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朱军,高嵩山

调理脾胃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朱军,高嵩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探讨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并介绍调理脾胃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六君子汤;调理脾胃

Abstract: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is

explored,and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is introduced.

Key words:Stable angina;Liujunzi decoction;regulating spleen andstomach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动脉内皮损伤,使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聚集而成附壁血栓,并释放出强力的生长因子(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巨噬细胞释出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②成纤细胞生长因子③内皮细胞生长因子④转化生长因子),进入动脉壁,导致平滑肌的细胞发生增生现象,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冠心病分为五种临床类型: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猝死型。其中临床较为常见、症状较轻的为稳定型心绞痛,即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虽然稳定型心绞痛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但是疏于治疗的话则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应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1、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病因病机概述

中医虽无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名,但依据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如《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黄帝内经》指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均为心绞痛临床表现的描述。综观历代医家的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主要为劳逸失度、情绪过极、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脏腑病变等,其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包括气、血、阴、阳之虚,标实则为血瘀、痰浊、寒凝、气滞诸证。其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诸脏功能失常有关。邓铁涛教授[2]认为冠心病的病机关键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五脏相通,心脾相关”“痰瘀相关,以痰为主”。吴以岭[3]从中医络病学说的角度提出冠心病的病机根本在于心气虚乏,病变部位在于心之脉络,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细急而痛。陈镜合[4]认为冠心病以脾虚为本,邪实为标,其中以气、血、痰、食、湿、火六郁为主,又以气郁为先。由此可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心脾气虚、脉络瘀阻、痰浊阻滞,治疗上应健脾益气化痰与活血化瘀并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机气虚血瘀、痰浊阻滞

据流行病学统计,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等食品过量摄取,体力劳动反而明显减少,易导致脾胃失调、脾气亏虚。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人们长期劳累紧张,忧思伤脾,也易造成脾胃失调。血不能自行,必须靠气的推动。正如《仁斋直指方》曰:“人以气为主……血脉之所以流者,亦气也”。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心气亏虚,推动无力,气血凝滞,血脉不通,则发为瘀。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痰饮内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肥人多痰湿”,中老年人往往脾胃亏虚,消化吸收功能有不同程度障碍,加之形体肥胖,更易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脂质沉积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见气虚可助生痰浊瘀血,而作为病理产物的痰浊瘀血又可阻碍气机的运行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发为胸痹心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胸痹持续存在,间歇发病。气虚、血瘀、痰浊构成了本病病机的三个主要环节。因此从脾胃入手,调理脾胃不失为一重要的防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途径。

3、调理脾胃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从脾胃着手运用药物论治胸痹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中指出用人参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补中阳、行气散痞方药从中焦脾胃论治胸痹。而现代医家邓铁涛[5]经验认为,胸痹之病,纯属正虚者病较轻,湿邪蒙蔽者次之,痰浊痹阻者为重,痰瘀合邪者为最危。路志正[6]亦从脾胃论治胸痹,对因痰浊闭阻所致,偏于热证的用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或甘露消毒丹;偏于寒证者用瓜萎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理论基础上,选用健脾化痰方(六君子汤)配以活血化瘀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约两周可有效改善症状,胸痛发作次数减少或不再发生。六君子汤出自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原方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中药复方以人参、黄芪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黄芪益气固表,二者相合,补元气扶心气。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当归活血补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赤芍、红花、水蛭活血化瘀。佐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使药为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健脾、化痰除瘀,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整体辨治理念。

4、小结

中医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重视辨证论治,整体调节过程中又包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气虚血瘀、痰浊阻滞是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且贯穿于本病全过程,治当心脾同治。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为代表的六君子汤配以活血化瘀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具有改善供血、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多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2]杨利,邓铁涛.冠心三论[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6):1.

[3]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74.

[4]叶志中,李思宁.陈镜合教授论治冠心病的临证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05,14(7):660~661.

[5]赵益业,林晓忠.邓铁涛教授以心脾相关学说诊治冠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7,39(4):6.

[6]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74.

论文作者:朱军,高嵩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调理脾胃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朱军,高嵩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