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与发展_因陀罗论文

一个梵语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梵语论文,古汉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汉语大词典》(1986-1993)第3册(1989)收录了“帝青”一词,有两个义项:

其一,佛家所称的青色宝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23:“帝青,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①

其二,指青天,碧空。宋王安石《古意》诗:“帝青九万里,空洞无一物。”宋刘克庄《满江红》词:“九万里,纤云收尽,帝青空阔。”明唐寅《与朱彦明诸子同游保做寺》:“登高新酒倾酂白,吊古空山涌帝青。”(页709)。

这个词条的明显不足之处是,第一,没有说明“帝青”与“梵言因陀罗尼罗目多”的关系;第二,没有说明帝青的“青天”、“碧空”义与“佛家所称的青色宝珠”的关系。从此入手,我们有更多的发现。

二、“帝青”的来源

“帝青”不是汉语固有的词,也不是一般的意译外来词,而是因佛经翻译进入汉语的仿译(calque/loan translation)外来词。荻原云来(1979)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indranīla阳性名词。青玉,绿柱石。汉译:帝青,青宝,映青,鹘青,帝青宝,青宝珠,帝释青;音译:大青因陀罗宝(出自Gand-vy大方广佛华严经,Lank入楞伽经,Guhy-s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Manj-m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Mvyut翻译名义大集),因陀罗尼罗(出自Mvyut)。(页228a)

另据范慕尤(2008),宋施护翻译的《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2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想于自心出现,微妙帝青大光明。”(CBETA②,T18,no.887,p.518,c27)与其平行的梵文是:

其中与“帝青”对应的梵文是indranīla(

据Monier-Williams(1899),indranīla的意思是蓝宝石(sapphire)③。

indranīla(m)是一个复合词(名词,阳性),由两部分组成,indra是神祗的名字④,nīla是颜色名,具体指靛蓝⑤。indranīla字面意义是“帝释之靛蓝”。靛蓝,在古代通常称为“青”。由此可知,佛教文献里的“帝青”是梵语indranīla的仿译借词。

至于《一切经音义》所谓的“因陀罗尼目多”,与其平行的梵语应是indranīla-muktā()。这是由indranīla参与构成的另外一个复合词。其中的muktā是珍珠(pearl)的意思。在翻译佛经中,这个词的“标准”音译是“因陀罗尼罗目多”,意译则有多个译法,常见的如“帝青珠”、“帝青宝”,等等⑥。

三、indranīla进入汉语的第一步

梵语的indranīla一词由于佛经的翻译得以进入汉语。在翻译佛经里有多种译法:音译,意译,半音半意。

3.1 音译。音译有多种形式。早期多为四音节。有译作“伊陀尼罗”者,如:

(1)如来有大人龂腭相,伊陀尼罗、净瑠璃宝以为庄严。(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2,CBETA,T09,no.278,p.602,c13-14)⑦

有译作“因陀罗尼”者,如:

(2)其城奇特,高峻广大,十亿街巷;一一街巷,各有无量亿那由他阿僧祗人众。阿僧祗阎浮檀金楼阁,瑠璃宝网罗覆其上……阿僧祗因陀罗尼宝楼阁,妙宝光明网罗覆其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9,CBETA,T09,no.278,p.709,a22-b1)

有译作“因陀尼罗”者,如:

(3)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啰(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0,CBETA,T25,no.1509,p.134,a2-5)

稍晚有全译作“因陀罗尼罗”者,如:

(4)论曰:“佛世尊在周遍光明七宝庄严处。”释曰:一金、二银、三琉璃、四摩娑罗、五阿输摩竭婆、六因陀罗尼罗、七卢嬉胝柯目多。此一一宝光明皆周遍一切处。此处以七宝为庄严,佛住其中。(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15,CBETA,T31,no.1595,p.263,a17-21)

(5)如来左足趺有大人相,名现众色相云,以一切月焰藏毘卢遮那宝、因陀罗尼罗宝而为庄严。(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8,CBETA,T10,no.279,p.255,b17-19)⑧

3.2 意译。大部分为仿译,其中以“帝青”最多。如:

(6)四天王天忉利诸天……乃至阿迦腻咤天,乘琉璃、车璩、马瑙、大青宝、帝青宝、金刚、颇梨众宝宫殿。(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卷3,CBETA,T26,no.1521,p.33,c27-p.34,a1)

除了“帝青”,还仿译作“天青”。如:

(7)帝释天后舍脂,乘千辐轮七宝之殿,真金、毘琉璃、砗璩、马瑙、天青珠宝、大青珠宝以为庄严,驾百千鹅,阎浮檀金为身,珊瑚为足,赤宝为目,赤莲华宝以为其身,珊瑚为嘴,真珠为翅,以驾其殿。随帝释念而有所至。(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25,CBETA,T17,no.721,p.145,b14-19)

(8)虽怀其子,曾无痛恼,口无流涎,身不沉重。亦既生已,人相端严。其眼绀色,如天青宝,众所乐见。(《大宝积经》卷120唐菩提流支译《广博仙人会》,CBETA,T11,no.310,p.682,b11-13)

又有译作“帝释青”者。如:

(9)譬如有人到宝渚所,舍帝释青宝及大青宝,金银真珠皆悉舍离。(北凉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卷4,CBETA,T13,no.410,p.696,c19-21)

有译作“天帝青”者。如:

(10)菩萨曾于一时乘车出游,趣芳园内。其车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天帝青宝共为严饰。(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6,CBETA,T24,no.1450,p.181,b7-9)

荻原云来(1979)列举的汉译词中,还有“青宝”、“鹘青”和“映青”三个译词,应当都是普通的意译。但在CBETA中,我们仅检到“青宝”的用例。如:

(11)菩萨为得青光明故,恒以青华、青涂香末香、青氎、青宝,而以供养。(东晋失译《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1,CBETA,T14,no.579,p.954,b23-24)

(12)于大城中,王之正殿量七由旬,黄金青宝间错所成。(《大宝积经》卷24唐菩提流支译《被甲庄严会》,CBETA,T11,no.310,p.134,b11-12)

3.3 半音半意的翻译。这也是常见的翻译,如“因陀罗青”、“因陀罗青色”及“因陀青宝”:

(13)或见佛身宝瑠璃色,或见佛身因陀罗青摩尼宝珠色,或见佛身大青摩尼珠色。(三秦失译《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卷1,CBETA,T10,no.302,p.914,b10-12)

(14)应知功德林,即彼清净琉璃之体,无彼因陀罗青色、大因陀罗青色,无彼青宝、赤绿黄金等宝。(元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卷2,CBETA,T16,no.675,p.670,a18-20)

(15)天子生已,以善业故,一切天处杂宝光明自然而生。所谓无量金刚种种山峰种种光色,如毘琉璃、因陀青宝、大青宝王、车璩颇梨、赤莲花宝,及余种种。百千光明,周遍天处。(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63,CBETA,T17,no.721,p.377,b28-c3)

3.4 “帝青”和“天青”最早均见于西晋竺法护的译经。如:

(16)[菩萨]时见如来无极威变,即从座起,偏出右肩右膝着地叉手,于世尊上虚空之中化成如来庄严宝盖。佛所建立,琉璃为幢,上至炎天。瑰异琦珍、帝青琉璃宝藏殊妙而以严饰。(竺法护译《大哀经》卷2,CBETA,T13,no.398,p.415,b16-20)

(17)当尔之时,诸化菩萨所可劝发,无央数亿百千那术诸天子等,寻往诣佛,稽首足下,绕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天青莲红黄白华、诸天意华,散如来上。(竺法护译《如幻三昧经》卷1,CBETA,T12,no.342,p.138,a29-b4)⑨

在唐宋两代,“帝青”是indranīla比较固定的译名,其他译名较少用到⑩。如:

(18)其师子座及地方处,皆以金刚所成,坚固难坏,平坦如掌,洒扫清净,散众天花,甚可爱乐。于其地上出生无量百千叶金色莲花,琉璃为茎,帝青为台,香气芬馥,悦可众心。(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卷1,CBETA,T16,no.660,p.284,a22-26)

(19)后复于此大水之中出现俱胝那庾多百千广大莲花。其花高显,瑠璃为茎,帝青为枝,阎浮檀金而为其叶,吉祥藏宝以为其须,马瑙为台。(宋惟净译《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1,CBETA,T13,no.400,p.474,b7-10)

四、“帝青”和“天青”在翻译佛经里的意义和用法

一个外来的词语,当被翻译成目标语言时,其意义和用法会受到目标语言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来自翻译策略,也可能来自读者。受过干扰的意义和用法,成为这个词语最终进入目标语言的另一个出发点。

4.1 “帝青”。“帝青”在译经里有两种用法。一指蓝宝石,为宝石名;二为颜色名。

4.1.1 宝石名。指蓝宝石。除了前举数例外,再如:

(20)善知分别金银、帝青、大青、金刚、摩罗竭、车璩、马瑙、珊瑚、颇梨、摩尼、真珠、琉瑠等种种宝物,悉能善知出入多少,随宜能用,能满王愿,是名居士宝。(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卷17,CBETA,T26,no.1521,p.121,b14-20)

(21)如赡部洲有诸珍宝,谓吠瑠璃、螺贝、璧玉、珊瑚、石藏、末尼、真珠、帝青、大青、金、银等宝,多有盗贼违害留难,诸薄福人求不能得。(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04,CBETA,T06,no.220,p.551,c2-5)

4.1.2 颜色名。指蓝宝石的颜色,即帝青色。如:

(22)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恒,出现帝青宝光明,以极坚牢不可坏金刚庄严为际,依种种殊异华海住。(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8,CBETA,T10,no.279,p.43,a20-22)

(23)我昔归命人中尊……顶骨首发软复滑,同彼帝青妙色相;颈相犹如孔雀王,右旋宛转而柔软。(宋法护译《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1,CBETA,T11,no.316,p.781,c9-12)

4.2 “天青”。作为“帝青”的异译,“天青”也有宝石名和颜色名两种用法。

4.2.1 宝石名。指蓝宝石。再如:

(24)彼诸天子常怀欢喜,复往诣于本所住处。婆求水中宝树枝叶、如屋如殿,其地柔软,随足上下,如天青宝。(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24,CBETA,T17,no.721,p.139,a27-29)

4.2.2 颜色名。指蓝宝石的颜色。如:

(25)……万亿天宝衣,百万亿天青色衣,百万亿天黄色衣……悉善敷布,见者欢喜。(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2,CBETA,T10,no.279,p.116,a15-20)

4.3 “帝青”和“天青”的不少用例,是指宝石还是颜色,并不容易判断,可作两解。如:

(26)我闻世尊初生之时,诸天于上鼓天妓乐,天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天文陀罗花及细末栴檀香散世尊上。(东晋僧伽堤婆译《中阿含经》卷8,CBETA,T01,no.26,p.470,c10-16)

“天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是“天青莲华、天红莲华、天赤莲华、天白莲华”的省略说法。

“天青莲华”的平行说法是“帝青莲华”。如:

(27)于是菩萨并其眷属顶礼佛已住于上方,化现一切金刚帝宝心庄严藏大楼阁中金刚帝青莲华师子座上加趺而坐。(宋惟净译《大乘宝要义论》卷10,CBETA,T32,no.1635,p.73,b3-6)

(28)问:有谓下品下生,生铁莲华。其说然否?答:未见佛说。如上所明,色不止四。有七宝华,则知金莲华者,黄色所摄;玻璃砗磲及与银莲,白色所摄;赤珠玛瑙,红色所摄;乃至瑠璃,亦黄色摄。推而广之,帝青莲华,青色所摄;如真珠等,亦白色摄。以是参合,应无铁莲。铁于五金,金所贱故。铁于七宝,宝所无故。九品下生,犹胜天宫。天宫皆以宝成,不闻有铁。况在西方何得有此?(明祩宏述《阿弥陀经疏钞》卷2,CBETA,X22,no.424,p.642,a12-19//Z1:33,p.203,d3-10//R33,p.406,b3-10)

如果单看汉译,“天青莲华”(“帝青莲华”)可以有两解:一为由天青(帝青)制成的莲华,二为天青色(帝青色)的莲华。再如:

(29)佛所建立,琉璃为幢,上至炎天。瑰异琦珍、帝青琉璃宝藏殊妙而以严饰。(西晋竺法护译《大哀经》卷2,CBETA,T13,no.398,p.415,b19-20)

“帝青琉璃”也可有平行的“天青琉璃”,如:

(30)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琉璃而相间错。二分天银,清净无垢,无诸滓秽,其体皎洁,光甚明曜;余之一分,天青琉璃,亦甚清净,表里映彻,光明远照。(隋阇那崛多译《起世经》卷10,CBETA,T01,no.24,p,360,cl-4)

“帝青(天青)琉璃”是指帝青(天青)和琉璃两种宝物,还是指帝青色(天青色)的琉璃(11)?这种可能不会发生在源头语的歧义,却令“帝青”或“天青”做定语表颜色的用法更为普遍。

五、“帝青”和“天青”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

梵语词indranīla经过佛典汉译,取得了汉语的形式。大约到了宋代,仿译自梵语的“帝青”和“天青”开始在中土诗文中大量出现——正式从佛教汉语进入到普通汉语(12)。

5.1 “帝青”。“帝青”在近代汉语文献有多种用法,有的是从翻译佛经直接移植过来的,有的是间接移植过来的,有的则是在汉语中发展出来的。

5.1.1 蓝宝石。来自佛典。

(31)飞鹊台前晕翠蛾,千金新买帝青螺(13)。(宋黄庭坚《浣溪沙》)

(32)饭香盛贮帝青钵,身垢沐浴琉璃瓶。(元郑元佑《赠日本僧》)

(33)宝石当年琢帝青,浮波不异木杯轻。传灵已历乾陀国,乞食曾来舍卫城。(明高启《开元寺石钵》)

(34)寒禁荇藻凭鱼计,傲寄茱萸缓客愁。祖绿帝青添几色,新阴还得醉双眸。(清王夫之《广落花》)

5.1.2 比喻。即将其他物品比喻成蓝宝石。如:

(35)抱石寒泉涌帝青,净涵窟宅驻鲵鲸。谁知润物功无尽,只见岩腰鉴样平。(宋李弥逊《过铅山石井》)

(36)九溪十八磵,冷见帝青苔(14)。洗足僧书石,临泉客放杯。(宋周文璞《九溪十八磵》)

例(35)“帝青”喻深邃的泉水。例(36)“帝青苔”指颜色如帝青般的苔藓。类似的用法还有“帝青天”,如:

(37)帝青天映麹尘波,时有游鱼动绿荷。回首家山又千里,不堪醉里听吴歌。(宋陆游《采莲》)

5.1.3 宝石蓝色。来自佛典。如:

(38)纳纳乾坤一草亭,西山尽见若秋屏。霜余远水呈天碧,雨过遥空现帝青。(宋楼钥《题桃源王少卿占山亭》)

(39)洞然一室生虚白,包括须弥千万亿。卧游恍讶玻璃宫,幻出诸天帝青色。常作清静观,廓达含太空。(明释来复《虚白亭》)

“帝青”指颜色的时候,主要指天空之色。亦偶有其他用法,如下例中是指颜料:

(40)粤若太始,虚皇之廷。天真文人,象气录形。结画神丹,出图帝青。散芒垂角,振耀流霆。(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5《龙虎山道藏铭》)

5.1.4 天空。用例最多,与佛教有关,详后。如:

(41)帝青八万四千里,更著修眉一两尖。古往今来愁得尽,不教我辈送愁添。(宋朱继芳《野望》)

(42)高下溪声三百滩,好山高入帝青寒。(元郑元佑《送白治中之徽州》)

(43)百尺飞楼接帝青,非烟非雾入冥冥。云间鸡唱朝迎日,海底蛟眠夜见星。(明胡奎《游葆真观》)

(44)俄瞻佛蠃帝青现,苍茫翠霭侵衣裾。(清王呜盛《江郎山》)

5.1.5 上苍。汉语新义。如:

(45)体天生物以为心,喜读箕畴好雨星。我已不疑丰见斗,君今何虑井羸瓶。只缘报国推心赤,自是忧民感帝青。若旱作霖人望久,雄风那数快哉亭。(宋王柏《和喜雨韵》)

(46)琱光发炯成禹璧,海王川后输玄液。帝青呵雾坤倪湿,匣月不开太阴泣。破天残缺无人补,一穴丝丝漏春雨。(元宋无《古砚歌》)

(47)长相思,在玄冥。寒门六月天雨冰,天关冻折天柱倾。女娲炼石补未成,石鳞迸落如流星。龟蛇上诉愁帝青,嗟我欲往劳心形。(明刘基《长相思》)

5.1.6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代大学者宋濂的诗文中,时而使用“帝青”一词。宋濂,号玄真子,信仰道教。他把来自佛教的“帝青”与道教的内容融在一起,天衣无缝。如:

(48)帝青皇神真气宫,九明八冥蕴冲瀜,启涣无极畅道宗。(《宋濂集补遗》卷6《补服御五牙无精经(有序)》)

从以上可见,“帝青”一词从宋以降,已经成为近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成员(15)。

5.2 “天青”

《汉语大词典》有“天青”词条,释义为“深黑而微红的颜色”,但没有例句。其实“天青”在近代汉语文献有很多用例,主要指天空和颜色。

5.2.1 天空。与“帝青”一样,“天青”也可以指天空(16)。如:

(49)却讶泥蟠,免翻身于尾赤;旋惊意逸,摩正色于天青。然后知游濠浮沉,在藻出入。(唐苗秀《鱼登龙门赋》)

(50)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宸闺埀玉帘,云榻拥天青。(宋了广编《净慈慧晖禅师语录》卷1,CBETA,X72,no.1428,p.131,c8-9//Z 2:29,p.460,b5-6//R124,p.919,b5-6)

(51)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宋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52)野堂花老,槛外幽香度。绿影沉沉映窗户。任从他、日转西郊,且闲看、云生南浦。见隐隐遥岭接天青,又石齿分泉,迸珠飞雨。(元长筌子《洞玄歌》)

(53)心尘雾起,妄罪云兴,清风吹荡见天青。何处有烦蒸。空本原晴,慧日朗虗明。(明三峰法藏《弘戒法仪》卷2,CBETA,X60,no.1126,p.603,c2-3//Z 2:11,p.511,d14-15//R106,p.1022,b14-15)

(54)春朝绿云参天青,秋夕碧月流阴皑。(《日下旧闻考》卷25载清乾隆《承光殿古栝行》)

5.2.2 颜色。用例极多,以纺织物的颜色为主。如:

(55)卖缎子的大哥,你那天青胸背、柳青膝栏、鸭绿界地云、鹦哥绿宝相花……茶褐暗花,这们的纻丝和纱罗都有么?(元本《老乞大》)

(56)三十五年,官民人等马颔下缨并秋辔俱用黑色,不许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朱红装饰。(《明史·舆服志一》)

(57)下人服色不准用天青,即商贾亦然。后来呢羽中有所谓藏青者,介二者之间,仆隶皆僭用之。近则无不天青,了无等威之辨,人无有訾之者矣。(清欧阳兆熊等《水窗春呓》卷下)

5.2.3 “天青”还有其他的用法。如可指道教的头巾,得名之由显然是颜色。

(58)昔徐季道学仙于鹄鸣山中,亦时时出市道间,忽见一人着皮裤褶,柱桃杖。季道乃拜之,因语季道曰:“欲学道者,当巾天青,咏大历,踏双白,回二赤。”此五神之事,其语隐也,大历三皇文也。(《太平御览》卷668“道部”10录《真诰》)

也指某种矿物质,可作绘画颜料,也可入药。如例(59);亦可指天青色石料。如(60):

(59)苏恭言即绿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而回青尤贵。(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0“石部·扁青”条)

(60)于是大着胆子,先走入正殿内一看,见四面悬着八粒明珠……晶莹闪烁,可与日月同明。正面摆着水波纹大天青石几案一张,上面悬着一轴麻姑画。(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5回)

“帝青”与“天青”的比较。“帝青”、“天青”虽然来源相同,但由于用“字”不同,在近代汉语中的用法有了明显差异。

六、“帝青”、“天青”的“天空”义与佛教之关系

如前所述,“帝青”和“天青”在近代汉语文献里主要有颜色和天空两个意义。这些意义如何产生?若依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读者多半会以为这些意义都是汉语的使用者从帝青的蓝宝石意义引申出来的。上举汉译佛经的用例,可证实际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颜色义的用法直接来自佛经而非引申。那么“天空”义是不是引申的结果呢?恐怕也不是(17)。

作为一种在当时高度发展的哲学体系,印度佛教要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天空的颜色就是其中之一。《起世经》是有“佛教创世纪”之称的著名经典,谈到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该经有“阎浮洲品”,向比丘众僧宣讲我等众生所居地“阎浮洲”的情形:

(61)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有洲,名欝单越。其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东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纵广九千由旬,圆如满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纵广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天金所成,照欝单越洲;东面,天银所成,照弗婆提洲;西面,天颇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18)。(隋阇那崛多译《起世经》卷1,CBETA,T01,no.24,p.311,b7-19)

印度佛教世界观的说法是,宇宙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世界组成。我等众生所在的这个“小”世界,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极高,其统治者天帝因陀罗(Indra)居于须弥之顶,其下统领三十二个天(神)(19)。须弥山四周有四大部洲,其中的阎浮提洲就是我们所居之大陆。第一段佛陀告诉众弟子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文地理状况;第二段佛陀告诉弟子须弥山四边分别由天帝之金、银、颇梨和天青、琉璃组成,这些宝物以其光芒分别照耀四大洲,而阎浮提洲头顶的,就是天青和琉璃。这就是佛教或者古代印度人对天空为何是靛蓝色和半透明的一种解释。

在被视为佛教最完整的世界观介绍的著名大乘经典《华严经》中,我们读到以下的说法:

(62)……大海龙王游戏时,普于诸处得自在,兴云充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第六他化自在天,于彼云色如真金,化乐天上赤珠色,兜率陀天霜雪色,夜摩天上瑠璃色,三十三天码碯色,四王天上玻瓈色;大海水上金刚色;紧那罗中妙香色,诸龙住处莲华色,夜叉住处白鹅色,阿修罗中山石色;欝单越处金焰色,阎浮提中青宝色,余二天下杂庄严,随众所乐而应之。(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5,CBETA,T10,no.279,p.79,c15-p.80,a3)(20)

这是阎浮提的天为什么是靛蓝色的另一种解释。无论如何,都与天帝因陀罗的蓝宝石有关。

印度人给蓝宝石以特别的“荣誉”,不但可以从其“天帝之蓝”的名称看出,也可以从下面的描写中看出:

(63)释提桓因大庄严殿,雕文刻镂,微妙奇特。有八万四千宝柱,以天青琉璃间厕黄金以为罗网,弥覆其上。金沙布地,奇妙栴檀以为栏楯。复次阿难:是天帝释大庄严殿复有八万四千宝窗,亦以天青琉璃间厕黄金以为罗网,弥覆其上。布以金沙,栴檀栏楯。(失译《未曾有经》卷1,CBETA,T16,no.688,p.781,b23-c2)

天帝的宫殿(其实就是三十三天,纵广无数由旬),都是由用金丝线连缀蓝宝石和琉璃织成的罗网覆盖的(21)。

同时,蓝宝石也是所谓佛土的主要装饰物。请看《华严经》里的一段描写:

(64)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威德慧无尽光,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一一佛刹中,处处坐道场,众会共围绕,魔军悉摧伏。佛身放光明,遍满于十方,随应而示现,色相非一种。一一微尘内,光明悉充满,普见十方土,种种各差别。十方诸刹海,种种无量刹,悉平坦清净,帝青宝所成。(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CBETA,T10,no.279,p.32,a7-16)

不惟如此,印度人给蓝宝石以特别的功能,它发出的光可以统摄其他一切色彩。例如:

(65)譬如青宝珠,能青一切色。若有见佛者,皆悉同菩提。(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4,CBETA,T09,no.278,p.681,c14-15)

(66)文殊师利!譬如大青摩尼宝光,触者皆作大青宝色,而宝终无异念分别;如来亦尔。触佛作意所缘光者,靡不皆成一切智色,然佛亦无异念分别,自然而有如是事起。(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卷1,CBETA,T10,no.304,p.926,c8-11)

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遥远的太空是帝青之色——那是帝释天或佛刹之帝青宝石照耀的结果。可见,将帝青(天青)与天空联系在一起,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佛经中的本有之义。

七、“官绿”及与“帝青”之关系

在近代汉语里,有一个颜色词“官绿”,不知何故《汉语大词典》未加收录。实际上,这个词用例也不少。例如:

(67)菉豆,圆小绿者佳。官绿,油,治疗则一。味甘性寒无毒。(元胡谷愚《树艺篇》卷6引《日用本草》)

(68)行半日,可过长滩,是白水洋。东北行,见官绿水。一日见黑绿水。循黑绿水正北行,好风两日一夜到黑水洋。又两日夜,见北洋绿水。(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29)

(69)杨柳渐逢官绿暗,杏花何处野红新。(清陈亭敬《蚤行》诗)

(70)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鬏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盏杯箸。(《儒林外史》第3回)

“官绿”在形式上与“帝青”相似:“官”对“帝”,“绿”对“青”,相当工整。清梁章钜著《巧对录》,收录历代诗文中的“巧对”。其卷1有云:“有彩色一门,如大赤、纯黄;官绿、帝青(陆游诗);素白、朱丹(上《淮南子》,下扬雄语)……”作者认为“帝青”与“官绿”是一“巧对”。

梁氏提到的陆游诗是《遣兴》,全诗为:

(71)莫羡朝回带万钉,吾曹要可草堂灵。风来弱柳摇官绿,云破奇峰涌帝青。听尽啼莺春欲去,惊回梦蝶醉初醒。从教俗眼憎疏放,行矣桐江酹客星。

“官绿”与“帝青”相对,的确很有修辞的意趣。

根据用例调查,“官绿”一词的大量出现是明代的事,宋代罕见。陆游《遣兴》诗是其首见和唯一的用例,元代文献流传至今不可不谓多,但“官绿”用例同样很少。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收录了这个词:

(72)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绯红、用银朱紫花合。○桃红,即银朱胭脂合。○肉红,用粉为主,入胭脂合。○柏枝绿,用枝条绿入漆绿合。○黑绿,用漆绿入螺青合。○柳绿,用枝条绿入槐花合。○官绿,即枝条绿是。○鸭头绿,用枝条绿入高漆绿合。○月下白,用粉入京墨合。○柳黄,用粉入三绿标并少藤黄合。……

值得注意的是,《辍耕录》“官绿,即枝条绿是”透露出的,一是官绿有另一个名称枝条绿,而且后者可能是通名,前者在当时可能还不流行;二是它似乎与陆游“弱柳”云云有关。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个词可能是陆游在创作《遣兴》诗时,仿照“帝青”的内部形式创造出来的。若不误,则梵语的indranīla通过汉译“帝青”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又深入了一步。

八、结语

再回到《汉语大词典》“帝青”条。从以上分析,“帝青”至少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1)天帝之青色,原指蓝宝石。源于梵语indranīla,仿译。

2)西晋时因佛经翻译进入佛教汉语(翻译佛经语言),有蓝宝石和蓝宝石一样的颜色两种不同的用法。

3)宋代以来在本土文献中大量使用,成为近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词语。有蓝宝石、宝石蓝、天空、上苍等等意义。

此外,《汉语大词典》将明唐寅诗“登高新酒倾酂白,吊古空山涌帝青”中的“帝青”释为“天空”,似乎将“涌帝青”理解为涌向帝青(天空),恐未确。

“涌帝青”的说法在古代诗文中找到4例,分别是宋代陆游的《遣兴》和李弥逊《过铅山石井》,明代唐寅的《与朱彦明诸子同游保椒寺》和清代王昶《春融堂集》卷9所载《观觉生寺大钟联句一百八韵》:“烟煴涌帝青,缭绕晕官绿。”按照古人诗文用辞的特点,可以相信唐寅和清人联句中的“涌帝青”都不是自己的创造,而是用了前人的成说。

陆游诗“风来弱柳摇官绿,云破奇峰涌帝青”中,“官绿”指弱柳之色,“帝青”当指奇峰之色。李弥逊诗“抱石寒泉涌帝青,净涵窟宅驻鲵鲸”中,“帝青”是寒泉涌出之物。这样,唐寅诗“登高新酒倾酂白,吊古空山涌帝青”中“酂白”与“新酒”相配,“帝青”与“空山”相配。“空山涌帝青”的字面意思是说空山之中有帝青向上涌出,实际的意思是数不尽的帝青色的山峰“涌”向云霄。“泉涌帝青”、“山涌帝青”和“柳摇官绿”等,结构相似,都是主谓宾关系。

本文初稿《近代汉语中一个来自梵语的仿译词》在“汉译佛典语法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2日-4日,北京/宁波)上宣读。

注释:

①这个例句抄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按,《一切经音义》卷50《摄大乘论》卷10“帝释青”条:“帝释青:梵言因陀罗尼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或解言帝释所居处,波利质多罗树下地是此宝,故名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CBETA,T54,no.2128,p.641,c10-11)《一切经音义》的词目是“帝释青”,而非“帝青”。

②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英文名称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简称CBETA),此处指该协会开发的《电子佛典集成》。本文引用佛典全部据此检索,特此鸣谢。

③荻原云来(1978)的解释是“青玉,绿松石”;Soothill-Hodous(1937)的释义是“因陀罗的蓝色(或绿色)石头,指祖母绿”(Indra's blue(or green)stone,which suggests an emerald)。但Monier-Williams(1899)的解释更准确。

④印度佛教世界观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由无数世界组成,我等众生所在的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须弥山极高,三十三诸天(神)居于其上,最高叫忉利天,统领其下三十二天。其主就是indra。在汉译佛经里,indra在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笔下有许多不同的译法,分音译和意译。常见的音译有“因陀罗”、“因提”等,意译有“帝”、“天”、“帝释”、“天帝”等。

⑤根据荻原云来(1978),梵文nīla的阴性形式nīlī(),汉译或作“靛”(出《翻译名义大集》)。

⑥在佛经里,“宝”可能是两个梵文词的意译,一是ratna(),珍贵的,或指珠宝,宝石,珍珠,以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precious,a treasure,gem,pearl,anything valuable),如七宝saptararna();二是mai(),珍珠,宝石(a pearl,gem)。不过,有时它可能是译者加上去的“说明”成分。如“帝青宝”,它可能是indranīla-muktā的完整意译;根据荻原云来(1978)给出的资料,它也可能只是indranīla的意译,其中的“宝”是说明成分。又,《一切经音义》将《摄大乘论》“帝释青”的梵文平行词写作indranīla-muktā而非indranīla的音译形式,不知何据。

⑦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5:“伊陀尼罗,此云帝青宝也。”(CBETA,T35,no.1733,p.399,a9-10)

⑧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2载慧苑《新译大方广花严经音义》卷中“因陀罗尼罗”条:“因陀罗,此云帝也;尼罗,此云青也。”(CBETA,T54,no.2128,p.448,b3)

⑨“天青莲红黄白华”是“天青莲华、天红莲华、天黄莲华、天白莲华”的省略说法。

⑩在CBETA的《大正藏》部分,“帝青”出现157次,“天青”出现47次,“帝释青”9次,“天帝青”5次;“因陀罗尼罗”10次,“因陀罗尼”19次,“因陀尼罗”10次。

(11)单凭汉译,几乎无法判断究竟哪一种理解符合原文。

(12)唐皮日休《开元寺佛钵诗》:“帝青石作绿冰姿(佛律云:此钵帝青玉石也,四天王所献也),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乳糜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从此共君亲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这是宋代以前唯一一个可靠的用例。

(13)本文使用尹小林(2007)和刘俊文(2009)检索非佛教文献的相关用例,在此表示感谢。

(14)帝青苔,《两宋名贤小集》卷264《方泉诗集》录作“帝青台”。按,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卷1:“于其地上出生无量百千叶金色莲花,琉璃为茎,帝青为台,香气芬馥,悦可众心。”(CBETA,T16,no.660,p.284,a24-26)若作“帝青台”,则“帝青”为实指;若作“帝青苔”,则“帝青”为比喻。

(15)陶弘景《南村辍耕录》卷16“药谱”条,录自宋陶谷的《清异录》,其中有“小帝青”之名,指“青盐”。

(16)《史记·大宛列传》“身毒国”唐张守节《正义》:“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见佛,即刻牛头旃檀象,置精舍内佛坐。此像是众像之始,后入所法也。佛上天青梯,今变为石,没入地,唯余十二蹬,蹬间二尺余。”“佛上天青梯”如果没有文字的讹误,应读作“佛上天青之梯”,“天青”指忉利天。存疑。

(17)本节的讨论,受到苏州宗舜法师的启发,在此致谢。

(18)隋达磨笈多的《起世因本经》是同时异译本,平行部分是:“须弥山王北面以天金所成,照彼欝多啰究留洲;东面以天银所成,照彼弗婆毘提诃洲;西面以天颇梨所成,照彼瞿陀尼洲;南面以天青琉璃所成,照此阎浮提洲。”(CBETA,T01,no.25,p.366,b26-c1)又在西晋法炬法立译的《大楼炭经》卷5也有相似的内容:“乱风持以于世间天中央造作须弥山王,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广纵亦三百三十六万里。其东胁天白银,南胁天青琉璃,西胁天水精,北胁天黄金。”(CBETA,T01,no.23,p.304,a11-14)

(19)在印度的哲学中,所有的Being(众生)都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生物状的,一是非生物状的。如“天”(deva),生物状的就是“神”,非生物状的就是其居所或统领之域。又如“六道”,天、非天或非人、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亦同。

(20)“阎浮提中青宝色”在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最早的全译本)卷7作“阎浮提境云青色”(CBETA,T09,no.278,p.440,b16-c4),“云”可能是“帝”的讹误。

(21)《一切经音义》卷50:“帝释青:梵言‘因陀罗尼目多’,是帝释宝。亦作青色,以其最胜故称‘帝释青’。或解言帝释所居处波利质多罗树下地是此宝,故名‘帝释青’。‘目多’,此云珠。以此宝为珠也。”(CBETA,T54,no 2128,p.641,c11)

标签:;  ;  ;  ;  ;  

梵文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与发展_因陀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