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点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点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特征论文,主流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0)10-0045-05

一、“主流教材”的提出是教材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中小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中小学教育亟待大力发展,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采取了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由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共同组建承担编写和出版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的专业出版社。1950年12月1日,我国中小学教材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出版总署制订的出版工作计划大纲,对当时使用的教材择优修订或重编,于1951年4月编定出版,并陆续供中小学当年秋季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的第一套全国通用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统编制度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教材以“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教材制度为主要特征,由政府统一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在此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教学)计划,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编订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7套面向全国中小学的各学科教材,为夯实新中国教育发展基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教材改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一套统编教材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编写不同类型的教材供不同地区和学校使用,有必要通过竞争来促进教材事业繁荣和教材质量提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权威性的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同时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等一系列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规范了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工作,实现了教材的编审分开。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根据这个编写规划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六三制、五四制两套义务教育教材,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供一般水平学校使用;北京师范大学编写了一套五四制教材;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编写了一套六二制教材,主要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使用;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和西南师范大学编写了一套六二制教材,主要供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以及教学条件较差的中小学使用;上海市教育局、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订了本地区的课程计划并编写出相应教材;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根据本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的需要编写了小学复式教材(俗称“半套”)。另外,还有一套由8所高等师范院校出版社合编的教材因故未出版。以上教材俗称“八套半”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同时使用多套不同特色的教材。自此开始,中小学教材建设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的方针。这标志着中小学教材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从通编通用的国定制到竞编选用的审定制。

步入21世纪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教材编写核准、教材审查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也是在这一年,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及《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等多个配套文件,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和选用等作出系列改革。22个学科167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于2001年9月首次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试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并自2004年秋季开始在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四省(自治区)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实验。截至2009年春,共有84家出版社开发的新课程标准教科书通过教育部审定,进入实验区,其中包括六三学制小学10个学科115套、初中19个学科116套;五四学制小学7个学科10套、初中11个学科20套;普通高中18个学科72套。①高质量、多样性、选择性成为国家教材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完善的编写、审定、选用相分离的教材管理制度,中小学教材“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小学教材建设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多样化时代。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引人关注的现象和问题。②如,教材多样化变为多本化,同一学科的多套教材个性不突出、无特色,模仿、照搬、拼凑的痕迹突出,同质化比较严重;有些教材编写人员对学科专业并不熟悉,边学边干,专业水准欠缺;编写人员以兼职为主,流动过于频繁,不能完全投入教材研究和编写;仍未真正建立起教材出版资质审查制度,一些出版社跨专业出版中小学教材,缺乏编辑力量的支撑,难以保证教材质量;无序竞争使得一些出版社追求短期效益,希望在教材出版中捞取“短平快”的效益;有的教材已显现出虎头蛇尾的问题,缺乏后劲;一些民营机构为获取利润而采用非正常渠道获得教材立项和通过审查,并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地方和学校;教材选用制度未能真正落实,教材选用上行政干预过度,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随意调整已经选定或正在使用的教材,少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个人利用教材选用获取非法所得;有的省份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在本省内只使用本省通过审定的教材,排斥优秀教材进入本地市场,导致本地教材独霸一方的教材地方化;等等。

基于以上对中小学教材多样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教研员和教师、教材编写者与出版者等各个层面的人士都曾提出各自的理解、意见和建议,很多人开始提出“主流教材”的概念。教育部有关领导曾指出:“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教材建设中要形成主流教材。中国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统一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争取有若干教材在使用中占有主流地位。在‘一纲多本’的政策框架下逐步形成主流教材。”2005年12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55周年之际,国家相关领导人致信人民教育出版社,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不断开拓进取,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以质量争主流,以创新求发展”;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也在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要“切实抓好教材编写、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高质量争创主流教材”。③广大教研员和教师更“深切地感受到教学一线需要并呼唤主流教材”;主流教材“应该在多样化的进程中以其自身的过硬编写质量、经典编排体系及广泛的适用性而占有主导地位,以保证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一个最基础的底线”。④

教材多样化固然需要不同种类教材的存在,但教材多样化不等于教材多本化,不是教材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越好。教材多本化是忽视教材的内在质量和特色,单纯追求教材的品种和数量的多少,品种和数量是其追求的目标,达到了规定的数量,编写出版了规定的品种,就算达到了目的。⑤教材多样化必须和选择性、高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更好地推进课程教材多样化建设,切实提高教材质量和教育水平,建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需要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课程教材多样化以及主流教材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提倡主流教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育管理部门的确需要确立若干教材在使用中的主流地位。

二、主流教材的内涵

“主流教材”的概念实际上源于“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这个概念。“主流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教授提出。1997年,他在《媒体研究协会》杂志(Media Institut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主流媒体何以成为主流》(What Makes Mainstream Media Mainstream)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主流媒体的概念,并描述了他所认为的主流媒体的特点和其在美国社会中的运行方式。他指出,主流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设置着新闻框架,其他媒体需要在这个框架内运作筛选新闻。⑥西方的主流媒体,最具代表性的有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样严肃的通讯社及大报社。而在当下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报道了主流信息,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拥有了主流受众,占据了主流市场,吸引了主流广告,形成了主流品牌。它们毫无疑问是具有权威性的最主流的媒体,是在公众中具有巨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

按照《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主流”是“江河的干流。比喻事物的本质方面、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关于“教材”这个术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教材(subject matter)一般有两种解释:①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显然,这本权威工具书将教材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前者专指教科书,后者则指以教科书为核心、包含一切教学材料在内的教学媒体。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l卷)》对“教材”的解释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考虑到基础教育需要面向每个中小学学生,普遍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特质,本文讨论的教材,是指以“教科书”(或称“课本”、“教本”)为主体的教学材料。

参照以上解释和说明,我们可以认定,主流教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行量最大,使用最广泛,受众最认可,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那类教学材料(主要指教科书)。它是一个群体而非某一个版本的教材。也就是说,主流教材是在教材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主流”。

三、主流教材的特征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主流教材,主流教材是教材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它不是“钦定”的,也不是唯一的。什么样的教材可以成为主流教材呢?代表主流意识,传载基础知能,影响学生主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主流教材所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主流教材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中小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的依据,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科书虽然也是商品,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它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显明的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和教育性。主流教材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体现并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传播和承载关系到国家前途、社会发展以及民众福祉的相关知识,对各种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实现深度的分析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意见、解释、见解和见识。通过这些工作,主流教材所体现出的价值观才是主流的,不仅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还具有先进性,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对接的。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实现教材多样化的基础上,将一批质量上乘的主流教材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范畴,这将保证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在最大范围内得以有效普及;尤其是一些意识形态较强的学科,如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的内容必须与国家要求相符。“教科书的水平——思想水平、编写水平、学术水平等,实际上代表着国家的水平,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教科书不是学术专著,其中只有编写者对国家政策方针、教育思想的理解,绝不允许有私人的非政府观点。”⑦有人以为,出版社为教材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就应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实际上忽视了教材作为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和教育性的商品的特殊性。

(二)占据较高的教材市场份额

教材是产品、是商品,就要接受市场经济法则的考验,就要参与竞争,这是无疑的。主流教材应该是经过实验区实验,在使用量上有较大的市场覆盖率,在教材市场格局中占有较高份额、有较大受众面的教材,发行量小的教材成不了主流教材。⑧主流是以受众程度、使用者的多少来决定;主流不是贴标签贴出来的,不是预先设定的,不是特殊政策保护出来的,更多地应是市场竞争和消费者评价选择的结果。因此,拥有足够规模的市场覆盖率,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中小学生都有较强的适用性,这是主流教材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教材的核心受众是在校中小学学生的主体,只有那些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适合我国的中小学生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学创新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教材才可以称得上主流教材。据《美国教育市场》杂志统计,美国虽然有126个出版社出版小学教材,176个出版社出版中学教材,但是,仅哈考特通用、霍顿·米夫林、麦格劳—希尔、皮尔逊等几家大公司出版的教材就占有全美中小学教材市场70%的份额。⑨这些公司出版的教材被公认为美国的主流教材。在我国,随着多套教材的审查通过并试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已经在教材建设中发挥作用,教材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全国上百家出版发行单位参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研发、出版和发行,经过近十年异常激烈的竞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市场认可率较高,中小学教材群雄并起的时代已经来临。

(三)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造就的权威性

媒体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文化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文化传播媒体的信任程度,属于媒体的无形资产。而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因此,权威性作为主流教材的最核心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教材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大小。主流教材能产生推动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入的力量,对于儿童少年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主流教材应该是所有通过审定的教材中综合质量最优、社会认可度最高的那一部分教材。主流教材的编写、出版单位应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行业内具有权威性,其稳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与强大的研发实力,能使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始终处于风向标的地位,其研究、编写教材的水平、理念、技术以及行业标准,也应该为同行所借鉴与参照。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与学术专著不同,与一般图书更不同,具有自身的许多特点。要使科学体系、结构、内容变成学科体系、结构、内容,进而变成中小学教材体系、结构、内容,编写人员必须研究、懂得,进而熟悉、掌握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和特点,必须研究、懂得,进而熟悉、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格。简言之,编写人员必须懂得教育方针、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必须懂得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懂得学生、教师和教学设备、条件、手段、方法,还必须懂得历史上同类教材和国外同类教材的长短优劣。不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编写队伍,就不可能编出好教材。⑩那种以垄断本地市场为目的的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甚至拼凑抄袭,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多样化,而恰恰是浪费,是误人子弟。

(四)追求层次化、系列化和立体化

主流教材还应努力追求层次化、系列化和立体化,使各学科教材品种配套多样,彼此之间协调、衔接和呼应。一是应努力追求层次化。教材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统一的基本要求,有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某一种版本,既应有必教必学内容,又应有选教选学内容;既应有精讲内容,又应有泛读内容,以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二是应努力追求系列化。一方面,教材体系要加强本学科的纵向衔接和呼应,同时要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和配合,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另一方面,要围绕教科书,配备丰富多彩的必备的教师参考书、学生课外书等,使之系列配套,为师生提供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三是应努力追求立体化。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与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数字化、网络化教材发展。

(五)服务良好并发展持续

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事业,不仅教材的研究、编写、试验、审查、出版、印刷、发行及选用等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一套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其后续修订改版、教辅图书和教学配套资源的开发、教材培训等售后服务,以及利用新兴技术进一步开发数字化配套产品,等等,更是一项持续投入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具备足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空间的出版单位,才能支撑一套主流教材的良性运转,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基本的保障。

(六)多样化中显主流

主流教材不是人为指定的,而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应该是在众多家出版社的教材中精选、优化出的一批教材。它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群体。(11)主流教材不是行政干预和自我认定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版本教材独占天下。主流教材的背景、前提、选择是教材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的教材建设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主流教材出现。经过20世纪80年代“一纲多本”和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洗练,我国已经有一批出版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起来,特别是一批大学出版社和地方教育出版社,已敏感地抓住了这次机遇,造就了我国难得的教材多样化的局面。改革使教材的版本与内容逐渐丰富,课程结构日益合理,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出版者的质量意识普遍加强,教材培训等售后服务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实践表明,课程改革与教材多样化,是一条应该继续大力坚持的改革之路。特别是对于一部分特色鲜明并适用于部分地区和部分学生群体的“非主流教材”,如,一些发达地区学校使用的实验教材,尽管其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它们具有独特的编写理念和可贵的实验价值,对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补充和示范,应该给它们一个“兼容并蓄”的成长环境。

总之,教材的发展根植于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中小学教材问题上,过分集中统一或过分分散多样,都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不是由统一性走向完全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也不是人为地指定教材的主流与非主流,而应是由统一性走向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12)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单位应不断开拓进取,以创新求发展,以质量争主流,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石鸥,许玲.在多样化中繁荣与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之回顾[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②凯歌.教材多样化不能变成多本化——对当前中小学教材多样化的思考与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9-11-12(05).

③尹鸿祝.加强中小学主流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www.pep.com.cn/rjjt/rjdt/rjdt/200908/t20090804_586315.htm.

④唐建新.一线呼唤主流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9-11-12(06).

⑤石筠弢.教材多样化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⑥陈力峰,左实.主流媒体的价值与要素解析[J].今传媒,2008,(7).

⑦《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丛书》编委会.教材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⑧孙晓天.主流教材的几个条件[J].大学出版,2008,(3).

⑨王岳.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现状透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⑩[12]吕达.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G]//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41、538.

(11)张晶义.主流教材不是唯一的[J].大学出版,2008,(3).

标签:;  ;  ;  ;  

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点_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