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及护理临床研究论文_张雪梅

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及护理临床研究论文_张雪梅

张雪梅广西北流市中医医院 广西北流 537400

【摘 要】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它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者呼吸抑制而造成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者代谢性酸中毒等,患儿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因此,临床上新生儿窒息复苏患儿中研究积极有效的配合及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新生儿窒息复苏为起点,分析复苏与护理配合过程中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与护理配合;注意事项;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9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190-0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由于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和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它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引起患儿伤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患儿发病后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脑缺血、缺氧超过4min-6min 脑细胞则会产生不可逆损害,严重者将会出现缺血性脑病、治理低下等后遗症[1]。因此,新生儿窒息复苏时的护理配合质量将会关系到患儿的预后。本文将以新生儿窒息复苏为起点,分析复苏与护理配合过程中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现综述如下。

1 新生儿窒息的概念新生儿之一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它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者呼吸抑制等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代谢性中毒等。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窒息尚缺乏统一的诊断表现,且国内外文献报告的发生率等差异较大。窒息从大的角度来说是缺氧,凡是能够引起胎盘或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均会引起患儿窒息,并且这种疾病发生缺乏时间规律性,可以出现在妊娠期、产程开始后等[2]。根据1996年美国儿科学会(AAP)以及妇产科协会共同制定的新生儿窒息标准入选:(1)脐动脉血出现严重的代谢性或发生混合型酸中毒;(2)新生儿Apgar 评分在0-3 分,并且持续时间超过5min;(3)患儿发病后表现为:惊厥、昏迷或肌张力低下等[3]。

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窒息更多的以复苏为主,并且患儿复苏方案更多 的采用国际通用的ABCDE 复苏方案,即:A(airway):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畅通;B(breathing):建立新的呼吸通道;C(circulation):维持机体正常循环;D(drugs):药物治疗,提高窒息复苏成功率;E(evaluation):加强新生儿评估,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等[4]。该复苏方案前三项属于基础,最为重要,复苏时必须交替循环使用,直到患儿复苏清醒。

2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现状新生儿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脑性瘫痪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0 万新生儿死亡中23%,并且对于年龄<5 岁的儿童中8%与出生时的窒息有关[5]。根据美国儿科协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开发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以来,有效的降低了新生儿的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6]。

3 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及护理方法3.1 复苏前的评估新生儿窒息常是胎儿窘迫的延续,助产士在产程观察中应该了解孕妇的病史,根据孕妇存在的高危因素评分作初步评估,了解胎儿是否足月、胎盘的功能状况等,产程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观察胎心、胎动、羊水性状,分析胎儿是否存在窒息的可能,并且护士要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并做好相应的复苏准备,提高临床复苏成功率[7]。

3.2 复苏前的准备新生儿窒息后,相关部门应该展开紧急预案,做好复苏人员和复苏设备的准备,具体如下:(1)复苏人员准备。护士必须了解产妇的产程情况,分析复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组织好复苏小组,并立即安排具有复苏经验的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以及麻醉时等整装待命,必要时可以联合不同部门、不同医院共同复苏[8]。(2)复苏设备的准备。新生儿窒息后,应该立即调整好室温,红远外辐射保暖等抢救措施(预热温度控制在30-34℃)、中心供氧装置、面罩、喉镜等设备等。检查各种急救设备等是否正常[9]。

3.3 复苏时的护理配合新生儿窒息属于儿科危及重症,患儿发病后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诊治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更多的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 方案进行复苏,它能够有效的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10]。但是,新生儿复苏时必须做好相应的配合及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3.3.1 复苏时的配合(1)清理呼吸道。胎儿娩出后,护士应该不急于娩出前肩,而应该采用手挤压法清楚患儿口、鼻、咽喉等部位的黏液、羊水等,待胎儿全面娩出后立即切断脐带。新生儿出生后应该立即放在远红外线辐射台上,在第一次呼吸前应该迅速帮助新生儿擦拭身上、头部的羊水,并做好相应的保暖工作,让新生儿保持轻微的仰伸位。同时,根据新生儿情况采用吸痰器吸尽口中、鼻咽部的黏液和羊水。但是,抽吸时应该遵循先口后鼻原则,避免伸入呼吸道过深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护士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时必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呼吸、心率等情况,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估[11]。

(2)建立呼吸。对于清除呼吸道患儿并且已经确认吸净痰液后,可以轻轻的拍打新生儿背部,并给予吸氧,吸氧时氧气量控制在5-8l/min。对于轻度窒息新生儿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对于重度窒息者,则应该在喉镜的监测下准备气管插管,在除净黏液、粪便后采用气囊连接气管禅观后加压给氧,保持压力为30-40cmH2O,以后维持在20cmH2O,频率控制在40-60 次/min。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后即可拔出气管导管,改为一般给氧。新生儿给氧时可以配合托背法等[12]。

(3)维持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新生儿恢复情况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具体方法如下: 双拇指法:护士两拇指并置或叠压在一起,按压胸骨下1/3 位置,采用双手环抱婴儿驱赶,其余支撑婴儿背后等; 食指和中指法。护士采用一只手的中指以及食指按压胸骨下1/3 位置,并且配合正压呼吸,3 次按压配合一次呼吸,持续时间为2s,但是不能按压时同时捏球,2 个人呼吸配合,在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30s 后检测新生儿心率等[13]。

(4)药物治疗。新生儿在上述配合基础上应该加强患儿药物治疗。肾上腺素:新生儿在体外安排配合有效的正压人工呼吸30s,共计60s 后心率依然小于60 次/min,则应该遵循医嘱给予1:10000 肾上腺素,给药方式可以静脉推注也可以直接气管导管内滴入;纳洛酮:根据新生儿的心率、肤色恢复情况可以静脉滴注0.1mg/kg 纳洛酮,时间间隔0.5h-1h 后重复1-2 次;碳酸氢钠:为了纠正新生儿酸中毒情况,采用5%3-5ml 碳酸氢钠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扩容剂:在给药30s 后对于心率小于100 次/min,且伴有血容量不足者,应该给予扩容剂量[14]。

(5)评估。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应该加强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根据新生儿的皮肤颜色、自主呼吸情况、心喉返反射以及肌张力、动脉搏动等指标确定新生儿复苏方案,为新生儿进一步抢救提供依据[15]。

3.3.2 复苏时的配合新生儿复苏过程中,除了进行有效的配合外,还应该加强复苏后的护理工作,具体如下:(1)对于轻度窒息新生儿复苏5min 后并且Apgar 评分在8 分以上者,应该加强产生观察,在24h 后未发生异常者则应该连同母亲回病房,并做好产后病区的交接工作[16]。护理的重点应该加强保暖工作,密切观察小男生而心率、呼吸、瞳孔变化等,并给予心电图监测等,对于出现异常者应该立即汇报医生处理。对于复苏后Apgar 评分低于7 分者,则应该联合其他科室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相应的急救工作[17-18];(2)母亲护理。新生儿复苏前后应该加强母亲心里疏导,加强和母亲的交谈,为其提供情感支持[19-20]。

同时,母亲护理过程中应该刺激其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抢救时避免大声喧哗,造成母亲情绪波动等,消除母亲的恐惧、害怕等心理,使得其得到最佳的配合[21]。

4 结束语新生儿窒息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常见的有:孕母因素、胎盘因素、脐带因素以及胎儿因素等。患儿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救治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窒息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是长期疗效欠佳,治疗预后较差。因此,新生儿窒息后护士应该加强配合,善于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畅通;建立新的呼吸通道;维持机体正常循环;药物治疗,提高窒息复苏成功率;加强新生儿评估,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等,并加强新生儿和母体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1]吕艳.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36~137.[2]印义琼,刘春娟潭清梅,等.胃癌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西部医学,2010,22(6):1140~1141.[3]杨玲,柳玲.疼痛护理在新生儿窒息静脉滴注博维赫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077~1078.[4]王红亚.90 例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94~95.[5]虞人杰,刘霞.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管理[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03):137~141.[6]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专家组.2010 年新生儿窒息复苏国际新共识[J].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34~136.[7]朱建明.新生儿窒息50 例的复苏抢救及护理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37~7940.[8]潘彦光.新生儿窒息70 例的复苏抢救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99~8800.[9]李爱芬.李登敏.凌敏兰.等.探索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0(12):1120~1121.[10]王凌云,宋志英,曹玉莲.实施新生儿复苏项目对降低我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12):745~746.[11]杨洁,房桂英.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杂志,2011,51(47):108~109[12]仲崇翔,王东,廖日洪.血清肌酶谱变化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刊,2011,12(23):74~75.[13]江敏华,吴桂珍,张勇辉.以肌酸激酶异常增高为突出表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3 例误诊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5):402,405.[14]陈军,王维亚.新生儿窒息时间程度与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8):790~793.[15]方兴,王惠姣,叶旭琴.临床实验室危机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7):3460~3463.[16]叶鸿帽.继续深人开展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I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29~131.[17]徐韬,王惠珊,宫丽敏,等.12 所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试点干预的效果评价I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51~155.[18]方秀莲.ABCDE 复苏方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2):181.[119]林冰纯,朱小瑜,苏晋琼,等.喉罩通气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和评价.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79~383.[20]林伟斌,朱小瑜,杨传忠,等.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在新生儿复苏的对照应用研究.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59~263.[21]王丹华,虞人杰,叶鸿瑁.新生儿窒息复苏教程新旧复苏方法变更要点.中华儿科杂志,2011,43(5):385.

论文作者:张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  ;  ;  ;  ;  ;  ;  ;  

护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配合及护理临床研究论文_张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