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图书馆藏清代巴蜀殿试卷述略论文

重庆图书馆藏清代巴蜀殿试卷述略

谭小华, 刘 威

(重庆图书馆 特藏文献中心, 重庆 400037)

摘 要 :重庆图书馆典藏有37本清代巴蜀殿试卷,皆为原件写本,内容基本完整,品相相对完好,属于重要的历史档案、文献史料、善本古籍,世所稀见,价值珍贵。通过初步梳理巴蜀殿试卷的历史来源、基本概况,全面揭示其主要内容,剖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从多学科的视角探讨其重要的文献档案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从而系统呈现巴蜀科举文化的历史形象,宏观勾勒清代科举殿试的整体风貌。巴蜀进士群体造福乡梓、报效家国的历史贡献,应该被我们所铭记。

关键词 : 重庆图书馆; 清代; 殿试卷; 巴蜀文化; 历史价值

一、引言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开科举士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具有独特的东方文明、儒家文化色彩。它肇始于隋,完善于唐,定制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在清朝末年(1905年)被正式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度不仅对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对欧洲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体系完备、程序严格的“三级四试”制度,即每个读书人都要通过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达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平台。其中,殿试又称为御试、廷试,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层级,通常由皇帝亲自命题、主持考试和圈定名次。殿试合格者,即称为进士,他们在殿试中所撰对策文章,即是本文所称的殿试卷。

在漫长的科举进程中,神州大地先后诞生过数十万本殿试考卷,它们不仅是华夏沧桑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不善,加之改朝换代、兵燹火灾,能够流传至今的殿试卷实属凤毛麟角。值得庆幸的是,重庆图书馆目前典藏有85本清代殿试卷原件,内容基本完整,品相相对完好,价值极其珍贵。其中37本巴蜀籍考生殿试卷,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重庆图书馆藏清代殿试卷的来源及形制

1.清代殿试卷的来源

重庆图书馆成立于1947年(前身为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典藏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典藏有数十万册特色古籍文献,其中包括85份清代殿试卷。该批殿试卷是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所捐赠。傅增湘为巴蜀贤达之士,其藏书目标之一即是着力搜寻巴蜀经典文献,其中包括对巴蜀殿试卷的收藏和校勘。他在《清代殿试考略》一文中,详细叙述了民国初年担任教育总长期间,在内阁大库筛选百余份清代殿试卷的经过。该书后附《藏园藏卷目录》,其中记载《蜀中先辈历科殿试卷》27本,《各省历科殿试卷》46本,又记《食旧德斋藏卷》(刘启德藏书楼)殿试卷109本(含《李季高藏卷》18本),“人名、科分悉详记之”[1]

傅氏晚年决意将善本古籍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并遗命将普通古籍捐赠给四川,以造福乡梓。1950年,傅增湘的后代傅晋生通过西南文教部协调,将数万册普通古籍捐赠给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前身),经过接收、清点,其中包括线装书2096种、24403册,清代殿试卷85本[2]。这就是我馆所藏清代殿试卷的来源。

该批殿试卷上起清初顺治、下迄清末光绪,共历八代皇帝、二百余年,地域范围则涵盖四川、浙江、江苏等全国15个省份。数量庞大、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比较完整,是这批殿试卷的显著特征。在85本清代殿试卷中,有37本巴蜀籍考生殿试卷,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与傅氏所撰《蜀中先辈历科殿试卷》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缺少张兰清、李肇南2人的殿试卷,多出李春芳、陈昌言等12人的殿试卷。至于这其中的散佚和增加详情,目前还不得而知。

据统计,现世存留的清代殿试卷,主要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数以万计,未知详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南京图书馆(据学者赵彦梅统计共147本,含文科139本、武科8本[3])、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共33本,已经影印出版)等机构。另外尚有部分流落民间,为个人所收藏,但是成规模的尚不多见。因此,我馆收藏有85本清代殿试卷,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源优势。

2016年,本馆组织人员对37本巴蜀殿试卷进行整理、扫描、誊录、标点,编写完成《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一书,揭示巴蜀殿试卷的基本内容[4]。另外,本馆还典藏有清末状元骆成骧的殿试卷刻本,朱墨套印,世间流传稀少,版本价值较高[5]

2.清代殿试卷的基本形制

关于清代科举殿试的基本程序,殿试考卷的物理形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等前人著述多有详论。此处仅对我馆所藏清代殿试卷的版式、结构、尺寸、行款等物理形态略作陈述。

清代巴蜀殿试卷,是巴蜀文献、巴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自古以来,巴蜀地区人才辈出,然而经过明末张献忠屠川作乱、清初八旗铁骑扫荡,巴蜀文化遭遇灭顶之灾。据《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12]《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13]等史料统计:明朝全国有文科进士24595人,巴蜀进士为1394人(嘉庆《四川通志》记载为1440人,略有出入),占比5.6%;有清一代,全国文科进士28849人,而巴蜀进士仅仅为748人(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记为780人,差别不大),占比仅为2.8%。由此可见,巴蜀文化在清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断层。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数百年的沧桑历史之后,本馆能够完整典藏37本清代巴蜀殿试卷,可谓劫后余生,它们是巴蜀科举史最直观、最重要的文献史料。在37位巴蜀进士中,有不少进士成就卓越,美名流传,我们需要特别指出,以铭记其历史功绩。

(4)对策亮点

煤成说学代表者有吴士清等(1997)认为:沥青煤这种可燃有机岩矿脉实质是腐泥质贫煤—无烟杰,而非石油衍生物,不属于经过运移的石油沥青。

由此可见,能够参加殿试的考生,绝不仅仅是饱读诗书的儒生,更是治国理政的储备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考取进士之后步入仕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颇有政声,在政治生涯中做出了突出的社会贡献。

殿试卷评阅:殿试与乡试、会试不同,考卷不必誊录,需要糊名、弥封,然后由读卷官初评。读卷官一般为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评定等级从高到底为圈(○)、尖(△)、点(、)、直(丨)叉(×)五种记号,其中得“○”最多者为佳卷。乾隆以前,考官评阅时粘贴签条,题写姓氏、评定等级及简要评语;后来为了防止调换,改为在考卷背面书写,但仅标出阅卷官姓氏和考卷等级,不再写评语。我馆所藏巴蜀殿试卷中,只有蔡时田、顾汝修、李化楠、林中麟、李芝5位进士有阅卷官的简短评语,其余32本殿试卷,只标注阅卷官姓氏和等级记号。

三、清代巴蜀殿试卷的基本概况及主要内容探析

1.巴蜀殿试卷的基本概况

本馆所藏37本清代巴蜀殿试卷中,时间最早为雍正八年(1730年),最晚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殿试科场共计23科,包含2次恩科。按照今日行政区划,属于四川籍考生的殿试卷25份,属于重庆籍考生的殿试卷12份。其中二甲进士12名,三甲进士25名。名次最高者为四川绵州进士李调元,考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第二甲第十一名。

为了便于简洁行文和直观反映,笔者将通过列表形式,全面展示本馆所藏巴蜀殿试卷的基本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考生姓名、籍贯、科考履历、殿试时间、殿试年龄、策问题目、殿试名次等。由于篇幅限制,关于三代脚色、对策内容、阅卷官评语、生平传略等内容,可以参阅《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一书,此处略。

这样一个好人不会是小偷的,可再怎么,这案子必须得查下去,不然前功尽弃了,而且这不仅是自己的名声问题,现在更是兴趣使然。

表1 重庆图书馆藏清代巴蜀殿试卷基本情况表

(续上表)

(续上表)

注:本表格所列进士名录,以其参加殿试时间先后为序;若同一年殿试,则以其参加乡试时间先后为序;若同一年乡试,则以年龄大小为序

2.巴蜀殿试卷的内容探析

清代殿试的策问题目,最初多为三题,约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多为四题,有时五题,约五六百字。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后,改由阅卷官密议八条,皇帝从中圈出四道为题。此后成为定制,直至清末废除科举。

该批殿试卷是37位清代巴蜀进士的智慧结晶,是先贤遗留的文化遗产。关于进士的籍贯,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划(截止于2017年底),其中属于四川籍考生有25人,属于重庆籍考生有12人。在四川籍中,包括崇庆州1人、泸州3人、华阳县1人、崇宁县1人、罗江县3人、富顺3人、蓬溪县1人、金堂县1人、荥经县1人、营山县1人、灌县1人、庆符县1人、成都县2人、宜宾县2人、新都县1人、叙永厅2人。在重庆籍中,包括长寿县1人、巴县3人、垫江县1人、南川县1人人、合州1人、万县1人、荣昌县1人、秀山县1人、开县1人、涪州1人。由此可见,清代巴蜀进士遍地开花,尤其是在成都、重庆、泸州等文化相对发达之地,考中进士的人数更多。其中“绵州三李”(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一门三进士,成为巴蜀科举史上的美谈。另外,四川泸州人李春芳,十六岁即考中光绪三年进士,可谓“神童”。

(2)科场分布

这37本殿试卷诞生于5位皇帝分别主持的23科殿试(含2场恩科)之中。按照时代划分,雍正朝2科、2份,乾隆朝9科、14份,道光朝5科、7份,同治朝1科、1份,光绪朝5科、13份。其中部分试卷出自同一科场,如乾隆四年(1739)2份,乾隆七年(1742)4份,乾隆十九年(1754)2份,道光十五年(1835)2份,道光十六年(1836)2份,光绪十二年(1886)5份,光绪十五年(1889)3份,光绪二十四年(1898)2份等。由于乾隆皇帝在位60年,光绪皇帝在位34年,所以他们执政期间举办的科考次数,以及留下的殿试考卷,数量都相对较多。另外,道光十六年(1836)和光绪二十年(1894),为了分别恭贺孝和睿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六十大寿,两位皇帝分别举行了两场恩科考试。

近年来,共享经济十分流行,共享单车的出现有效打通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但随之而来的涉自行车事故数量不断攀升,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统计单车事故得出,事故发生造成伤亡一大原因就是,骑行者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保护。由此可见,骑行佩戴头盔的重要性。而计划在新领域推动本来普及度就不高的骑行头盔,产品本身则显得至关重要。

(3)策问主题

鲁迅,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痛苦的灵魂”,“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从悲观和绝望中逃离:1918年,他从绍兴会馆的‘待死堂’逃向启蒙主义的呐喊队;1926年,他又从风沙蔽日的背景逃向温暖明亮的南方;1930年,他更从孤寂的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逃向与共产党结盟的激进反抗者的营垒。”[12]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病逝于上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苦苦地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后,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鲁迅的一生,经历了从科技救国——文艺救国——革命救国这样的思想演变过程,可谓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的体现。

(1)进士籍贯

由于殿试考察的主旨为经史时务,强调治国理政、经世致用,所以其题目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课吏、通商、武备、和戎等经国大业,也有选举、赋税、屯田、养蚕等民生实事,还有天人之道、古今之传等道统学统。在和平时期,策问试题偏重于选举贤才、端正风俗、注重农事等。如雍正八年(1730)的策问题目是“君臣交泰之盛、人臣公忠之谊、慎选循吏之法、敦崇实学之方”,乾隆四年(1739)的策问题目是“裕民、言官、河工、吏治”。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策问试题更注重考察内政外交、时局难点。如乾隆十六年辛未科,策问题目有“巩固边防”之问,即是针对西北地区准格尔部骚乱,导致边疆不稳而发问。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宣宗六十大寿,特开恩科以示庆贺。其策问题目中有“防海”一问,即是针对前一年(1840)英国殖民者沿海路侵略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而提。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经历甲午海战失败之后,时事多艰,人才孔亟,光绪皇帝临轩策问,以“治兵、会计、节俭、农事”为题,旨在招贤纳士,广开言路,“期与海内贤能,力矢自强,单心图治”[6]。本科殿试状元,即为四川资州人骆成骧,他也是清代唯一的四川籍文科状元。

殿试卷结构:每本殿试卷包括卷面、履历、正文和卷底四个部分。卷面由考生写“应殿试举人臣某某”字样,钤盖“礼部”朱印;履历部分由考生写科举经历、三代脚色及所学经书;正文部分,考生墨笔楷书对策文章,篇幅长短不等,2500字左右;封底部分有朱文大木记戳,上刻“印卷官礼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为三人,嘉庆以后改为二人。我馆所藏殿试卷,第2开上半有礼部骑缝章,并墨笔书写“礼字第某某号”,应该是对考卷进行编号。第五、六开之间粘贴有“弥封官关防”签条,并钤盖“礼部”朱印,目的是隐藏考生履历,防止阅卷官徇私舞弊。殿试卷的背面,纸张连接处也钤盖有“礼部”朱印。

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策问题目有“裕农足食”“坊水备旱”之问,李调元创造性地提出“常平在官,义仓在民,而社仓在民亦在官”,需要三者综合调剂的积贮措施;同时提出“富粥治青,使流民散入村落,按期给票”的赈灾方法。对于治理水旱灾害,李调元以滹沱河为例,不仅详细分析其泛滥成灾的原因,还提出使用虞集“圩曲之法”,对其进行因势利导、综合治理。由此可见,他不仅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还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和从政能力。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乾隆皇帝策问题目中有“造士之术”“养民之方”两题。巴县籍考生李为栋提出了“广开取士之途,专任学臣,精教书院,分年分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富而教民”的惠民政策。当今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民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事实上和古人所提出的“广开言路”“轻徭薄赋”是一脉相承。

在清代科举之中,乡试、会试都强调从《四书五经》中选材命题,并且要求考生严格遵照八股文格式行文,宣扬“文以载道”“代圣立言”的宗旨,这是八股文屡遭诟病的缘由。但是,“科举即是八股文”也是一种历史性偏见。事实上,科举殿试所考为经史时务策,其策问题目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考生所撰对策也更加具有针对性、策略性和可操作性,绝不是一般的八股文所能相提并论。其中有些进士所撰对策,的确属于高屋建瓴、举一反三,不仅具有较大的历史参考价值,甚至对当前国家建设、政策制定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试举几例分析如下:

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策问题目是“备荒、理财、足兵、养蚕”。针对备荒之问,夔州开县谢临春提出“历代救荒之法,贵在藏富于民,河运海运不可偏废”,四川秀山江俶认为“散财薄征,缓刑弛力,海运河槽,相辅而行”,四川叙永徐心泰提出“《洪范》八政,食货为先,赈济灾荒,纾民之困”;针对边防之问,三位考生分别提出“备边防海,水师为先”,“控御和辑,扬长避短”,“声教攸同,抚绥自易”的绥远策略。

殿试卷尺寸:清朝初年,殿试卷长约420厘米,高约48厘米,宽约18厘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幅面改小为长250厘米、高44厘米、宽11厘米。具体到我馆所藏巴蜀殿试卷,清乾隆以前有16份,长约420厘米、高约48厘米、宽约13.5厘米,道光以后有21份,长约250厘米、高约44厘米,宽约11厘米。清初,殿试卷共15开,其中素页6开,无界格,正文9开,有界行;嘉庆以后,殿试卷改为10开,其中素页2开,策文8开。一开两面,每面6行,行24字。

四、巴蜀殿试卷的人文精神

在科举时代,殿试卷成为科考举人们寒窗苦读的进身之阶,不仅是经世致用智慧的文字载体,也是他们学问修养、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殿试举人的综合能力。作为巴蜀地区优秀士子的代表之作,巴蜀殿试卷不仅反映了巴蜀学术的文脉传承,更是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试分述如下:

第一,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殿试是中国古代最高层级的考试,其设立初衷即是为国家选拔贤才,为君主排忧解难。在殿试卷中,举人们虽然撰写有不少溢美之词,谦虚套话,但是其核心精神则是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敢于担当、有的放矢,对策问题目进行逐一解答,字里行间里充满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无论此刻的你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还是星光闪耀的星空下,愿你身边有爱人,手旁有酒,微微醺然,心暖而安。圣诞节快乐。

第二,心系苍生、为国解忧的使命意识。殿试策问通常由皇帝亲自命题或圈定题目,所问事项皆为安邦定国的国家大计。个人的智慧始终有限,帝王也需要贤才辅助,提供治理良方。殿试举人们自然明白此理,故在殿试答卷中发挥才能,各抒己见,愿意贡献一己之力为国家排忧解难,为百姓谋求幸福,其责任感、使命感跃然纸上。

第三,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治国情怀。在殿试策问中,民生问题最为重要,几乎每场科考都会提及,不管是赋税、积贮,还是河渠、交通,其本质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科考举人来自天南海北,其中不少出身寒门,能够深刻体会百姓疾苦,因此在撰写对策时,自然也会将民生问题作为重要论述对象。他们通常是在梳理历代民生举措之后,提出自己的重要见解,其中不乏耳目一新的创新观念。其中核心观点是“以实心行实政”,勤求治理,努力达到百姓咸和的状态。

第四,学以致用、不畏艰难的高尚情操。殿试不同于乡试、会试重视解经、八股的做法,其强调经世致用,学有所长。《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清代学者杭世骏将其引申为“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7],讲求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然而真正治国理政纷繁复杂、事必躬亲,这就要求治理者不畏艰难,敢于面对。在殿试对策中,举之们推己及人,身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向君主略陈己见、进谏良方,字里行间蕴含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志向追求。

总之,殿试举人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因此反映在殿试卷中,就是一种为国为民、恪尽职守的理想抱负。纵然举人们无法摆脱专制皇权的时代背景,在殿试对策中溢美之辞甚多,绝对不会忤逆圣上心意,但是他们能够通过撰写文章贡献智慧、展示才华,最终有机会造福百姓,这种功德应当被后代所铭记。

数学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抽象、系统、生活化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类比思维相结合.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关注有关类比思维事件,根据这些事件制定全新的教学方式,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五、巴蜀殿试卷的历史价值

巴蜀殿试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举文献、历史档案和善本古籍,不仅记录了科考举子们重要的人生里程碑,更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诸多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具体体现在:珍稀的档案史料价值,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独特的古典文学价值,优美的书法艺术价值,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

1.珍稀的档案史料价值

科举殿试卷是殿试举人亲笔书写的答卷,世间仅此一份,因此是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史料价值尤为突出。通过系统分析、研读殿试卷的内容,不仅可以纠正传统史料中的错讹之处,还可以对相关政治事件、经济活动和社会状况等历史背景进行阐释。

(1)纠正史料错讹之处。殿试卷开头部分,考生都要撰写姓名、籍贯、年龄、科考履历、三代脚色等个人信息,这是最直接、真实的档案资料。我们可以通过比勘其他文献,纠正其中的抵牾之处。比如重庆长寿进士李作梅,根据殿试卷推算,其生年当为1701年,然而官方的履历档案记载为1706年[8]。四川泸州进士万方,其殿试卷记载“由学生应雍正十三年(1735)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四年(1739)会试,中式”。然而康熙《泸州志·选举》将其记载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进土[9],属于明显错误,当据此修正。又如泸州进士林中麟,据其殿试卷所载生年当为1705年。然而官方记载的履历档案不仅与此不相符合,而且同一文献还先后出现了1717年、1710年两个版本[10],不知是否为抄录错误。我们当以林中麟在殿试卷中亲笔书写的出生年龄为准。

(2)阐释相关历史事件。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1]同理,科举殿试卷不仅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比如在清乾隆初年,西北边疆局势不稳,时有叛乱骚扰发生,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殿试策问中,均设“巩固边防”考题,以期考生出谋划策,稳定边疆。蓬溪进士王旭龄在对策中提出了“整饬将卒,申警未然,扼其险要,戍守边防”的策略。后来乾隆皇帝通过几次胜仗,平定准葛尔部叛乱,彻底巩固了西北边防。又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清宣宗在策问中有“防海”一问,即是针对前一年(1840)英国殖民者沿海路侵略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而发。又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德宗皇帝在策问中提出“治兵”“节俭”考题,也是源于甲午海战(1894)清朝海军的全面失败,从而痛定思痛,着手改革。另外,殿试卷中还涉及“耗羡归公”“常平之法”“尊儒重教”等考题,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本工程选矿工艺中磨机电机等设备需要大量冷却水冷却,因此需设置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循环水管道系统,包括冷却循环给水管道系统及冷却循环回水管道系统。冷水通过冷却循环给水管道输送至选矿设备,冷却排出的升温水通过冷却循环回水管道输送至冷却塔进行冷却,冷却后进冷水集水池循环使用。

(1)对于人才的理解、观念落后。很多酒店特别是低星级酒店,往往认为基层员工只是酒店花钱招来的廉价劳动力,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既然给了工资,员工就得卖力工作,忽视了员工作为自然人的本能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以及情感与自尊。在酒店行业,即使是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初初进入酒店也只能从前台、餐饮、客房各部门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做起,因此必然会体会到酒店这种用人观念所带来的不适感。因此在学校里幻想的荣誉感与实际工作形成了鲜明的落差,因而会对自己和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迷茫的心理。

2.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

殿试卷版式:清代殿试卷为木刻经折装,朱色印刷,文武双栏,墨笔缮写考卷正文,朱笔批阅甲地名次。所用纸张为宫廷御用的“开化纸”,一版五折,细腻洁白,帘纹细微,柔润有韧性。

首先是“绵州三李”,即四川绵州进士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以及同族堂弟李鼎元。李化楠官至顺天府北路同知,勤于治理,政声卓越。李调元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诗人和藏书家,其藏书逾万卷、刻书数百种,为弘扬、传播巴蜀文化贡献甚大。李鼎元曾在嘉庆四年(1799)担任册封琉球国王副使,与正使赵文楷至琉球国(今属日本冲绳县)行册封之事,其所撰游记《使琉球记》6卷,不仅文字优美,史料价值尤为突出。

日前,"海洋石油982”刚完成在国外的钻井作业,返回国内并抵达惠州港11号锚地,进行休整并开展物料补给。该平台自下水后尚未开展船旗国检查,而依据有关规定其又到了开展船旗国检查的窗口期。为了保障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安全适航,惠州海事局经研究决定利用“海洋石油982”的休整期,对其实施船旗国检查。

在发酵过程中,辅料可以吸附一定水分,贮存部分空气且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辅料一般采用麸皮、豆粕、统糠等,因为此类物质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所以辅料的种类与食醋的风味直接相关。

四川泸州进士李春芳,祖籍江西黄洲。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次年(1877)中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一名,授内阁中书。据其自撰科考履历,此人十六岁即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天才神通。李春芳在殿试卷中,针对策问所提“绍心传、明吏治、修农政、正舆情”四题,纵横捭阖,破立结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颇有见解。

另外,长寿李作梅、崇庆叶荣贤、蓬溪王旭龄,都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华阳顾汝修为清代著名政治家,曾任《大清会典》纂修官、武会试总裁等。崇宁才俊蔡时田,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因牵涉“关节二纸”科场舞弊案被处决,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牺牲品。富顺萧世本,曾授刑部主事,《清史稿》卷479有传。新都郑宝琛,倾力整理蜀中大儒杨慎遗著,汇编为《总纂升庵合集》240卷,版本价值较高。

我们通过对巴蜀殿试卷的梳理、整合、分析、探究,不仅可以管窥清代巴蜀学人的历史建树,还可以宏观勾勒巴蜀大地的百花齐放,进而关照当下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

教师的倾听是学生敢于表达自身想法的基础,只有当教师能够让学生将经过与想法进行充分表达时,学生才愿意与教师展开谈话。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达准备判断问题的根结并帮助学生加以改正。

3.优美的古典文学价值

策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清代举人深受八股文的熏陶和影响,所撰殿试策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难免流于俗套,千篇一律,但若仔细推敲,我们亦可发现其中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文章逻辑严密、层次清晰,骈散结合、词采华茂,引经据典、会通古今,可以看作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优秀文学作品。试举一例,清道光十六年(1836)庆符进士樊肇新的殿试卷:其在论述“学文”时,深刻剖析“五经”要义、孔孟之旨;论述“考绩”时,远溯三代察吏之法,旁征唐宋赏罚之端;论述“恤刑”时,先举《周易》“言刑者五卦”,再考察历代刑罚制度;论述“安民之道”时,认为保甲为除莠之良法,可以上下安辑、奸慝潜消,这革新了我们对“保甲制度”的历史评价。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述翔实,观点得理,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政论文。

为了获得羊肚菌SDF的最佳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X1)、碱液浓度(X2)、提取温度(X3)、提取时间(X4)4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羊肚菌SDF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四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见表2。利用Design-Expert 8.0.6 软件中的Box-Behnken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对表2中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同时,通过分析历朝各科殿试策问试题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反映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思潮与学术风貌。清朝乾隆、嘉庆时期,注重考据的乾嘉学派发展达到顶峰。该学派文风朴实简洁,重视证据罗列,少有理论发挥,因此又称为“朴学”。这种寻章摘句的学术思潮,反映在乾隆年间的殿试卷中,则是考察考生对经史的重视程度。如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李调元在殿试卷中所列经史著作即有《大学》《中庸》《周易》《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宋元续纲目》《通鉴纂要》等十多种,不仅书目多,而且范围广,恰好是乾嘉考据学在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缩影。另外,道光年间水患频繁,殿试策问常以“治水”为题。道光十五年(1835),灌县高溥在殿试卷中不仅论述治理水患策略,还详细叙述黄河、淮河的源头、支流、流经省县等情况,显示出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播种花生时,一定要选晴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花生可以提前开花,有效避免干旱期,帮助提升花生产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遵照“尽早播种”的基本原则,这样可以增加有效积温,促进花生提早开花,也可以帮助提升花生产量。假设在某一时间段内下雨量大且集中,就会严重冲刷土壤,非常不利于花生的生长和总产量的提升。

4.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既注重书写交流的实用价值,也突出表达汉字的形象艺术。隋唐以来,由于科举考试的不断完善,实用书写主要以楷书为主,而且基本遵循规矩、平正的总基调。从唐代的“干禄体”,到明代的“台阁体”,再到清代的“馆阁体”、状元字,生动反映了这种书风的演进脉络。

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书法修养是基本功,参加殿试更需要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从我馆所藏清代殿试卷来看,其主要书法风格则是受“馆阁体”影响,字体方正圆润,讲究章法规矩。因为士子们参加殿试的心态十分谨慎、恭敬,不敢有任何狂狷之处,表现在书法上,则是“点画形态的完整,结构的谨严,章法的统一,墨法的一致”[14]

清代以来,对于“馆阁体”书风的批评声音历来不绝,不仅是因为它限制了文人对书法意趣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发展极端,形成了“唯小楷取士”的错误选拔制度。当然,“馆阁体”并非一无是处,沈曾植认为它的横平竖直是书法的基本结构[15],丛文俊认为它往往能做到温醇儒雅,有书卷气息[16]。我馆所藏殿试卷中不乏馆阁体的书法佳作,许多考生后来亦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这与其多年的书法修养密不可分。如开县进士谢林春,其殿试书法端正工稳、浓墨重笔,可谓将“馆阁体”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当我们面对满篇小楷的殿试卷时,应该试图进入书写者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理解他们对法度的尊崇之心。纵然其中有被动、应试的成分,但其重法之意并不弱于唐代楷书。反观当今时代,能够在关键的考试场合,将汉字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表达,已经成为不可再现的历史。

5.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

中国古代优秀典籍是华夏先贤智慧的结晶,是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清代殿试卷是古代典籍的一个重要类别,不仅具有文献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和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清代殿试卷的制版、雕刻、印刷、保管都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其所采用的宣纸、朱墨,所印制的版式、行款皆有明确的章程标准。通过对巴蜀殿试卷物理形态的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独特的版本价值。另外,我馆所藏巴蜀殿试卷皆为实物原件,并无誊抄本或影印本传世,其历时数百年之久,内容及载体均不可再生,属于珍贵的可移动文物,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本着尊重历史、保存文献、惠泽后代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珍稀巴蜀殿试卷的全面保护。一方面,通过对殿试卷进行整理、修复、妥善保管,加强原生性保护;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扫描数字化、缩微胶卷等再生性保护方式,让珍贵的历史文献化身千百,逐步面向读者开放,从而真正发挥其当代价值。

六、结束语

清代巴蜀殿试卷是中国科举时代的文化产物,基本反映了清代科举殿试的整体风貌,同时展示了巴蜀文化、巴蜀文脉在科举领域的重要表现。作为乡邦先贤的巴蜀进士群体,其热忱报国、勤政爱民的高贵品格,应该为我们所铭记。时至今日,殿试卷作为珍稀的历史档案、善本古籍,其核心价值不仅是科场文章、殿试对策,更突出体现在重要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妥善保管。当然,囿于文献开放程度和个人精力、能力等原因,本次对巴蜀殿试卷的整理只是一个开始,所能揭示的内涵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期待,接下来能够对本馆典藏的85本殿试卷、甚至是国内外现存的殿试卷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整理、挖掘、研究,从而深刻探析中国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的历史内涵。

参考文献:

[1] 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M].天津:天津大公报社(铅印本),1933:2、18-20.

[2] 重庆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史(1947-2007)[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59.

[3] 赵彦梅.南京图书馆藏清代殿试卷述略[J].新世纪图书馆,2015(5):77-81.

[4] 任 竞.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卷选粹[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5] 谭小华.清末状元骆成骧及其殿试卷整理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79-83.

[6]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第五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3322.

[7] 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一)[M].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2:12.

[8] 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十八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6.

[9] 张士浩.(康熙)泸州志四卷[M].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0] 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34、317.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12] 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M].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影印本.

[13]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 曹 建.重图藏殿试卷的书法风格及其渊源[J].中国书法,2017(18):80-87.

[15]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21.

[16] 丛文俊.书法史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77.

收稿日期 :2018-11-22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图书馆馆藏清代殿试卷整理研究”(2016YBCB054)。

作者简介 :谭小华,男,重庆图书馆馆员。刘 威,女,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DOI: 10.13393/j.cnki.1672-6219.2019.04.001

中图分类号 : G 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19(2019)04-0001-08

[责任编辑 :刘自兵]

标签:;  ;  ;  ;  ;  ;  

重庆图书馆藏清代巴蜀殿试卷述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