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与发展趋势_政治论文

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与发展趋势_政治论文

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障碍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现阶段论文,公民论文,障碍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在剖析阻碍我国政治参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同时,在理论上肯定了政治参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其后初步探讨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新动向。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一种自主的政治行为,是“平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1〕它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

政治参与在我国还很落后,这是由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造成的。

(一)我国缺乏民主政治的传统。

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历代封建统治者虔诚地信奉“唯我独尊”的大一统思想,实行了文化专制,禁止一切“异端邪说”。结果,大多数人养成了“崇尚权威、畏惧君子”的秉性,这一性格上的缺点到今天仍在影响着人们。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缺少参政愿望,常常希望出现“包青天”般的官吏,在现成的政策下安居乐业,而那些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去影响政府决策的事例还很少见。

(二)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制约。

政治参与和其社会文化教育程度有着必然联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理性思维,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素质还很低。据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20〔1〕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23.5%。从教育水平上看, 我国比韩国落后26年,在基础教育方面比日本至少落后82年。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2.4,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4.4),低于埃及(4.9)、期里兰卡(2.8)〔2〕。这种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状况,阻碍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参政能力的提高。

(三)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所致。

商品经济能够引发并增强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观念和竞争、参与意识,这也就会成为发展民主的思想基础。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模式,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时代。因此,民主政治基础还很薄弱。当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逐步引进了适合于国情的市场经济机制,使经济实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尽管这样,因经济底子薄,人们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信息的传递和物质、人员的流通不够畅通。欠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可避免地对政治发展尤其是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产生某种消极影响,甚至会使一些人变得自私、保守,将自己游离于社会整体利益之外。这在客观上阻碍着政治参与的广泛、深入地发展。

(四)“文革”造成的政治误区残余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说明人有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的政治天性,但这一天性总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们纷纷参加了各种政治组织,争述了自己的政见。但是由于思想路线的错误,加之当时人们参与政治本身趋于盲目,因而导致了无理性、无节制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政治斗争。从此人们变得厌恶甚至竭力躲避政治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它给人们观念意识上造成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抑制着人们以健康的心态参政、议政。

(五)参政机制不够健全。

政治参与主体是普通公民,而其行为又具有间断性、非职业性。因此,在社会多数人的生活中,政治和政府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生活的边缘。要想激发公众的参政热情,发展民主政治,就应创造公众能够有效地影响政治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条件和氛围。可是在我国,首先,政治透明度不够,在政治运作方面公众似乎处于未知状态;其次,公民投票选举这一主要参政渠道,也多是间接的或是在内定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面尚未彻底解决,加上残存的封建等级观念及特权思想的影响,使有些领导忘却其“公仆”身份,不愿意或不主动地与群众接触,甚至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远离群众;还有,公民个体参政行为时常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在社会上难以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这诸多因素造成了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冷漠心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必将要求与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主政治。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政治参与发展的新动向。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增强公众的自由平等观、独立意志、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更好地诱发人们的内在利益动因,这会促使人们由被动参政转化为主动参政。

(二)在党政领导干部中,高层次领导者开始注重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他们从封闭的官僚圈子里跳出来,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和农村去,切实把握和了解民心所向,为民众创造宽松的参政环境。

(三)传媒视角开始向广泛的社会基层倾斜,百姓生活已经成为焦点话题。

(四)公众参与趋于多元化。过去人们参与政治只限于加入党组织,可现在的人们已经开始自由选择各种社会组织,参与自己所关心的政治活动,参与自己有兴趣的社会活动,参与自己热心的公益活动。

(五)公民的信访、申诉、举报等参政活动,愈来愈引起官方的重视,这又强化了公众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渠道。

(六)人们将热衷于“个别接触”的参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直接同有关政府官员接触,反映实际情况,畅谈个人的观点,从而谋求个人或很少一部分人的利益。

(七)随着人们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必将从不过问政治到参与政治,甚至要求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现在有不少高层消费阶层人士,已开始通过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各种活动等途径,努力提高自己或集团的形象,追求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八)公民法律意识有了新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注释:

〔1〕[美国]S·亨廷顿·J·纳尔逊:《难以抉择》, 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2〕引用:《读者》刊物,1995年3期,第12页,“中国教育备忘录”(摘自《北京青年》1994年第11期)。

标签:;  ;  ;  ;  

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的障碍与发展趋势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