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PICCO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涛 周建宏

第一作者:李涛,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14174,江苏省无锡市

第二作者:周建宏,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4041,江苏省无锡市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管理中应用中心静脉压监测、PICCO技术的作用。方法:抽取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03月至2018年0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以体液管理所用方式分组:31例采用中心静脉压监测者作为对照组,31例采用PICCO技术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疗效。结果:①实验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治疗后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液管理中应用PICCO技术,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及生命体征,降低致命性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PICCO技术;中心静脉压监测

本次抽取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比较中心静脉压监测、PICCO技术在体液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符合《实用疾病诊疗手册—脑外科篇》[1]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③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病、肺气肿等严重脏器性疾病;②存在先天性颅脑疾病;③合并动脉疾病;④合并凝血功能性疾病;⑤中途转院。根据患者体液管理采用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28-53岁,平均(41.1±10.5)岁;实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29-54岁,平均(41.6±10.2)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锁骨下行静脉插管,连接中心静脉压监测测量仪,将第4肋间隙设置为零点位置,对患者中心静脉压、有创平均动脉压进行实时监测,若中心静脉压监测指数在8cmH2O-12cmH2O范围内,需补液,若同时平均动脉压水平超过70mmHg,需给予利尿治疗;若中心静脉压监测指数高于12cmH2O,则停止补液。

实验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分别于股动脉、腋动脉插管,连接PICCO模板,对心脏指数、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等进行实时监测。若心脏指数下降、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下降,需补液;若血管外肺水指数上升,则停止补液。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cl)、中心静脉压(cvp)及生命体征心率(hr)、氧合指数(ol)、平均动脉压(map)进行检测。

②统计两组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病例。

1.4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Graham等研制的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评价指标包括睁眼反应(1-4分)、语言反应(1-5分)、运动反应(1-6分),满分15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命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1、cvp、ol、map水平均上升,水平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变程度明显小于实验组(P<0.05),见表1。

2.3 两组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情况观察

对照组治疗期间,4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为12.90%;实验组治疗期间,1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发生率为3.23%。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x2=6.306,P<0.05)。

3 讨论

头部经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致患者昏迷6h以上或24h内再次出现昏迷被称为重型颅脑损伤。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及建筑事业的飞速进步,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率日益增长。该病危害性大,容易造成偏瘫、失语、癫痫等,甚至引发脑疝,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

及时补液是治疗颅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精确液体输入量,可改善脑灌注,使心脏负荷得到减轻[3]。然而,具体补液量与患者血液动力学参数密切相关,故加强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力度至关重要。

以往临床采用中心静脉压测量仪来指导液体复苏治疗,但中心静脉压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将全身血容量准确反映出来。PICCO监护仪是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新型设备,其操作简单,且可监测每搏输出量、心脏指数、心静脉压、血管外肺水指数等多项数据,医师可通过对比各项参数来明确具体补液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PICCO技术比中心静脉压监测更具优势。

综上,PICCO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屈新刚,蒙继旺,赵天智,等. PICCO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21(7):313-314.

[2]王小源,张友华,郑伟刚.PICCO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医生,2016,22(29):112-114.

[3]Gaofeng Y E, Wen X, Tang W.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using PICCO monitoring and CVP pressure monitoring to instruct fluid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论文作者:李涛 周建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9

标签:;  ;  ;  ;  ;  ;  ;  ;  

分析PICCO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涛 周建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