的时期。骈文形成后其体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定型,因此,这个时期作家们就承担了这一使命。这个时期的骈文作家更有意识地运用骈体、组织骈句的结构、营构骈文的章法,加强文辞的选择。于是,在西汉的基础上,骈体文渐渐开始了华丽的趋向,成为六朝到初唐繁盛期骈文的过渡。后来苏轼论韩愈以古文取代骈文之功绩时说“文起八代之衰”〔10〕,正是从东汉算起,历魏、晋、宋、齐、梁、陈、隋共八代。不管苏轼的论断正确与否,但说明自东汉起,骈文已经成熟。

就赋一派而言,以班固的《两都赋》为代表显示了汉大赋的最后辉煌。此赋比之司马相如赋更整齐雕饰的骈偶,展示了骈文的进一步成熟,可以说是一篇骈体大赋。而东汉中后期的抒情小赋则继往开来,在骈赋的形成过程中继续探索,张衡的《归田赋》、祢衡的《鹦鹉赋》都可看出其骈体的结构、它们基本用四言和六言来组织骈文,并有意用韵以增强其音韵美。而杂体文章一路,骈文亦可肯定进入了成熟期。东汉的骈体文章在西汉基础上更加骈俪化。刘师培就曾指出:“东京以降,论辩诸作,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11〕他看到了东汉与西汉是分属两个不同阶段的。东汉早期的杂体骈文家代表是朱浮,中期的代表是王充、班彪、班固,后期的代表则是蔡邕。而蔡邕更是被看作是骈文成熟的标志性人物。

曹魏时代,骈文发展的潮流并未中断,而且有新的特点。刘师培指出:“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其迁变者一也。”“魏代之文,则合二语成一意由简趋繁,昭然不爽,其迁变者二也。”“西汉之时、虽属韵文,而对偶之法未严。东汉之文,渐尚对偶,若魏代之体,则又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致失本真,其迁变者三也。”“东汉文人,既与儒林分列,故文词古奥,远逊西京。魏代之文,则又语意易明,无俟后儒之解释,其迁变者四也。”〔12〕这番分析可谓体察细致,发掘深入,为不刊之论。这一时期的骈文作家以三曹、七子等人为代表,其骈偶之工整又超过了前人,并开始了有意识用典故。用典这种新文风反映了骈文发展的历史新走向。可以说,至曹魏时代已完成了骈文的定型,其体制基本成熟了。

四、西晋至初唐:骈文的繁盛期

从西晋到初唐这四百五十多年是骈文的繁盛时期。骈文由成熟而日趋完善,其句型逐渐归于四六为主的范式,文辞日益精美、华丽,声韵日趋讲求,典事愈加泛滥。而骈文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文坛霸主,垄断了文坛的散文领域,亦因此而招致了后人的不满。许多人都以这个时期为骈文的成熟期、实际上是把声韵、藻饰、典事这些骈文的从属条件当做骈文成熟的标志,这是不妥的。因为骈文的成熟应是以其句法的完善规整为标志,而这一点在东汉至曹魏时代就已完成了。

繁盛期骈文历时长,由于历史背景有别,又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所以又可分为两晋阶段,南北朝阶段、隋及初唐阶段。两晋骈文在对偶句式上比前一时期整齐、练达了,但文章整体风格呈现出疏淡洒脱之风。西晋的嵇康、阮籍、刘伶、左思、潘岳、陆机,东晋的刘琨、卢谌、郭璞、孙绰等均是两晋骈文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骈文重造词、求练达、尚声韵,显示了新的追求,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左思的《三都赋》不仅登上赋体之最,字数逾万言,而且其骈俪更工整、词藻益繁丽、声韵逾讲求,成为空前绝后的骈赋长篇。其以骈体之辞状山川城邑、铺鸟兽草木,叙风谣歌舞,就其技艺之纯熟而言显示了晋代文人对这一文体的超凡驾驭能力,其他骈文作家的作品亦各有千秋,可以看出骈文的演进步履。

南北朝时代是骈文的黄金时代。历时近170年的文学主要是骈文。虽然今天看来这未免有些单调,但在骈文自身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辉煌。骈文在这段时期达到鼎盛,是社会、文化、环境、文学自身诸方面的合力促成的。在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文人纷纷迁徒到物产丰庶、相对安宁的江南。而江南的人文环境素有尚清绮华艳的传统,加之南朝历代君王及蕃王又都爱好文学,喜欢与文人共叙,所以,华艳之风也就容易形成了。而此时声律的秘密已被发现,这为文人有意识地辩宫商、识音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北朝时代的骈文成就了它的辉煌。刘宋时代的骈文于排偶更工整,于文辞更绮丽,于声韵愈注重,于典事尤崇尚,刘勰论宋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13〕虽是就诗而言,于骈文亦为中的之语。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家有傅亮、何承天、颜延之、谢灵运、谢惠连、鲍照、谢庄、汤惠休等。其中以鲍照成就尤突出,前人称誉“明远骈体高视六代”〔14〕其文俊逸赡富、苍劲雄峻、气势深厚,代表了刘宋骈文的艺术水平。齐梁时代则进一步发展了骈文的形式,钱基博指出:“齐梁以下,四六之体渐兴,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文体亦卑,然律以沈思翰藻之说,则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15〕齐梁时代的骈文已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以至人们似以乎己忘记了还有散体文一路。南齐的骈文家主要有王融、谢柹、沈约等人,其中以王融成就最大。梁代骈文家以江淹、任曅 、刘峻、陶弘景、丘迟、吴均、裴子野、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及徐离、庚肩吾等为代表。其中以江淹成就最大。陈代的骈文家以徐陵影响最大。他与由梁入北周被羁留的北朝骈文家瘐信成为骈文史上的集大成者,当时并称“徐庚体”。刘麟生指出:“六朝文至徐、庚,骈文始臻极峰,然则徐、庚之文,可谓集骈文之大成,达美文之顶点。”〔16〕两人当中又以庚信成就最大。庚信骈文达到了骈文艺术的最高峰,这表现在:一、对仗精工、自然而妥贴;二、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三、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四、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

隋及初唐骈文承续了南北朝文风。虽然在隋代有隋文帝杨坚对浮华文风的不满,要求“公私文翰,并宜实录”〔17〕,但文学本身具有惯性作用,所以这种华艳之风并未阻断。到初唐,骈文独霸文坛的格局并未改变。除少数几个人作了少量的散体古文外,几乎都是以骈体写作的。初唐骈文在发展的连续性方面与齐梁骈文的关系并未中断。宋祁说:“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希句绘章,揣合底昂,故王、杨为之伯。”〔18〕初唐骈文的代表是四杰,其中尤以王勃成就最大,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骈文继承了徐、庚的骈文艺术成就,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从而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其优秀代表,这样,初唐骈文作为繁盛期的最后阶段和最辉煌阶段,而在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五、盛唐至南宋:骈文的变异期

从盛唐到南宋这几百年里,骈文发生了一场变异式的更新。这就是受唐宋古文思潮的影响,骈文自身作了调整,吸收了散体文的优长,对骈文的内部形式作了自我改良,去华丽为质实,去典事为白描,成为具散体之神的的骈体,从而使之与它的既有面貌有别。这段时期虽有晚唐五代宋初短暂的复古思潮,但基本上是以一种平实的文风出现的,故谓之变异期。

盛唐时代,骈文与散体文呈现出双溪并流的局面。散体文开始对骈文产生渗透影响,骈文也有意识汲取了散体文灵活畅达的文风。因此,骈文在初唐的清丽基础上,更趋向于明畅自然、清新流动。这种新文风主要表现在丽辞减少,平实之词渐多,用典更少,行文有灵动之气。到中唐时代,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骈文更加纯朴无华,从而使骈文从艰深的美文学变而为通俗平易的文体,并且在应用文方面获得实质的变化,从而完成了骈文史上的一大演变。陆贽正是致力于使华辞丽藻的骈体应用文平易化并获成功的代表。他的骈文基本是奏议制诏之类,而能“真意笃挚,反复曲畅,不复见排偶之迹。”〔19〕既合骈文规范,又能为朝廷服务。

在骈文变异期中,出现过小小的反复,那就是在晚唐至宋初出现了一股复归齐梁的思潮。也就是在骈文中重又呈现出句式整齐工、用典繁复、藻饰丰富的特点。这以李商隐等人为代表。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欧阳修出来后才有所改观。欧阳修是宋代远接中唐陆贽一派的第一人。高步瀛说:“永叔四六,情韵惧佳,不尚藻丽,一出自然,遂开宋代之体。”〔20〕欧阳修的骈文在中唐人的基础上更具疏朗平实,有白描骈文之称。欧阳修之后,后继者不绝,如王安石、曾巩、苏轼等人。其中以苏轼为代表。张仁青指出:“东坡之四六,虽夺胎于欧公,而清空流转 ,情致缠绵,则又过之,并为骈 文开拓得未曾有之新境,故能杰然出北宋诸宋家之外,独具一格。”〔21〕这是深中肯綮之说。降及南未,虽以骈文名世者亦多,然文体渐趋卑弱,就骈文之大势言,已有江河日下之感。

六、元明:骄文的衰落期

元明两代被称为衰落期,这主要体现在创作上的沉寂。从元至明数百年间、作者寥寥,作品亦寥寥。从作品实绩 上看亦无多大起色。孙梅在《四六丛话》中于元代作家中气标出六人:阎复、姚遂、王恽、袁桷、虞集、刘埙。这这些人才力亦有限,所以后代对他们都评价甚低。造成元明骈文衰落的原因,瞿兑之、姜书阁均指出不尚读书是其空疏的原因。这固然是这种学风所致、因为骈文写作确需学问的根底。但元明两代文学重心的转移恐怕亦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元代戏曲大兴,是文人才华转移的产物。在杂剧唱词和散曲中、存在许多骈偶文辞,这是骈文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出现的反映。它们文白夹用,骈散相间、使得这些戏文富于华美的色彩。明代戏剧、小说的兴盛,亦转移了作家的兴趣。即使间有骈文之作手,也染上了制艺时文的习气,变为骈文、试赋和经义的杂合体。加之前后七子大倡“文必秦汉”,骈文日益为人们所遗忘。这样,骈文在元明两代的衰落就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了。

七、清代:骈文的复兴期

到了清代,骈文创作又开始复兴昌盛起来。这种复兴体现在作者数量日众,作品数量亦日富。虽然就其创作成就与发展而言、难以匹及六朝、唐宋,但相对于元明之沉寂丽言,则是一个巨大的繁荣。这里所说的“复兴”仅就其兴盛之状而言,非如欧洲之文艺复兴领导一代文化之变革而言。明乎此,说清代骈文为复兴期是可以成立的。

清代骈文既不同于南北朝之繁缛、初唐之清丽,亦有别于中唐之清空质实和宋代之平易雄峻,而是有以上诸时代特征之某些共性,于清空中见妖媚,于平易中藏典丽。清代前期的骈文家主要有陈维崧、毛奇龄、朱彝尊、尤侗等人,而以陈维崧 为其雄。近人王文需以为其“四六哀艳芊绵,颉颃徐、庚”〔22〕。清代中期骈文家以胡天游、邵齐焘、袁枚、洪亮吉、吴锡麟、汪中为著名。他们的骈文或雄健闳肆、沉博瑰丽、或疏宕清雅、轻倩有致,或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或思捷才隽、理赡辞坚,或古朴茂穆、渊雅醇谈,均特立于文坛而倍受瞩目。清代后期骈文家以李慈铭、王贻运为代表。李慈铭追求平淡清空,有魏晋风韵;王贻运文采灿烂,逼近六朝。

另外,清代的复兴还体现在这一时期大量的骈文选本、论著的出现,选本著名者如许梿的《六朝文絜》、彭云瑞的《宋四六选》、吴鼒的《八家四六文钞》、张寿荣的《后八家四六钞》、李兆洛的《骈体文钞》、陈均的《唐骈体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张鸣珂的《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等等,论著如陈维崧的《四六金针》,孙梅的《四六丛话》,彭云瑞的《宋四六活》等,这些都装饰了清代骈文兴盛的局面,其本身对骈文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民国:骈文的消亡期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骈文进入了消亡期。所谓消亡期、指骈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正逐渐走向终结。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意义就是一切旧的文学均被扫除,而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文学新体系。而作为贵族文学的代表的骈文自然也被扫入历史之中。虽然在民国年间、还有少数人偶一习之,但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结束了生命,因为“五四”以后全新的社会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时代的审美趣味,已使骈文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骈文的终结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所以在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反思这种文体的著作,如孙德谦的《六朝丽指》、钱基博的《骈文通义》、谢无量的《骈 文指南》、金柜香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学》、《中国骈文史》等等,他们目的不在复兴这一文体,而是追寻其发生发展直至衰亡的足迹。

但骈文的表现艺术是不能否定的,虽然它以整个篇章的形式不会留存了,但仍可以段落的形式留存。而且,它还通过一种变异形态长存下去。这种变异形态就是联语。自五代时期始,中国就有制联的习俗,而骈文衰亡后,联语正是一种新的载体形式,延续着中国文化传统这份对语言艺术美的追求与赏玩。作为骈文的变体和替换形式,联语还将在新时代中发扬光大。

注释:

〔1〕清·阮元.研经空三集·文言说

〔2〕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3〕清·程臬.四六丛话序,见:孙梅.四六丛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7年

〔4〕具体例子详见拙著.骈文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201—215页

〔5〕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2页

〔6〕骈体文钞·评沿.世界书局,1936:166页

〔7〕钱基博.骈文通义·流变

〔8〕清·孙梅.四六丛语.卷二十八

〔9〕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

〔10〕宋·苏轼.潮州韩昌黎庙碑

〔11〕刘师培.论文杂记

〔12〕刘师培.论文杂记

〔13〕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14〕清·许勰 .六朝文藉

〔15〕钱基博.骈文通义·原文

〔16〕刘麟生.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52页

〔17〕隋书·李谔传

〔18〕新唐书·文艺列传

〔19〕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20〕唐宋文举要.乙编卷四

〔21〕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531页

〔22〕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

标签:;  ;  ;  ;  ;  ;  ;  

论平行文学与历史的分期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