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体化:第六城市群成长的新动力_中国城市群论文

金融一体化:第六城市群成长的新动力_中国城市群论文

金融一体化:第6城市群成长新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动力论文,城市群论文,金融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9月15日首届“国际金融报·大城市群论坛”在上海召开。这一政界、学界和金融界要员云集的盛会,把“第6城市群”的概念广为传播。摩根大通中国部主席、行政总裁李小加就曾表示:“我学到了一个新名词——第6城市群”。

概念的深入人心本身就说明了区域发展的速度之快和气势之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这一年所取得的推进于此也可见一斑。

2004年1月10日,第九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暨第四届沪港澳关系论坛在上海召开。

实事求是地说,专家学者们对当时的一体化现状,是包含了些许困惑甚至是疑问的。而岁末之时,当我们回首一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时,却不经意地发现,当时的许多疑问,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甚至是相当清晰的解答。

一、年初的会议上,长三角一体化的地位问题是备受关注的重点问题。当时上海社科院信息所的王贻志教授仍然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地位尚需进一步明确,需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或大都市带建设等其他的提法)确立为国家战略,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原则和大致框架。

而2004年年中时候,就从国家发改委传来最新消息,区域规划将成为国家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并且将“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两个区域经济试点。也就是说,长三角首次进入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二、关于如何解决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利益协调问题。当时,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等,最好办法是建立一个跨区域的管理机构,根据资源秉赋和地区比较优势制定产业规划。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对区域一体化的理解要树立市场的观念。

而这一年的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让企业作为一体化的微观主体积极行动,同时,政府也作为另一大主体高调登场。

三、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行动战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教授曾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战略包括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推进,高科技与金融资本带动战略,二、三并重与一、二互动战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战略等。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第6城市群地区在金融领域所作的努力。无论是上海联交所实施全国战略,还是在夏天高潮迭起的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抑或是年末绍兴市把融资的目光创新性地投向金融资本,都说明了第6城市群对发挥金融在区域整合中作用的充分认识和大胆尝试。

比较最能说明问题。在解答上述问题中所取得的突破,最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在即将过去的2004年,长三角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就。

进入国家战略

近年来,长三角日益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的核心区域,吸引着来自各界的关注,长三角一体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成为学界各类相关会议的重点。“一体化应该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早已成为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学者们的共识。然而这一想法始终未能见诸于官方文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一直没有一个正式“名分”。

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于2002年7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华学人会议上,就曾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当时为国家计委)将出面牵头,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工作。这一传言在当时没有得到证实,而两年后的2004年初夏,发改委终于传来好消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被确立为区域规划的试点。

作为长期研究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的专家,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在获悉该消息后,一语点出发改委这一最新构想的意义:这是区域规划首次正式作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的重点。相应地,这也标志着被选为试点区域之一的长三角首次进入国家级的发展战略。

11月上中旬之交,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专门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规划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顺应这一形势,长三角地区各有关政府部门在研究开展工作时,都主动将会议的精神作为一种指导。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教授指出,从全球的大背景来看,城市群的发展是一大趋势,因此区域规划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是“应该”的。他说,我们国家的发展观经历了平衡发展、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阶段,现在“科学的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发展,这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长三角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理应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迈进。

严格来说,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国家的发展,这并不是第一次。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六大经济区”的概念,80年代也曾划分过经济区。但是国家的管理体制是以省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区大多跨省,因此这个思路很难贯彻下去。发改委此次的最新考虑,毋宁说是一种回归,是对区域理念的重提。

中国有句俗话“名正则言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被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试点,将不仅推动这一地区政府规划水平的提高和各地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更重要的是,进入了国家视野的长三角一体化,由于“级别”的提升,必然会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获得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各项一体化工作也有望能够一路“绿灯”而顺利推进,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政府高调出场

曾经有一位长期研究长三角的专家和记者谈到,分属三个省市的第6城市群地区要走向一体化,比较容易推进的方式是更多地依赖一体化的微观主体——企业,鼓励企业在这一地区跨城市、跨地区收购兼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是在有关学者头脑中很有市场的一种认识,即一体化的进程应该由企业来推动,而没有看到政府的作用。

在2004年初的那次会议上,有专家指出长三角的一体化直到当时还没有实质性推进,原因就是虽然沪苏浙三地政府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合作有过不同程度的主动表示,在缺乏制度安排的情况下,这种意愿往往没能通过实质性的磋商而得到实现。这恰恰可以说是政府对于推进区域一体化作用的一个反证。

自那以后,在势不可挡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政府的身影。2003年一年,三地一体化中比较大的事件就有苏浙两省的党政代表团访沪,上海代表团在年底的回访,以及去年8月中旬在南京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而这几出“大戏”都是由政府唱主角的。

今年这种趋势可以说愈演愈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获准成为国家区域规划的试点这一事件本身,就体现了最高层次的中央政府对于一体化的态度。而长三角各有关地方政府的热情,亦是一发不可收。11月2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5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按照以往惯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今年不仅第五次协调会提前召开,而且此后会议召开的频率加快了,协调会改成每年召开一次。

上海市政府合作办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晓云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不断推进,合作交流的事务繁忙。他说,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以及由市场中介发起的联席会议、合作机构等就有30个之多,区域经济合作的共识越来越多,合作的内容、需要推进的项目也就越来越多,会议由两年一次变为一年一次,“那是必然的事情”。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最高层次的经济合作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是一年一次的,要确定三省市合作的“大政方针”,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则要及时贯彻落实座谈会精神。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召开频率和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保持一致,有利于各项合作工作的顺利展开,而且这本身就是长三角区域合作走向深入的表现。

在11月26—27日召开的第四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三省市的有关领导习近平、吕祖善、蒋定之、周禹鹏等,都对政府在推进一体化中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关系区域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工作。本次会议所确定的需要下一步统筹的五大方面工作,即共同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强化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推进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加强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和创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等,离开了政府层面的合作便将寸步难行。

毋庸讳言,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有点“缺位”的。现在,政府作为一体化的另一大主体高调登台,这对于推动区域融合的意义将是决定性的——长三角一体化所遭遇的最根本性的障碍,就是行政分割,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甚至曾断言:行政分割之沉疴不破,一体化将难有实质性推进。“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这一地区的政府层面首先抛弃狭隘的地方利益之争,共谋区域融合发展之大计,这种共识再落实为各层次各领域的区域合作,这种“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路径显然将会顺畅得多。

金融引领未来

2004年,长三角一体化继续顺利推进。向来在一体化进程中率先突破的交通和旅游领域继续保持了其优势,交通线路不断延伸,城际公交迅速发展,“旅游超市”红红火火,在信用建设、信息一体化、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笔。不过,2004年长三角一体化最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是在金融领域的突破。

3月24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杭州分所正式成立。由此意味着浙江企业可直接与长三角及海内外的各类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等开展合作,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也为建立“长三角”技术与产权联合交易市场迈出了第一步。“西部产权交易所”1月18日在西安挂牌,该所还同时加挂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陕西分所”的牌子。他们在行政上受陕西省国资委主管,业务上则接受上海联交所指导。陕西分所的挂牌,被认为是上海联交所迈出了全国战略的第一步。同时,上海、湖北、北京、天津和黑龙江5家产权交易机构已组成筹备工作组,正在筹建“中国产权交易机构行业协会”,准备发起和设立统一的全国产权交易大市场。该筹备组联络处也设在上海。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凭借产权交易这个平台,在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的能量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2004年6、7月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渐入高潮。作为这次试点的一个方面,好几家农村合作银行渐次揭起盖头。和在全国率先将3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江苏省相比,浙江农信社的改革落后一步。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省的许多农村信用社其实都已经具备了成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农信社是浙江省不折不扣的金融“巨无霸”。之所以选择农村合作银行这一形式,一方面是出于支持农村金融的考虑慎走商业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在用足国家对信用社的优惠政策上体现了浙江人的智慧。

如果说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旨在解决农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也催生了浙商在金融领域的又一大胆实践:8月27日,在同济大学召开的“企业融资创新论坛”上,上海金海岸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欣提出,“要解决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难,最佳切入点就是成立浙商中外合资融资租赁财团”。此举得到了在座浙商的热烈响应。这是继6月中驰、中瑞财团意欲做成金融控股集团之后,浙江人的又一大胆提议。上海金海岸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市租赁协会副会长俞开琪对浙商的这一创新想法表示赞赏。在美国,租赁业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而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务目前市场渗透率只有1%(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对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非常小。这与融资租赁自身的优势极不协调,同时也说明融资租赁在我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空白,很可能将由浙商在长三角的土地上率先填补。

12月10日,绍兴市本年度最后一次大型会议,“推进金融创新,加快资本市场与民营企业发展恳谈会”,40家中外资商业银行、33家境内外投资基金、32家境内外证券机构及10家其他金融机构齐聚这座浙北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不乏花旗、渣打、瑞穗、三井住友、海富通基金等大名鼎鼎的业界重量级机构。绍兴从全市的重点项目中挑选了总投资为126亿元的66个工业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明眼人一看便知,会议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项目融资。但绍兴的目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境外客商携裹而来的产业资本,更把绣球抛向了相对陌生的金融资本。

绍兴市委书记兼市长王永昌说:“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这句话或许最好地解释了长三角地区2004年在金融领域的创举,最富流动性的资本,应该就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金融一体化,给第6城市群的成长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金融创新为落点的制度创新,将对第6城市群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第6城市群的第一次飞速发展之后,借助金融这一强大引擎的第6城市群应该会迎来第二次飞跃。

标签:;  ;  ;  ;  ;  

金融一体化:第六城市群成长的新动力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