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_英语论文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_英语论文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中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英语教学采用了结构化教学方式。结构化教学方式是把语言中的完整句子,从其内在结构上解剖、分解成单词、语法、句型等若干个单位教给学生的方法。这种教法的优点是详细、完整,学生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学习英语,都能懂得某一句子构成的规则,懂得主、谓、宾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词与词组的变化和连接方式等。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来看,结构化英语教学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虽能对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但却不会应用。这说明结构化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和弊端。

一、结构化英语教学法的不足

结构化英语教学法的最明显的不足,就是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目前在城市学校中,大多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这样算起来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习外语至少要有十二三年时间,即使是从初中生在校期间算,初高中阶段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学外语,大学期间则用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来学习外语,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惊人的。但是,许多学生即便是大学毕业了,其外语水平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程度,不能很好地进行交际、交流和应用。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僵化、死板所导致。

其次,结构化英语教学法使语言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语言是完整、连续的时间流向结构过程,支配语言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思维过程,人们凭借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缺乏了思维的参与,那么,就很难与人顺利进行交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恰恰把完整的语句进行分解,把完整的语言按其结构层层肢解,再教给学生,这不但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常常削弱或中断了语言内在的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另外,结构化教学违背了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规律,学生在记忆一个完整句子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单元来识记,如果把它分解成几个单词和一组语法,那么,它就变成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的若干个知识单元,这就无形之中给学生的记忆增加了负担,为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第三,结构化英语教学法在教学、学习、考评与应用之间不衔接、不配套。传统的结构化英语教学已构成了从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学习,再到学习结构的考评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考评一方面反映教学的有效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误导。义务教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学英语教学的这一目的既是多层次的目的,又是多目标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目的。在此目的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和学习的途径及手段,也是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之一,保证这一目的的重要条件是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这一系列过程内化的结果就是思想品德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听、说、读、写以及相应的交际能力的目的不能实现,那么,与其相关的思想品德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最为核心和直接的目的,就是听、说、读、写和由此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英语交际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达不到这一目的,那么,中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的也很难达到。一句话,中学英语教学的直接目的应定位在:学生听、说、读、写及其应用性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应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

二、改变现状的几点思考

如何克服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多、效果差、两极分化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英语教学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向“用语言做事情”方向转变。

首先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讲授单词,然后是语法规则,最后再套用语法练习句型。教师几乎每节课都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力,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改革教法的关键就要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答”到“学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看、多听、多说和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以激励教学的方法为主,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自学能力。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形式上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部分重点中学的高三复习班甚至超过一百人。由于学校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语言的交际能力迫使我们必须摒弃“哑巴式”英语教学,把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语言技能训练的重要指标和训练内容。目前中学英语教材内容过于成人化、书面化,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而也就缺乏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可以选择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另一方面,也应对现行教材做必要的删减、修改和补充,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英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材上有什么教什么,而应将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小说,看一些难度适中的英语电影,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接触到英语。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只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开辟第二课堂,精心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小话剧”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第三,要高度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这一转变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学重点的转变,即由急功近利,提高应试能力转变为认真务实,不断提高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实现了这两个转变,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来,并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命令与惩罚的“控制型”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运用所学习语言进行交际的欲望,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的观念转变后,建立平等的、情感交融的、通力合作的师生关系可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成为语言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内在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教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语言不是一次简单的体验和感觉,而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强化并得到内化以后,才逐步形成语言技能。这种语言技能不是通过单一渠道就能形成的,它是通过听、说、读、写四条途径而获得。在语言交际活动过程中,听、说、读、写的目的相同,而作用却不同。听和读是输入过程,说和写是输出过程,语言交际就是输入和输出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语言交际就会中断,反过来也如此,在语言交际和英语教学中这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在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注意如下几点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注意输入过程的强化训练——重视“语感”培养。学习语言首先必须要有感觉,感觉越好学习语言就越顺利,而语感主要是通过听读训练来培养。这种听读训练不是一般性的训练,而是指一定阶段内的系统的、连续的、密集的、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同时,这也是学生大量掌握语言内容的过程。其次,注意记忆课文内容的强化训练——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没有既省劲又能学好的方法,实际上最有效的方法也许是“最笨”的方法,即背课文、记课文和理解课文,而且,这种背诵和记忆课文,必须是在一定时间内大量的、整段的背下来效果才好,许多学好英语的人都曾接受过这种强化训练。这种训练可以采取听、说、读、写结合的综合方法,也可以采取将课文全文进行英译汉、汉译英的多次双向翻译的方法。经过这种强化训练,不但词汇量得到迅速增加,而且语法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并为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注意输出过程的强化训练——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说写的强化训练,是把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思维形态有效结合所不可缺少的环节。这种训练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听读结合进行,还可以在模仿或语言交际实践中进行。

总之,由于传统的结构化教学存在着费时、费力、不经济、烦琐、与学习英语的应用性目的相脱节等弊端,所以,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时,依据我国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将中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和相应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在此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方面,还需注意输入过程的强化训练、记忆课文内容的强化训练和输出过程的强化训练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标签:;  ;  ;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