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自我意识及其实践意义

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自我意识及其实践意义

摘 要:“现实的人”与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如今中国共产党最关注的也是人的问题,实现的也是人的发展,正因如此,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人的自我意识及现实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结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经典论述,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分析自我意识的超越性与被规定性,提出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人;自我意识;超越性;物质生产活动

在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部著作时,我就在思考,人的意识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不掺杂社会历史性的意识或是思想,说到这里,一定有人感觉我是荒诞又可笑的。但是我想说,问题的结论并不是我所真正关心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思考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过程。”因此人的自我意识就是指处在一切社会关系下的个人对主体的认识,对意识到了的关系的把握。显而易见的,我承认自我意识是植根于现实生活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自我意识也一定是对社会规范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把握。可从另一方面说,有时我们确实很难用这种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做一些违反自我意识的社会性的行为。例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也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从事实践活动总结把握出的人的规律。但是在历史上为什么不断出现为了他人甘愿放弃个人生命的事情发生呢?为了更清晰的认识人的自我意识,我们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认识自我意识的两种性质并以此对实践作出指导。

很快,剧场里响起一阵哭天喊地的声音,人们发现出口被堵死了,手机也完全没有信号,很明显这个剧场里装有屏蔽设施,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一、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

自我意识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困扰了诸多哲学家的历史难题。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这种生命体与动物不同,动物不会跟别的东西产生关系,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自然也就无法同其他东西产生关联。而人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产生的产物,这种交往活动是统一在社会历史进程下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应该借鉴马克思在《形态》中关于历史发挥发展过程的三种关系的观点来阐明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

A collection I also admire ar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very Chinese items as Penjing landscapes. Zhu Bing Ren makes amazing poetic arte facts starting from these so typical Chinese icons. They are in different sizes and none is a lookalike of the other.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是介于施工单位和户主之外的另一方,开展危机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危机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关系到施工单位以及户主双方的利益,加强对危机工作的管理,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单位和户主的经济利益。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危机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专业技能不足,导致很多的危机风险都无法提前避免,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危机意识缺乏的情况。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说,人的自我意识是被人的认识客体所规定并制约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产物,人作为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并不是用一无所知的头脑去认知身边的事物。相反,当人想到某一问题时他本身就已经是带着相关基础的认知去思考这一问题,例如,当我思考人有无“纯粹”的自我意识的这个问题时,我本身就已经带着我本身所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内容去思考这个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3]人的认知活动不过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自我意识从来都是被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所规定的,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人类意识。

因为我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从事现实生产活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没有纯粹的脱离社会历史进程的自我意识,我们的意识也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正如“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意识从一开始就被自然条件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制约。但是我们也应了解人的自我意识并不完全被社会历史条件及周围环境所控制,人在危急时刻能迸发出超越寻常的力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作出非常不符合常规的决定和行为都恰如其分的说明了这点。因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两重性质,即被规定性和超越性。

自我意识的超越性不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它们之间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自我在进行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中有意识的去用社会规范来评价或者是修正自我的行为,而这里谈到的自我意识的超越性相对于能动性则程度更深,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反思,我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一书中指出:“人是现实的存在,但是人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总是渴望把现实变为人的理想的现实。”[4]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过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的产生就是由于人类在满足基本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之后而引起的“新的需要”带来的,这种新的需要是人们自我意识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观察与思考而产生的,正是由于在这种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才让主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超越,从而产生出把现实变为人的理想的现实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作为“现实的人”中的个体在从事实践活动中不仅仅会按照社会规范和评价制度来规范或调解主体的行为,而且还会依照个人的理想性维度去改造实践生活和个人的主观思想,从而实现对自我意识的超越。

二、自我意识的两重性质及其内在联系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二,第三种关系分别是在基本物质生产资料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新的需要以及人类关于自身的生产,即繁殖。这两种关系的实现与产生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建立的,而想要确立这种交往关系必须要求人产生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以及对其他人和关系的意识。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指出:“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是把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意识作为意识的对象,寻求和反思这些对象意识及其所意识到的对象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2]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与历史发展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于产生这种新的需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人们才能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自我意识的领域以及对生活的有效反思。

(一)自我意识的被规定性

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到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这样说到:“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此种观点说明了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和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因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本身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同样也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前提。

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编制国家健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做好健康旅游与相关规划的合理衔接;出台促进健康旅游全面发展的宏观政策,提出2030年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鼓励和引导各地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完善举措,统筹健康旅游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编列专门预算,实施财政、土地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推广安徽省成立健康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的做法,在地方层面形成相应的部门综合推进机制。

(二)自我意识的超越性

我们还应注意到,从“现实的人”角度出发去看人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过程不是由先到后的,如果谁非要说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与形成存在时间先在性的问题,那就像问历史学家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在什么时候诞生一样愚蠢。人的发展不应是断裂性的进程,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把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同新的需要的产生割裂开来,应当看到这种前提与形成是在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

(三)自我意识的被规定性及超越性的内在联系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我意识的被规定性和超越性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脱离于被规定的超越性,同时也没有脱离于超越性之外的单纯的被规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是哪个,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因此,我们在谈到个人的自我意识超越性上时,就不能是“纯粹的”对自身的超越,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等一切关系的判断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越。同样的,自我意识在被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规定的同时,也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超越,如果离开了个体对自我意识的超越与反思,那么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到自我意识的被规定性和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看到两者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互为表里的内在联系,才能形成对自我意识较为科学系统的认识。

三、自我意识的实践意义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人本身,都是由实践产生并由此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谈到任何一种理论或是方法时都不能脱离实践,必须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社会,认识人本身。

人本身是由实践产生并由此发展的,因此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如此,实践不仅能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与超越,受实践影响下的人的自我意识同样也能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人类的自我意识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的,但同样的,也只有在人类自我意识形成发展之后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如果说没有“新的需要”刺激下的人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超越,那么也就更谈不到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作用了。正因如此,自我意识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习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发展,而人本身的发展就离不开对自我意识的科学全面的把握,离不开人类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超越。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去分析谈自我意识是所有共产党人长久不衰的话题。

[ 参 考 文 献 ]

[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18.16.

[2]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7:12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9.

[4]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7:128.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8.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17-0070-02

标签:;  ;  ;  ;  

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自我意识及其实践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