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_产业集中度论文

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集中度论文,医药产业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医药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新的医药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医药产业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医药产业必须加快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竞争和垄断程度最常用的指标,通常用在市场上规模处于前n位企业在某项指标上(如销售收入、产值)占整个产业的比重来表示。产业集中度是表示市场结构的最综合的指标,其集中度水平及其变化的决定因素一直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因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地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空间,不同产业的集中度影响因素研究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结论。

但就中国医药产业的研究来看,其成果寥寥无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药产业主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研究并不具有实质性意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人们开始涉猎这一领域。但是,通观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医药产业的研究涉及面较窄,系统研究不多,而对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探索更是凤毛麟角。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涉入不多。医药产业组织研究是理论工作者涉入较少的领域之一。西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以制造业为对象,中国也不例外。众多的研究都是以汽车、纺织、机械制造、家电等制造业为主,如马建堂、毛林根、江小涓、杨蕙馨等学者都是以制造业为其研究的样本。在其研究中,即使提到医药产业,也仅仅是将其作为中国完整工业体系中的一分子对待,其研究成果对医药产业组织的研究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研究方法单一。对医药产业有限的研究主要是指向市场(企业)行为。因为对企业行为的变异现象的研究,既可以揭示中国医药经济改革的进步,又可以展示其经济改革的不足。而对于产业组织的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就主要是直观感受和直接比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既没有普遍和大量的个例研究(这是国外产业组织理论50年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更没有进一步的计量研究(这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在60年代后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是由于研究方法单一、落后,我们既不知道中国医药产业的集中程度、进入壁垒,更不知道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而这些基本的数据正是科学产业组织研究的基础,也是本论文着重要讨论的。

一、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目前现状分析

我国医药产业从建国时期的一穷二白已经发展到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医药大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集中度很低。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4765家,而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美国还不到2000家,如此众多的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容量使得产业过度竞争,行业利润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大企业的比重不足5%,生产销售能力不强,研发力量分散。

图1 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C4)趋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C4不到10%,参照贝恩分类法属于低集中竞争型。自1998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虽有小幅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仍不是很明显。这个市场集中度不仅在与我国各产业的横向比较中处于中下水平,而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医药产业市场集中度水平相比显得较低。

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美国制药业2000年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了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了61%。从世界医药市场结构看,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根据200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前50位计算得到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HHI值是36.9,参照1982年美国企业并购准则亦属于低集中度产业。 当然两国国情不同,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但是这一点仍然值得关注,即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中小型医药企业。

2002年的C4集中度甚至比上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2002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总的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跟不上市场规模增长的速度,我国医药产业总的趋势仍然是不断趋于集中的。

二、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具体产业的集中度时,究竟什么样的集中度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既达到了规模经济又保持了有效竞争,至今仍是一个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不同产业的产业集中度由于产业的技术特点会不同,就是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的集中度也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另外,同一产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集中趋势,这主要与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容量,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

结合集中度影响因素相关理论,选取以下指标来表示影响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因素。

(1)期初集中度C[,t-1]。等于上一年的产业集中度。该变量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Bain(1958)指出,有些领导厂商会采取防止加入的价格策略,故预期C[,t-1]的系数为正;但有些学者却认为,由于产业中领导厂商通常无法完全掌握各种不确定因素,也不一定能阻止新厂商的加入,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其市场占有率会下降,即预期系数为负(Stigler 1963; Mueller & Hamm 1974; Jenny & Weber 1978)。

(2)市场容量增长率M。用各年度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表示。该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当需求成长快速时可能使加入障碍较小而集中度较低,但也可能随着需求扩张,大企业更容易扩张而占有市场,使集中度提高,所以其系数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计算公式为:

销售收入的增长率=[第n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第(n-1)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第(n-1)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

(3)生产企业进入率E。用年度间企业个数的变化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生产企业进入率=[t期个数-(t-1)期个数]/(t-1)期个数

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潜在企业的进入,所以该变量反映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其对集中度的影响预期为负。

(4)生产扩张能力G。用医药制造业各年总产值的变化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生产扩张能力=[第n年医药总产值-第(n-1)年医药总产值]/第(n-1)年医药总产值

作为一种行为性壁垒,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扩张,主动实现进入遏止的目标。现有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增加致使潜在进入者预期的赢利性降低,从而阻止进入发生,提高产业集中度。预期系数为正。

(5)产品差异性D。用各年度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与总产值的比值表示。产品差异性对集中度的影响方向也不确定。一般而言,产品差异性越大,专业性越强,会使加入障碍越高,从而集中度越高;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各异,新进入企业可以采取产品差异策略,夺取部分市场,使集中度降低。因此其系数是正是负,还有赖经验估计。

(6)经济规模S。该变量以我国医药制造业各年度总产值与企业数目之比来表示,说明各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一般而言,行业的最低经济规模越大,新厂商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大,则集中度越高,故预期其系数为正。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企业数目多,规模小,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生产,因此看待中国医药企业规模生产的资产水平,不能通过现有的生产企业数目来计算,而采取标准企业的方法。但由于数据受到可获得性的限制,我们用医药产业各年度总产值与企业数目之比来代表我国医药工业的最小规模经济性。

(7)产业政策P。将其设为虚拟变量,在明显发挥作用是值为1,否则为O。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于1999年6月18日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从事药品生产的新企业或其车间必须实施GMP认证,并且排出了现有的制药企业实行强制性GMP认证达标的时间表,凡在规定时间内仍未达标者,将不再允许其从事药品的生产。事实证明,GMP对促进医药企业调整结构,资产重组, 使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制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市场前景、有竞争优势的剂型和品种进行改造,也可以走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的道路。经过GMP的考验,虽然制药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从企业素质、生产能力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因此,1999年以前,该变量为0,2000年之后为1,预期系数为正。

因变量为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Ct,以我国医药制造业每年最大四家企业的销售比重表示。我们收集到《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各期的原始数据(统计口径为国有企业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见表1,经过计算整理得到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如表2所示,根据前述研究思路,数据的时间起止为1997—2004年。

表1 1997—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原始数据

表2 1997—2004年医药产业集中度及其决定因素

在进行拟合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目的是研究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所用指标是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和+1之间,当数值愈接近-1和+1时,说明关系愈紧密,接近于0时,说明关系不紧密。通过相关系数分析我们看到,起初集中度Ct-1和生产扩张能力G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同时通过散点图分析,我们看到这两个变量与产业集中度不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排除这两个变量,对剩下的五个变量进行回归。

经过筛选,确定影响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C[,t]的5个因素变量为:

市场容量增长率——M

生产企业进入率——E

产品差异性——D

经济规模——S

产业政策——P

由此设定考察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如下:

C[,t]=β[,0]+β[,1]M+β[,2]E+β[,3]D+β[,4]S+β[,5]P+ε

方程中的β[,i](i=0,1,2,…6为系数),ε为误差项。

ε独立服从N(0,σ)分布。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多元线形回归估计,逐步回归(stepwise)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生产企业进入率E和产业政策P两个变量被引入回归方程中。

最后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Ct=8.334+0.031E+0.918P

回归结果显示只有生产企业进入率E和产业政策P两个变量被引入回归方程中,从回归方程的系数看:

(1)生产企业的进入率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与预期结果相反。国家通过GMP认证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淘汰了一批规模小、 效益差、没有经营特色的小企业,对于大企业来说,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使其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属于高增长的朝阳产业,利润率较高,预期发展前景看好,对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指引着更多优质雄厚资本加入到医药行业的竞争中。表现为近年来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的数量在增加,同时整个医药产业的集中度仍然稳中有升。

(2)产业政策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是正向,符合预期估计。1999年6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是我国医药产业第一次主要的产业政策,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首先,促使企业加大了兼并重组力度, 吸引了多种经济成分投入制药业。 在GMP改造过程中,许多企业都走上了兼并重组之路,一些无力进行GMP改的企业更以实施GMP认证为契机,借助兼并、联合、重组、改制等方式重新获得了生机。 而重组的同时,许多业外资本也相继进入制药行业,成为企业GMP,改造投资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实施GMP认证已成为优化制药行业资本组合的“助推器”。GMP改造时,拥有资金实力的业外民营资本的及时进入带来了行业的生机。

其次,淘汰了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兼并也好,重组也好,并非企业间单纯的整合,其实质是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盘活不良资产、改变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转移,也使社会有效资产得以重新分配。实施GMP认证本身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没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一般在人才、管理、生产、战略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这个时代,必然被淘汰;而淘汰这些落后的企业,也将壮大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从变量系数的绝对值看,两个变量对产业集中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大。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的侧重,从两方面探讨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途径。

三、提高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产业政策和企业进入率两个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完善产业政策

在美国和日本的医药产业政策中,政府把精力集中在价格、研发和专利政策上,这是由于美日等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医药产业组织已经趋于合理,在保持市场竞争的活力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我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由于体制政策上的原因,我国医药业从福利事业转轨时间较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组织是当务之急。

1.产业组织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既要反垄断,又要反对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当前要着力反对行政性垄断和、预防经济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分割了统一市场,不利于企业竞争和优胜劣汰,要尽可能的消除行政性进入壁垒,依靠市场来自发调节资源的流动,实现医药产业资源配置最优。

2.国家应根据医药产业政策的推行,优选企业集团,采取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汇、法律等手段扶植、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对中小型医药企业实行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发扬其在技术创新、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对中小企业的进入进行必要的诱导,尤其要严格限制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的小企业。在引导中小企业合理布局、企业联合以及管理咨询、市场服务等方面,国家相应政府管理部门都应采取相应措施。

(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目前来看,要提高中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主要不是阻止潜在企业的加入:一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逐步完善,当市场力量足以构成进入壁垒时,不靠行政力量也可以一批使规模小、技术能力低、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自动退出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携资本技术管理优势的新企业的加入,会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结构,给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我国国有医药企业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实施股权和产权并购,盘活存量资产、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资本并购重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和调整,可以做大经济总量,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资的引入对增强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优化医药产业的结构大有裨益,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加盟我国医药产业的外资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高医药市场集中度,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重点是如何对现有生产企业进行整合,扩大企业的规模。企业发展规模经济除了通过自身成长外,并购联合是另外一个主要途径。联合与并购不仅使企业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增,而且在新药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也不断涌现。

我国医药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目标,不只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和企业“再造”的过程。随着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医药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的市场规模扩大的速度更快。为了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尽快的锻炼出我国医药产业实力强大的公司,实现医药企业的规模经济刻不容缓。

标签:;  ;  ;  

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_产业集中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