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光的直线传播”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直线论文,智慧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两位教师同上了“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教学,但两位教师对教材“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却区别很大。
[课堂内容再现]
第一位教师在提出光是怎样传播的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了猜想,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其中器材有激光小电筒、蚊香、水、白色透明雪碧瓶、玻璃块,粉笔灰少许等),由学生分组进行时间较长的自主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
第二位教师由学生例举生活中看到的光传播的情况,并结合形象的板画,让学生说出太阳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到教室中的?从而得出光可以在真空、气体、透明的固体中可以传播,再由学生举出了深海中的鱼能看到食物,说明光在液体中能够传播。此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了猜想。而后用手电筒照同学,观察墙上的影子,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并与当水流过人后,后面为什么却都湿了,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再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指导实验中如何在空气和水中看到光路的方法)。
[教学评价]
两节课听下来,在大家看来,第一节课教学中由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目前象这样的课比较多。第二节课,更多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分析、推导,而且将实验改成了验证性的实验,好象更多的是些传统的方法。
但静下心来,再分析这两节课,笔者却认为:第一节课,由于初二学生刚学物理,实验探究的水平是很低的,仅仅从教师提供的器材直接独立的探究,难度太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只是有少数学生知道了用蚊香取烟来看清楚光路,很多学生也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对所提供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而在看到少数学生的实验后再进行模仿实验。而用蚊香的烟来显示光路在此实验中是难点但并非重点,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将被这一难点卡住而耗费大量的时间。从课堂的场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都动起来进行了实验,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思路是混乱的,效果并不好。第二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整个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论探究,降低了探究的难度,在整个理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实验的处理中,也是由教师突破难点,能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而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先前的探究结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很好的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整节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更动脑,收获多,效果好。
[反思]
一、对科学探究教学的再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探究被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把科学探究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积极关注科学探究,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误区。
1.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
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无视学生已有知识,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探究,这样就导致有的探究课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另一种是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上述的第一节课。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是低层次的,探究能力低,对于探究难度较大的课题,教师要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铺设阶梯,降低探究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否则,则会出现学生探究时,不知所措,思路混乱,效果低下。
2.对科学探究的模式在教学操作中过于机械
完整的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要是探究就机械的从七个环节开展,做到面面惧到,这样必然会淡化了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其实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可以灵活将其中的几个环节结合,针对不同的探究课题,可侧重于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得到某个相应探究能力的提高。如:“欧姆定律”的研究可侧重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可侧重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等。在一学期中可有选择的计划好两、三个完整的探究,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直至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等等。
3.过于强调探究的结果,而相对忽略探究过程和方法
《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落到了探究的结果上,只要探究,就必须要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往往总是把学生往教师预设好的一条路上引,在学生出现不同的结论时也不去深究,很牵强的得出我们所想要的结论,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对得出的结论不信服,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也是不利的。不仅如此,一旦教师将关注点落在探究的结果上,必然会忽略探究过程和方法,导致概念和技能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正确理解实验的功能
在物理教学中,要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有感性认识。这种感性材料通常十分复杂,本质与非本质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学生想从这个途径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认识规律是比较困难的。而物理实验可以提供简化的、纯化的、经过精心筛选的素材,便于学生对物理事实产生准确的、简明的认识,所以物理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知规律的良好环境。
实验是一种有目的的操作行为,不仅仅是科学探究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能引发新思维,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我们有部分教师总认为,学生实验就必须要进行探究,验证性的实验也不顾学生实际,牵强的改成探究性实验,这样的认识是偏颇的,有时会使情境混乱导致知识更加难懂,进而课堂上实验热闹,而效果相对较差。其实在物理教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小实验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实验的设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实验进行恰当教学加工,才能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
三、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体验才会深,收益就大。目前大力提倡“做中学”,因此课堂活了,活动多了,但在片面追求课堂的多活动,追求学生肢体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否活动却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化,缺乏深刻性,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其实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实验探究是其中一种,理论探究也是重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理论探究,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课堂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新课改实施三年来,我们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时,出现了偏颇,甚至于走向了极端,这就要求教师能做到平衡兼顾。教改实践需要教师具有平衡兼顾的智慧,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大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