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的和谐意蕴_反腐倡廉论文

诚信文化的和谐意蕴_反腐倡廉论文

廉政文化的和谐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廉政文化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03-0063-06

当今世界,清廉不仅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表现,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廉政文化昌盛与否已成为评价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杆和基本指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理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它是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道德和法制的有机契合,是一种理性守法的绿色朝阳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在传承、移植、借鉴古今中外廉政文化合理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我们党和政府所倡导、广大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认可的,以廉洁从政、反腐倡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理论学说体系、制度规范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的系统整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题中之意。

一、社会和谐呼唤廉政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进步的快慢体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程度上。但腐败现象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败行为严重损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腐败意识严重损害着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损失、最大的社会污染、最大的政治挑战①;也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和谐的首要因素和阻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也是人们群众最痛恨的现象和最关注的焦点②。腐败就像病毒一样侵蚀和干扰社会各要素的协调统一,这必然影响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腐败增加着社会经济发展成本。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最坚固的基石,而腐败严重阻碍和破坏着社会经济建设。腐败者利用人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肆无忌惮地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竞争原则、效率原则、契约原则,每年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腐败行为违背了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使各种投资丧失了应有的效率;又由于这些数量巨大的资金退出生产领域而流入私人囊中,使我们本来就贫血的经济肌体还在不断失血。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年被用于贿赂和腐败行为的金额约占当年全球GDP的3.3%(1万亿美元)③;然而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还不包括被贪污的公共资金和其它对公共资产的盗窃。如果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那绝对是一个难以估量的“黑洞”。倘若任腐败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甚至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

其次,腐败危害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民主法治是腐败的天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腐败正在破坏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政治基础。腐败之所以能够滋生蔓延、愈演愈烈,就在于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在于犯罪的成本和门槛较低,就在于逃脱惩罚的几率较大。腐败破坏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对民主制度、民主形式置之不理,导致法律制度、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已渗透到司法领域,对维护民主与法治的最后屏障造成严重冲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甚至以权谋私、法徇私情的现象屡有发生。腐败极大地延缓了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使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不到真正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不到广泛调动;破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第三,腐败阻碍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受腐败危害最大最深的正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是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然而现实生活中受腐败危害最大最深的恰恰正是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腐败引发的社会不公,例如起点不公、机会不公、对待不公、规则不公、结果不公等等,影响了社会不同群体对制度正义的信心,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部分人群对于人为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以及由于体制造成的不平等和利益差异,持有强烈的抱怨和不理解态度,并有可能错误地走向某种极端。腐败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得不到切实体现,和谐社会必然难以实现。

第四,腐败破坏着社会安全稳定的局面。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腐败则是社会不安定的源头。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腐败不仅违反党纪国法,对国家的财产、公共权力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造成直接侵害,也会极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党和政府威信,并导致人们心理的严重失衡和价值观的极大扭曲;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制衡系统失调,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造成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紧张,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深度破坏。如果社会难以保持安定团结,人民便不可能全力去构建和谐社会宏伟蓝图。

第五,腐败制约着执政党的执政生命和活力。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腐败是党的“最大危险”。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有40多个执政时间超过30年以上的大党、老党因为腐败丧失了(过)执政地位。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我们党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④。腐败压制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侵害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然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从而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使党和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受到挑战。贪图虚名、劳民伤财,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等现象,已经成为腐败的突出表现形式和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六,腐败削弱着人民对和谐价值的认同。和谐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而腐败严重削弱人民对和谐价值的认同。和谐价值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侵蚀人们的心灵,阻碍良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氛围建设,泯灭正义、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人类社会道德,造成社会凝聚力下降。特别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封建陈腐文化、西方资产阶级功利、堕落文化在诱惑和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而自身的腐败加剧了这种趋势,严重玷污了人民心目中的平等价值行为准则,使人们对这一价值行为准则产生莫大怀疑,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和谐社会价值认同,阻碍了人们能动作用的发挥,使精神纽带失去应有的作用。

二、廉政文化支撑和谐社会

实践告诉我们,再健全的制度也不能完全消除腐败,但在最大程度上抑制腐败,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需要致力的是,让腐败的土壤越来越贫瘠,让腐败的空间越来越逼仄⑤。廉政文化正是肩负这一光荣使命的先进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廉政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根本目标是要培育廉洁、民主、科学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社会文化,消灭滥用公权来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腐败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⑥。

首先,廉政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经济现代化的任务,还包含着实现中华文化之伟大复兴的任务。在物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的滞后已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廉政文化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先进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基本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此,在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荡中,培育、弘扬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对全面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力量,不断增强党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之领导核心的凝聚力、感召力、整合力和领导力,具有非常深刻和深远的意义。

其次,廉政文化建设是构筑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社会的廉政文化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廉政文化的缺位和弱化必然会让腐朽文化乘虚而入,诱导和腐蚀人们的意志,误导人们的行为,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迷惘。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讲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建设廉政文化,必须以健康向上、生动有效的文化形态,传导正确的廉洁价值取向,对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廉政意识和廉政观念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准则。与此同时,依靠良好的党风政风,也会带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推进竞争与效率、公平与正义、谅解与宽容、文明与法治的和谐统一,为构筑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支柱。

第三,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工程。反腐首先要抓“制度反腐”,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也要抓“文化反腐”,因为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持久。廉政文化建设正是为我党总结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创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形式而注入的崭新教育理念。如果没有廉政文化做基础,人们就会在腐败现象面前变得麻木,反腐倡廉就很难深入进行。建立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同时面向全社会的廉政文化,有利于消除和减少权力私有、宗法观念、官僚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党员干部的侵蚀,从源头上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并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反腐斗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否则反腐倡廉就会因为缺乏先进文化的支撑,而失去应有的战斗力,影响“制度反腐”的效果。

第四,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健康精神的科学营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但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影响却是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特征的。廉政文化对社会就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腐败通常由思想意识上的亚健康逐步发展成行动上的“不健康”。廉政文化内在的驱动作用能帮助人们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廉政文化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压力,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廉政文化的熏陶,避免在心理上的失衡与迷惘,维护人们精神健康。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个体而言,可将廉政规律、道理、价值判断作用于他们,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进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政理念一旦牢牢占据心灵,就具有很强的免疫性;对全社会而言,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在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上有重要作用。

第五,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特殊伴侣。文化具有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是一个社会的无形的制度。在社会的变迁中,有形制度的变革是迅速的,但无形制度的变革则要缓慢得多。如果只有正式的、有形的制度的变革,而没有非正式的、无形的制度与之相适应、相配合,没有后者为之提供足够的文化支持,形式上建立的有形制度就难以有效率地发挥作用⑦。因为真正影响乃至决定人们行为的是作为潜规则形式存在的文化因素。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廉政文化,对于人们具体行为的选择虽然只是一种软约束,但是在作用广延性和渗透性上要比正式制度大得多。具体来说,廉政文化既作用于公私官员,也作用于社会大众。因此,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推行廉政,既要依靠有形的制度建设,又要依靠无形的制度建设即廉政文化建设。

第六,廉政文化建设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情感纽带。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独特的作用和力量在于不知不觉中的感化、悟化、烙印,使人们默化遵循着一定的文化印记来指导引领各自的行为德性。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团结统一,文化的凝聚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卓有成效的艺术形式挖掘和培养人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共同情感,凝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人们自觉地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消除腐败,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三、科学促进廉政文化建设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1月~2006年8月,中国检察机关共查处贪污贿赂犯罪67505人,有力地惩治和震慑了贪污贿赂犯罪。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我们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出发,顺应广大干部群众愿望,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所以,廉政文化建设既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以宽广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首先,科学认知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形势。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不断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反腐倡廉成效明显,但是腐败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⑨。腐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个社会丧失了对腐败的判断力,以致整个社会日益腐败下去。由于政治的伦理化倾向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家依赖情结使社会监控手段难以发挥到位,大众长时间大强度地经受腐败现象的侵蚀,腐败意识呈现蔓延之势。人们开始淡忘腐败的种种危害,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错位,“痛恨并腐败着”在当前社会上有很浓厚的氛围。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中的腐败亚文化包袱本来就不轻。再加上对外开放和转型发展时期人们道德观念容易滑坡,都深刻地警示我们,如果不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腐败文化很容易沉渣泛起、形成气候,腐蚀和败坏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温床。

其次,科学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握政治性、具有时代性、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融入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先进性建设的全过程,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融入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必须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的廉政文化体系。必须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办事,以文化的手段来建设廉政文化,兼容并蓄,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必须把先进性的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一手抓高雅廉政文化建设,一手抓通俗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有效性。必须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载体,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必须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廉政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变成党政系统行之有效的体制、规范和传统,实现制度的文化化和文化的制度化。

第三,科学抓住廉政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廉政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建是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必须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廉政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廉政文化的学科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对社会廉政文化、政府廉政文化、公职廉政文化以及廉政价值观、廉政法规体系、廉政队伍建设、廉政活动及评价机制等基本内容进行科学研究,邀请廉政研究专家、教育及心理专家和政府的宣传专家以及现代传媒制作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办机关参与进来,一起雕琢、编辑、剪裁廉政文化的素材,以形成成熟的廉政文化“教材”,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有效的反腐败理论体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保障。

第四,科学搭建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廉政文化要在反腐斗争中充分发挥作用,一定要有好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传播形式。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第二个关键环节。有了好的内容,如果不重视形式、载体和途径,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组织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会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瓶颈性因素。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几乎可以采取人类现有的各种传播、教育、学习载体和方式。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教育、培训、宣传、展览、广告、研讨、报告会、研讨会、参与式学习、游戏、文艺演出等等都是可以的。不同的受众偏好于不同的形式,要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廉政文化阵地,科学调控廉政文化建设投入,受众广、成本低、效果好的形式应该优先选择。

第五,科学凸显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人群。各级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建设重点人群。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受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影响,容易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影响,容易出现作风飘浮的现象;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容易出现贪图享受的现象。提高领导干部廉政文化素养,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增强自身素质、履行肩负职责的重要保证。在广大党政干部中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遵纪守法、公平公正,求真务实、联系群众,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廉政文化氛围;教育干部抵制和消除滋生腐败的各种不良影响,引导他们在中华廉政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政治坚定,坚持原则,敬业奉献,清廉自守,以过硬的素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第六,科学搞好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评估。评估是防止廉政文化建设发生形式主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弥散性,“软”效应和滞后效应强。廉政文化建设评估核心是确立科学评估标准。一看是否遏止腐败意识蔓延,即大众对于腐败危害的认知度、对于反腐败工作的支持度是否提升。二看是否促进了工作落实,即是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看是否形成了良好风尚,即是否形成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勤奋敬业、埋头苦干,诚信友爱、团结和谐的精神以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四看是否提高了基本素质,即是否推动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使党员干部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上不断提高进步。经过科学的抽样调查,经过长期的、连续的调查比较,就可以对廉政文化建设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伟大事业呼唤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引领伟大事业。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决定了廉政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文化的滋养;能够有效挤压腐败文化空间,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道德风尚,培育民主、科学、廉洁的公民文化,为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注释:

①江雪松:《腐败的传统文化分析与廉政文化建设》,《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7卷,第576页。

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网络调查而让公众表达他们对2006年关键词的预测。结果是:“反腐败”以49.4%的得票率获得十大关键词之首!而“和谐社会”以40.2%的得票率,也获得十大关键词第四位。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反腐败”、对于“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热切期待。

③《世界各国“腐败成本”研究报告》,世界银行经济研究所,2005年版,第8页。

④中央纪委研究室:《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形势》,《人民日报》,2002年6月27日,第9版。

⑤陈家兴:《反腐如何促和谐》,《人民日报》,2006年9月12日,第9版。

⑥李抒望:《反腐败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科学》,2005年12期,第50~5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⑧《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次年会在京开幕》,《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4日,第2版。

⑨李季、龚界文:《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构建问题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第79页。

标签:;  ;  ;  ;  ;  

诚信文化的和谐意蕴_反腐倡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