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菌素A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环孢菌素A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赵春亭[1]1994年在《环孢菌素A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产生机制及逆转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白血病化疗研究的热点。 MDR基因(mdr1)过度表达,致一分子量为170KD的跨膜糖蛋白(P_(170))表达增多,后者依赖能量将细胞内存物排出,使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是MDR的主要产生机制。目前,已发现了多种MDR逆转剂,其中,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最有临床应用前景。我们在国内首先用CsA临床逆转一例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b经一线传统化疗方案治疗两疗程无效)患者的多药耐药,使患者获完全缓解,MDR细胞消失,说明MDR逆转成功。初步研究发现CsA可提高该患者白血病细胞内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的浓度。继而将CsA与本室建立的人白血病MDR细胞系-K_(562)/AO2共同培养,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观察提示,K_(562)/AO2细胞与CsA共同培养后,可使DNR进入增多、排出减少,DNR的细胞内浓度提高,K_(562)/AO2细胞对DNR的敏感性提高了3.2倍。本研究初步结果还显示CsA可下调mdr1基因的表达,这或许与K_(562)/AO2细胞MDR逆转和临床逆转成功后加MDR细胞及mdr1基因过表达消失有关。 有报道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可磷酸化P_(170),增强其功能而在某些细胞系MDR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作用。本研究比较了K_(562)/AO2和其亲代细胞K_(562)细胞中PKC活性,发现前者细胞膜的PKC活性高于后者。还观察到PKC的特异性激活剂-付醇酯(TPA)能拮抗CsA提高细胞内DNR浓度的作用。这提示PKC活性增高与K_(562)/AO2细胞内DNR浓度降低及其MDR有关;也表明CsA或许可通过抑制PKC活性而提高K_(562)/AO2细胞内DNR浓度。另有发现MDR细胞与亲代细胞内

马海英, 赵瑾瑶, 金伟, 孔力[2]2009年在《川芎嗪对转基因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川芎嗪(TMP)与环孢菌素A(CsA)单独及联合逆转人红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的多药耐药性(MDR),并进一步探讨其耐药逆转机制。方法:分别以倍比稀释后不同浓度的TMP(50~6 400 mg.L-1)和CsA(0.5~256 mg.L-1)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MDR细胞72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率,确定TMP和CsA的非细胞毒性剂量;采用非细胞毒性剂量,实验分为5组:G1组(TMP+ADM+K562/MDR)、G2组(CsA+ADM+K562/MDR)、G3组(TMP+CsA+ADM+K562/MDR)、阴性对照组(以K562/S代替K562/MDR)、空白对照组(以1640培养基代替药物),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50%的ADM浓度,即IC50,计算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细胞内ADM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跨膜糖蛋白P-gp的表达情况。结果:TMP及CsA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分别为320和2.0 mg.L-1,K562/MDR细胞的耐药倍数为19.2倍;TMP及CsA均能降低K562/MDR细胞的耐药性,逆转倍数分别为5.2及9.6倍,并且两者联合应用,逆转倍数为15.6倍;TMP和CsA单独及联合应用均能明显增加K562/MDR细胞内ADM浓度;TMP及CsA单独应用均能降低K562/MDR细胞P-gp的表达,并且两者联合应用使K562/MDR细胞P-gp的表达率明显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MP和CsA单独及联合应用可逆转K562/MDR细胞对化疗药物ADM的MDR,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逆转机制可能为降低P-gp水平,升高细胞内ADM浓度,增强对ADM的敏感性,从而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

郭军, 王宝成, 董冰, 师秋丽, 狄剑时[3]1998年在《脱氧氟尿苷合并环孢菌素A对表达多药耐药基因的晚期腺癌患者疗效分析》文中认为脱氧氟尿苷合并环孢菌素A对表达多药耐药基因的晚期腺癌患者疗效分析郭军1王宝成1董冰2师秋丽1狄剑时1关键词多药耐药基因环孢菌素A氟铁龙化疗作者单位:1.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济南250031)2.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过度表达...

张蕊[4]2003年在《人红白血病转基因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耐药性的逆转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及白血病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产生的耐药性。因此,如何成功地逆转多药耐药是当前肿瘤治疗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产生难治和复发性白血病的关键所在,其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起着重要作用。逆转白血病MDR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药物可以用来逆转肿瘤细胞的MDR,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果欠佳,而且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CsA)作为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器官或组织移植患者,同时还发现其可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CsA是最早用于耐药逆转研究的,且为体外实验效果最好的经典药物之一。国外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国内赵春亭等人首次用CsA临床逆转白血病成功。但因其逆转耐药的作用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体内用药剂量相对较大,毒副作用增加,及其价格昂贵等限制了临床应用。从临床考虑MDR逆转的新策略是联合应用逆转剂。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为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属酰胺类生物碱,是钙通道阻滞剂,体外逆转白血病细胞株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用温和,毒副作用少。本实验诣在研究TMP与CsA联合逆转通过基因转移技术获得的仅具有经典MDR表型的人红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的多药耐药性,并进一步探讨其耐药逆转机制,以期获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耐药逆转剂。 通过基因转移方法获得仅有P-gp高表达、具经典MDR表型的K562/MDR细胞,作为本研究模型来研究白血病细胞MDR的逆转机制。以K562/MDR细胞DNA为模板做PCR扩增出与已知MDR1基因阳性的人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MCF-7/ADM(adriamycin,ADM)相同的MDR1基因,表明K562/MDR细胞可作为本研究对象。结果表明:TMP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为320μg/ml,低毒剂量为1250陀/m1,在320林g/nil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下,TMp可显著降低ADM对K562柳DR细胞的ICS。,其逆转倍数为5.2倍;csA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为2.0林g/ml,低毒剂量为5.0林g/ml,在2.0陀/nil的非细胞毒性剂量下,CsA可显著降低ADM对K562从DR细胞的ICS。,其逆转倍数为9.6倍;非细胞毒性剂量的TMP32o;g/ml和csAZ.oog/ml联用,使K562乃吐DR细胞的ICS。降低,其逆转倍数为巧.6倍,明显高于TMp犯O陀/ml及CsA2.0陀/nil单独应用,也高于两者单独应用之和。在加入不同的ADM浓度时,TMP及CsA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K562肠涯DR细胞内ADM浓度,TMP与CsA联用更能显著增加细胞内ADM浓度,与不加TMP或(和)CsA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证明,TMP或(和)CsA可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从而逆转耐药细胞K562乃涯DR对ADM的耐药性。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对TMP与CsA实现其逆转作用的具体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P一gP拮抗剂的研究提供依据。 目前,对于MDR机制的研究已日趋深入,而且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经典MDR的研究发现,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一个明显生化特征是细胞膜上P一gP的过度表达。血液系统恶性肿瘤MDR的发生仍属于经典的MDR范畴,有多种因素参与,为了准确研究逆转结果,我们采用转基因方法获得的仅有P一gP高表达、具经典MDR表型的K562/MDR细胞作为实验对象。P一gP为膜转运蛋白,具有药泵功能,能将结合的药物分子,在其核昔酸结合位点连上的ATP水解释放能量的作用下,转移到细胞外,使胞内侧药物浓度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细胞由此获得耐药性。本实验应用半定量RT一PCR方法检测了TMP和CsA单独和联合应用对K562厅涯DR细胞中P一gP药泵的编码基因MDRI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TMP和持续作用的CsA单独应用能下调MDRI基因的表达。这一结果提示,作为钙通道阻滞剂的TMp是通过增加耐药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下调P一gP表达,从而影响MDRI基因转录表达的;而模拟临床逆转白血病MDR时,CsA对MDR细胞的作用,使CsA持续作用于K562/MDR细胞(5天),提高胞内药物浓度,下调其MDRI基因的表达,致MDRlmRNA水平改变;TMP和CsA联合应用时其下调MDRI mRNA表达的作用可相互协同,从而使其逆转K562乃涯D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更明显。利用流式细胞仪的间接免疫荧光染料检测P一gP的表达。半定量RT一PCR结果的图像分析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TMP和CsA单用或联用提高了K562乃涯DR细胞内药物浓度,可逆转MDR,与文献报道相近,效果良好。CsA短暂应用能增加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本文考虑为影响耐药细胞膜上P一gP泵功能,但并未下调MDRI基因的表达,而持续作用的CsA才可下调MDRI基因和P一gP的表达,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利用罗丹明123(n123)排出试验灵敏地反映了K562汕R细胞的P-gp功能,有临床应用价值。

陈少骥[5]2001年在《肠系膜下动脉微栓塞化疗及结肠癌多药耐药基因转导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1)通过导向治疗的方法,探索结肠癌行微栓塞化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及微栓塞化疗后的形态学改变,药代动力学变化。为提高结肠癌动脉灌注化疗效果,开拓结肠癌微栓塞化疗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环孢菌素A在体外、体内逆转结肠癌多药耐药基因(MDR_1)的效果观察,为临床上提高结肠癌化疗效果,改进化疗药物配伍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肠系膜下动脉灌注化学微栓子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实验 材料和方法 将成年杂种犬20只分为:1.对照组(犬10只),其中又分为A.微粒组(5只)。B.碘化油乳剂组(5只)。2.实验组(犬10只),分为C.单纯微栓塞组和D.微栓塞化疗组。栓子为CH_(44),Φ10~20μm,化疗药物为FAM,犬各5只。经腹行肠系膜下动脉插管,推注不同栓子,观察犬术后反应。于不同时间取栓塞及非栓塞段结肠壁,肝、淋巴结等作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并作尸体解剖。 结 果 对照组栓塞段结肠完全坏死,所有犬均于12~72小时内死亡,实验组仅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出现一过性变性,偶有微小灶状坏死,肠壁见炎症细胞渗出,粘膜下层多见。微栓塞化疗组反应强于单纯微栓塞组。结肠无不可逆坏死及穿孔。损伤2周后完全修复,肝、肺、肾、淋巴结等组织中有微栓子存在。 结 论 犬正常结肠可耐受φ10~20μm CH_(44)微粒的微栓塞化疗。不会造成正常结肠不可逆坏死及穿孔。 第二部分、肠系膜下动脉灌注化学医用活性炭微粒的实验观察 材料和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麻醉后行肠系膜下动脉插管及经腹门静脉插管。在DSA下观察单纯造影剂及混有Φ10~20μm 肠系膜下动脉微栓纂化疗及结肠掠多药耐药基出转导的实验研究 摘要 CHM微粒的造影剂显影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门静脉血中 5- Fll浓度,作散点图。计算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和微栓塞化疗后5工ll 的半衰期,进行 t检验,(由 Microsoft Excel 97)e算。5Fu用量 为 20mg/kg,CH。悬液用量0.3m呐,造影剂用量为 0.srul/kg,高压 注射泵推注5Fu速度为0.Zml/秒,推注造影剂速度为Zml/秒。微栓 塞化疗后3小时取栓塞段结肠作光镜及电镜检查,两周后处死动 物,作尸体解剖。 结 果推注单纯造影剂后血管显影时间6.25士1.50秒,显影血 管走向舒展自然、平滑。推注加有CH44微粒的同等剂量造影剂后血 管立即痉挛迂曲,成蛇行状,血管分支细少。血管显影时间15.5土 3.2分钟,与单纯造影剂血管显影时间差异显著/门静脉中5Fu在 单纯动脉灌注时初始浓度高,衰减速度快,平均半衰期t厂12.36士 5.25分钟,在微栓塞化疗时初始浓度相对较低,其后上升,再缓慢 下降。衰减速度慢,平均半衰期t;。=47.33土14.02,与单纯灌注化疗/ 时有显著差异o功刀1)。微栓塞化疗段结肠在3小时形态学改 变:粘膜肿胀、细胞变性,偶见出血及坏死灶,粘膜及粘膜下层有 炎症细胞渗出。两周后见粘膜形态正常,偶见部分粘膜出现增生及 灶壮纤维瘤痕增生。 结 论肠系膜下动脉灌注。10~20 P m化学医用活性炭微粒 后,可提高灌注结肠及门静脉中化疗药物的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 间,并可产生缺血再灌注效应,从而可直接和间接地提高结肠癌化 疗效果。 第三部分、EGFP基因在结肠癌L。V。细胞中的导入和表达 材料和方法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单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 体G;FP,用脂质体转染结合交互感染的方法获得高浓度的双嗜型 EGFP病毒,并转导入结肠癌L。Vo细胞,EGFP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分别以聚合酶链反应0CR)和流式细胞仪吓CM)分析。 结 果将GJP载体转染的GP+E—86和GP仲 细胞共 培养2周后,取单嗜型EGFP病毒感染双嗜型包装细胞获得病毒生 5 肠系眼下动脉微栓形化疗及织肠依多药耐药某卜l转导的实验研究 摘要 产细胞AinlZ们;FP,所有细胞均表达高水平的EGFP,其滴度为 l、IX10’感染性颗粒/ml.双嗜型EGFP转导的LoVo细胞可稳定而长久 地发出明亮绿色荧光信号,PCR分析显示L。VO/GFP细胞内有EGFP 原病毒。 结 论可通过基因转导的方法建立稳定表达EGFP基因的结肠 癌L。Vo细胞系。从而为观察结肠癌生长、浸润、转移提供新型实 验模型 第四部分、环抱菌素A逆转结肠癌多药耐药基因的体外观察 材料和方法以人结肠癌细胞系L。VO为研究模型,用RT-PCR 和 FC

参考文献:

[1]. 环孢菌素A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赵春亭.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4

[2]. 川芎嗪对转基因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J]. 马海英, 赵瑾瑶, 金伟, 孔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 脱氧氟尿苷合并环孢菌素A对表达多药耐药基因的晚期腺癌患者疗效分析[J]. 郭军, 王宝成, 董冰, 师秋丽, 狄剑时. 肿瘤. 1998

[4]. 人红白血病转基因多药耐药细胞K562/MDR耐药性的逆转及机制的研究[D]. 张蕊. 大连医科大学. 2003

[5]. 肠系膜下动脉微栓塞化疗及结肠癌多药耐药基因转导的实验研究[D]. 陈少骥. 苏州大学. 2001

标签:;  ;  ;  ;  

环孢菌素A逆转多药耐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