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社会交往论文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社会交往论文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社会交往论文,能力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启蒙期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师长,对幼儿期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多年的幼儿园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家园共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幼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小社会氛围

家庭是儿童生活居住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父母是孩子出生后感受的第一个社会交往的对象,幼儿的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让幼儿上好人际交往第一课,就成了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良好的家庭小社会氛围容易使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和需要,更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所以,家庭小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应该引起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

1.做孩子的玩伴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家里,父母就自然承担起了和孩子相处的伙伴角色。常常从一些报道中看到有些父亲甚至是年龄较大的名人,和孩子一起玩“大马”驮孩子在地上爬的游戏,大人孩子都十分开心。实际上,像这样抛开成年人的架子,每天抽出部分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与孩子一起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共同分享快乐的时光,就可以让孩子切身体验到和伙伴玩耍的乐趣,使他逐渐产生要和伙伴交往的动机。

孩子有了这种动机后,在与孩子不断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就可以逐渐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了,如经常提出玩游戏的建议或引导他提出游戏玩法,一起商量分配游戏角色,并共同努力去完成它,让他感受到合作过程中如何与伙伴相处才能取得成功和初步的规则意识;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些小障碍,如两个人都想玩相同的玩具等,引导他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处理与同伴游戏时产生的矛盾的不同结果和不同心情,从而找到和伙伴交往的有效方法。

人际交往中有一些基本的知识是可以习得的,家长应当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注意抓住有益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家庭的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如和孩子玩“接电话”的游戏,接电话的礼貌用语及顺序过程便可在游戏中习得;家人身体不适时,指导孩子去问候照顾病人,就可以习得如何关心别人;教孩子在困境时如何求助别人,孩子就可学会正确的方法;还有教孩子做客及待客的基本规则、基本礼貌等。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俯首皆是,有心的家长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孩子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实际遇到了类似的生活场景,处理起来便游刃有余了。

常常听到有不少家长抱怨孩子烦人,工作一天回家筋疲力尽,还要做家务,对于孩子想和爸爸妈妈玩玩的要求父母往往是气不打一处来。殊不知在孩子受到训斥之后,他冷冷地坐在一边的现象背后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他无法理解父母的辛苦,所感受的可能只是“连父母这样亲密的人都拒绝我,我怎么向其他人提出要求呢?”这可能是我们做父母的始料不及的。

2.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其认知世界、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功,但遇到的更多的必然是错误和挫折,父母对此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成人玩伴与幼儿玩伴的根本不同在于成人的玩是有意识的,因此他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接受教训积累经验,让孩子永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幼稚做法动辄劈头盖脸的批评,或者冷眼相向,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使他畏惧。

当然欣赏的眼光应该是开放的、鼓励的、发展的,时常对孩子表现出关怀和鼓励,这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获得与发展,并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体贴,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应当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每一次犯错误都会离成功近了一步,对我们成人犯错误都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什么理由去苛求我们的孩子呢?欣赏的眼光正是可以将他一步步推向成功的动力,而这也正是孩子们所渴求的。

3.让孩子的伙伴到家里玩

请邻家的孩子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这是聪明的家长扩大家庭小社会的十分有效的做法。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交新的朋友会刺激他新的交往需求。家庭中走进了新的伙伴,家庭小社会一下子变大了,而且玩伴也有了变化,这无疑给孩子又带来了交往的新问题。孩子能不能当好文明礼貌的“小社交家”,能不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锻炼。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问好,设计和小朋友玩的内容,主动安排分配孩子们的角色,让孩子在活动中以主人的身份去照顾好玩伴们。这样孩子在新的体验中就获得了新的经验和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后,父母适时地和孩子一起做个“小结”,让他知道他今天活动的长处和不足,及时给予鼓励甚至小奖励。这样把每次活动都变成他进步的台阶,孩子就会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地提高起来。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4岁的强强已经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了, 妈妈经常发现他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里,不说话,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强强的妈妈很难过,知道是自己没有和孩子交好朋友,更重要的原因是夫妻经常吵架给儿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强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创设家庭小社会时,我们的着眼点不能只盯在教育孩子上,在创设物质环境的同时,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耳濡目染的健康的精神环境。言教固然不能少,但身教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好榜样更重要。因此父母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要善于处理与家人、朋友、邻居的关系,为孩子创设一种文明、和谐的家庭和邻里气氛,不要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结果和社会现象都在告诉我们:问题多的孩子,往往是来自问题多的家庭;而社会交往能力强的父母,其孩子的主动交往能力也强。可见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二、为幼儿创设生动活泼的幼儿园伙伴交往的学习环境

幼儿到了进幼儿园的年龄,其社会交往范围也需不断扩大。幼儿园是幼儿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又一个课堂。在这里,数量较多的相近年龄的幼儿们一下子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吃喝拉撒睡在一起,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社会,这种变化对走出家庭的幼儿来说,是他们面临的不小的问题。

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的重要机会。对此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认识高度,应该及时地为孩子创设好生动活泼的幼儿园伙伴交往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积极参与交往活动。

1.让幼儿去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老师,磊磊又抢玩具了,我们不和他玩了。”“老师,我没抢,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给我玩。”

这是幼儿游戏中最常见的现象,被称为“告状现象”。实际上,幼儿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行为,多数时候并不是孩子的行为习惯或品质问题,而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孩子还没有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时采取的自认为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果没有成人的帮助,也许他会一直沿用这种方式,即使这种方式有时是无效的。作为我们,应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交往技巧。

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情绪、情感相互关联的,对他人的理解、关爱是正面交往行为出现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把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换位思考作为他们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的基础。如我们可以通过看图讲故事、换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孩子去体验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通过挂脸谱识表情或画简笔画等引导幼儿注意他人情感的变化,培养幼儿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可以通过特殊事件激发幼儿关心和同情他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欢乐、分担痛苦的愿望;还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过失行为,引导幼儿想想自己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寻找弥补方法,去感受对方的感受。

幼儿交往中的纠纷和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实践证明,换位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是幼儿自主解决冲突过程的有效方法。应当注意的是,成人过度的直接干涉将剥夺幼儿的发展机会,所以教师要十分清楚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在旁边冷静地观察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方法,若冲突升级,再酌情引导处理。

2.通过正强化巩固孩子正面的交往行为

幼儿一旦出现比较成功的交往,如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了和同伴的冲突,我们应给予积极的、明确的支持和鼓励,及时强化这种正面行为。这样,就会逐渐形成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对孩子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激励的成长环境,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讽刺。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经常处于一种愉悦、自信的状态,和他人交往时就能以积极的情绪影响他人,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在幼儿园组织的“送妈妈生日礼物”活动中,4 岁的小刚为妈妈选择生日礼物时,理所当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洋娃娃,这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特点,我们不能苛求他去为妈妈换一个发卡或一瓶香水。那位收到玩具汽车生日礼物的妈妈十分惊喜地搂住孩子:“谢谢你,孩子,谢谢你能在妈妈生日时想到送礼物给妈妈。”老师也及时表扬了小刚。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妈妈很高兴老师也很高兴——我能想到别人会令别人高兴——我喜欢这种令自己和别人高兴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孩子关心别人的想法,取得很好的正面的教育效果。

3.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鹏鹏小朋友说话有些困难,有时候说一句话都急得出汗“老——师,我想——玩——那——个……”每次他一说话,小朋友都笑他。

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更愿意与人亲近,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如果是语言表达有障碍,像鹏鹏这样的幼儿,他一说话就可能被同伴笑话,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不愿说话,不愿与人交往,而不交往则意味着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语言能力可以说是交往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要十分注重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如让幼儿背一些唐诗、儿歌、讲故事、表演故事、做值日生等都是加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鹏鹏的故事提醒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不同,其人际关系能力水平不可能相同。幼儿说话有障碍,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与语言发展不同步,想到的事情,一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需要别人的理解。对这样的幼儿,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耐心地倾听,让孩子放慢说话速度,一点一点地把话说完,可以帮助幼儿减少压力,增进信心。定出短期目标,逐步提高对幼儿的要求,循序渐进。同时,要引导小朋友理解他,不去嘲笑他,主动和他交朋友,这样也有助于他克服自卑感。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4.多为幼儿创设交往机会和环境

随着幼儿慢慢长大,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做出不同的要求。如三四岁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而六七岁的孩子渐渐了解了许多社会角色,以及在不同的场合对这些社会角色的行为的不同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分享行为、助人行为、合作行为等。

这时候我们就要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交往需求,多为幼儿创设交往机会和环境,多带孩子参与社会生活,这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有帮助的。如对三四岁的孩子,就要组织他们多做一些简单的交朋友活动、集体活动多一些。但对六七岁的孩子,除了在幼儿园内活动外还可以带他们走出幼儿园,多接触社会,个别活动多一些,这样会使幼儿得到更多的社会体验。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要带你们去邮电局!”“不,我不要去,没有意思!”原本我以为幼儿一定百分之百的高兴的事,没想到在玲玲这儿遇了“冷”。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这是孩子们在告诉我们,要改进我们以前组织类似活动的不成功的做法了。所以我们组织这种活动,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切身感受,要让他们真正处在主人的位置,真正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些小任务,让幼儿变“小麻烦”为“小帮手”,让他们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真正把外出活动变成幼儿了解社会环境的“大课堂”。如果只是让孩子作为陪同,而不是一个参与者,对孩子来说,去了就只是等待,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以一颗爱护、宽容、发展的心去精心呵护、培养幼儿,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能收获良好人际关系丰硕的果实。

标签:;  ;  ;  ;  ;  ;  ;  ;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_社会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