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曹宏[1]2007年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文中指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这不仅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为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在理论上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条件、科学体系、意义等做了详尽的阐述;实践上,具体探讨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与启示。第一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正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二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全球性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推翻“两个估计”,重新评价“十七年”,恢复高考制度,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中国教育法制不健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现状。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思想。第二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主要由教育地位论、教育目标论、教育方向论、教育人才论、依法治教论等五个基本理论构成。教育地位论是邓小平的系统思想和全局观念的充分反映,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推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对教育问题作了战略性思考。教育目标论集中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方向论从原则上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是邓小平对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人才论是邓小平一贯主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真正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依法治教论是指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管理,协调教育关系,调解教育纠纷,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三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教育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在实践上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起了教育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变革,推动了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快了教育内容的改革。第四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全民族必须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切实建立健全并落实教育法律法规,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剖析当今中国教育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经济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张梅[2]2007年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文中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地发展充实,始终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顺利进行。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共分五个部分,论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特征、在当代的新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成就与问题以及对当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启示。第一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而且有着深厚的现实依据。邓小平在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新时期,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作用。从我国的国情以及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我国教育工作当中遇到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法制不健全、教师地位较低、教育与经济关系不协调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教育思想。第二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教育基础地位、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改革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在世纪风云交汇、人类历史迈向新里程之际,江泽民针对9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的新走势,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新的分析和判断,把邓小平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我国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秉着教育立国的精神,从战略角度来看待人才发展问题,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治国新思路。第四部分:中国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成就与问题。通过多年的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投入不高,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接受教育的人口比例低,高层次人才短缺;教育产业化问题,人民教育负担过高等。第五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启示。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总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主要有: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使教育投入超前,保证教育适度发展;教育的发展由普及教育为主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并重;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加强教师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体制改革应由体制转轨转变为制度创新。

李政敏[3]2011年在《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在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要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教育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它是由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与任务、主体与客体、内容和形式、原则与方法等方而的思想组成的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绪论,明确了本文以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与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教育思想之间既联系又区别的相互关系,介绍了近年来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论述了这一选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脉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人的理论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思想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勇于创新的批判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条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酝酿到形成三个时期。本文第二章,论述了邓小平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共性与个性。邓小平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突出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科学的批判性等共性特征。由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产生、形成于新的时代条件下和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又具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务实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等个性特征。本文第三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地位与任务的思想。邓小平站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等关于理论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思想。而对新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努力造就“四有”新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第四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思想。在对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邓小平提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为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邓小平提出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媒体宣传教育、开展理论研究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本文第五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思想。由准对准进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问题,邓小平将党团组织、工会、社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机构等作为组织形式的教育主体,将党的政工干部、教师、思想战线上的战士等作为群体形式的主体,并提出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思想。对于受教育者,邓小平认为党员干部、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青年、部队官兵等都应该接受思想理论教育,其中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是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本文第六章,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的思想。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是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老祖宗不能丢”、“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等原则。将这些原则贯彻到理论教育实践之中,邓小平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采用理论教育法、说服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法等教育方法。本文第七章,论述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贡献与意义。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理论教育思想,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第八章,论述了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任务、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作出了新的贡献。

贺娟[4]2008年在《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有其产生的深刻的背景。一方面,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吸取“左”的错误教训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产生也有特定的现实背景: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前提;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产生提供强大动力;追求教育公平的国际趋势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内容表现在:1、明确指出了教育公平的本质属性。2、科学解决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关系。3、科学阐述了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4、指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坚持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基础上来推进教育公平;将教育公平法制化;注重教育者的公平问题;形成全民重教的氛围;借鉴国外教育公平的先进经验。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现实地解决了人们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理想目标与现实条件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找到了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途径与出路,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具体实践表现在:对“左”的教育制度进行拔乱反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邓小平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发展道路过程中,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公平观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经验的科学概括。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我们党和民族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理论资源,是现代中国领导人进行教育决策和教育策划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为我们解决目前人们所热切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提供这样一些启示:1、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目标;12、将教育的公平取向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3、坚持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并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

吴亚楠[5]201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大背景下,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高考制度缺陷等。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提出和形成的过程,概括了它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总结了它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概括了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公平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是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二部分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以及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形成过程主要从萌芽、形成轮廓、走向成熟三个部分进行系统梳理。第三部分概括了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好教育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经济和教育公平协调发展。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是制定法律法规,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丰富办学形式等。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重要意义。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补充和完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的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保障了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

张文华[6]2001年在《《论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以及教育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对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中重要观点和主要理论特色作了归纳和整理,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对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有个总体的把握。第三部分是分别从几个重要方面来论述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第四、五部分中,本文试图通过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的启示作用来联系云南省教育实践活动,以期为我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本文重点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思想、教育优先发展理论、教育标准评价体系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来论述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用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作指导,加快我省教育改革与创新也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和对策。 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深知教育和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他始终从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把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还面临较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学习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不但使我们从总体上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更使我们感受到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健全教育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李连中[7]2008年在《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比较重视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民生思想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实施各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改革措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予以实际指引。其厚重的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研究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国家对当前民生问题的不断重视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民生思想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尽管诸多学者对民生问题一直比较关注,但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不多,少有成果。因此,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突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试图从邓小平民生思想内涵的角度,深挖与理解文本,对邓小平民生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以邓小平民生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邓小平民生思想基本内容的系统疏理,试从邓小平的民生思想的形成背景、民生的基本内容、解决民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以期在学术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具体逻辑框架如下:首先,以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内涵及形成条件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文化渊源看,邓小平民生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从实践条件看,邓小平民生思想是对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追求;从理论基础上说,邓小平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和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重点论述了邓小平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从解决民生、实现民富的目标和途径着手进行了深层次挖掘。其基本观点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实现民富的总体目标;“温饱”—“小康”—“现代化”的民生战略;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四有”新人为标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建立健全平等、友爱、公平社会秩序等是解决民生、实现民富的具体目标。同时,分析了解决民生、实现民富的具体途径,如: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先富”—“共富”;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教育优先发展”,立足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密切联系群众等。最后,以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落脚点,对邓小平民生思想价值进行了总结提升。一是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理论的构建;对社会主义各项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等。二是邓小平的民生思想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为实施各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改革措施提供了有效保障;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可行的途径。

宋婷婷[8]2015年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也提到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邓小平文选》特别是第三卷中,多次直接或间接论及教育。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不断充实并始终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从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当代科学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邓小平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2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现实基础。首先阐述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其次阐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基础,包括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形势的发展。第3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首先,详细阐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包括的主要内容,邓小平认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其次,阐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主要有时代性、战略性、开放性、实践性、求实性等特征。第4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科学价值。这是论文的创新与难点所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本章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探寻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倡导在实践中积极践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杨琴[9]2012年在《论邓小平教育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只有全面的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才能理解这一理论的精髓所在,才能更好地将这一理论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际结合起来,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拥有不竭的动力。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梳理,阐述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以及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探讨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实践,并对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全文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分析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第三章阐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成熟时期三个时期。第四章归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方针,坚持“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第五章深入探讨在新时期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第六章阐述新时期坚持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时代价值。

于春雷[10]2013年在《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部教育是国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社会活动,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文化和业务素质。干部教育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全面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中国的各项事业都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靠的就是我们拥有一支作风正派、克勤克俭的干部队伍,能够在广大人民心中处于很高的地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正如斯大林所说: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干部决定一切。邓小平高度重视我党的干部教育。从走上革命道路的那天起,他就把干部的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1926年到1965年是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他对干部教育的工作思路有了一定的思考与总结,1977年到1989年是其思想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国际环境日新月异,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振兴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要有一大批能够贯彻执行好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员干部,同时也就指出了干部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总结以往的经验,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当前干部教育的思路,用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并教育他们要熟悉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有真才实学,成为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本文对邓小平的干部教育思想做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首先,文章研究分析了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并指出了当前对邓小平这一思想研究的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干部”、“教育”、“干部教育”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解读。其次,文章研究分析了其干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形成历程,具体的论述了其干部教育思想从初期到成熟的各个环节,充分的展现了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干部教育思考与总结。再次,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其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复次,总结概括了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最后,通过对其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的研究与思考,总结出对当今社会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 曹宏.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 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D]. 张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3].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 李政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 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 贺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D]. 吴亚楠.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6]. 《论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及其启示》[D]. 张文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01

[7]. 邓小平民生思想研究[D]. 李连中.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 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D]. 宋婷婷. 吉林大学. 2015

[9]. 论邓小平教育思想[D]. 杨琴. 东华理工大学. 2012

[10]. 邓小平干部教育思想研究[D]. 于春雷. 渤海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