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学教学中体现合理用药思想论文_阿孜古丽·依明

在中药学教学中体现合理用药思想论文_阿孜古丽·依明

阿孜古丽·依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库车县中医院;新疆842000)

摘要:本文探讨中药学蕴含的合理用药思想,展现中药合理应用的系统思维,培养学生使用中药的科学方法。中药合理用药有独特的系统思维和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在中药学教学中,发掘其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的价值,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中药合理应用思维。

关键词:中药;教学;合理用药思想

1产地、采集、炮制为基础的中药品质意识

1.1产地质量观

来自自然界的中药,有其适宜的生长区域、最佳的生长区域。如陈嘉谟所云:“凡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他如齐州半夏,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苍术,怀庆干山药、地黄,歙白术,绵黄芪、上党参,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药灵,视斯益倍”。可见,地域决定了同一种中药资源,有的不能作为中药、有的可作为普通中药,有的则可成为优质中药。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橘变成枳,就不能作为陈皮的药源;我国南方广大区域生产陈皮,唯有广东新会陈皮最为上乘。这种通过不同地域中药品质比较而形成的优质药材的认识,就是产地质量观的体现。古代流传下来的“道地药材”概念及其品种,就是产地质量观的体现[1]。如川芎、阿胶、怀地黄、苏薄荷、浙贝母、蕲蛇等。道地药材实际上是古今认同的优质药材的代名词。

1.2采集质量观

采集是获取中药材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收获行为,其间更是蕴含对中药质量的要求。如孙思邈《千金翼方》:“不以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以及农谚“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等,实际说的是适时采收是药、错过了采收时机不能入药的道理。因此,采集的过程已开始植入中药质量控制意识。采集时机的选择及其相关要求以保证中药材质量为核心。

1.3炮制质量观

炮制是中药材加工成饮片的过程,陈嘉谟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就说明,炮制不仅是中药材成药的必须环节,也是保证中药性能的重要环节。综上可见,传统中药质量的控制是产地、采集、炮制的三维思维。保证质量与安全用药的关系显而易见:质量是中药有效性的基础,质量高,疗效就高[2]。反之,就不能保证中药临床的有效性,贻误治疗,或者带来其他不可预见的不良后果。

2基于中药性能的对症用药思维

2.1基于药性的对症用药观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内容。中药性能是中医药学对中药本质属性和基本作用概括归纳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它是认识中药、指导临床用药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中药学授课中,教师通过教学首先使学生掌握中药药性。明确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概念、内容、作用、临床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以药性为基础的对证用药思维:如温热性适用于治疗寒证,寒凉性适用于治疗热证;甘味补虚,酸味、涩味收敛固涩适用于治疗虚证;辛味散、行,苦味燥、泄,咸味软坚,淡味渗利适用于治疗实证等。这是“性(药性)—证(证候)对应”的单一层面。其次,每种中药的药性是以该中药饮片物质形态为基础的多药性组合,一般单味中药至少包括气、味、归经或毒性等内容[3]。因此,药性的组合是中药的客观存在,也是中药治疗形形色色证候的药性基础。

2.2基于中药功效专长的用药观

功效是中医临床准确用药最直接的依据。在中药学各论的讲授中,应强化中药功效与病证的对应关系,通过多种药物的系统授课,形成功效与病症对应使用的习惯思维。为了追求疗效的最大化,要善用中药功效专长。药有一气之偏,反映在功效上就是药有专长。表现为在同类药物中的突出功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辛温解表药麻黄,其辛散力大、发汗解表之力强于其他发散风寒药,故在治疗风寒表实证时为首选;生石膏其性大寒,其清热作用强于其他清热泻火药,其主归肺、胃,故善清肺、胃之热,在治疗肺热、胃火时为首选;夏枯草苦寒清热,专入肝经,善清肝火,故肝火诸症,多为必选;人参大补元气为其所独有,元气欲脱非此莫救。诸如此类,在中药学中有许多,多是前人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3基于炮制、配伍、禁忌的增效减毒思维

3.1炮制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炮制是中药材成药的必经过程,也是控制中药药效、安全的必要手段。故徐洄溪曰:“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在中药炮制方法中,通过炮制增效、减毒随处可见。炮制与有效性:净制,通过饮片纯净而保证药效;切制片、丝、段,利于有效物质溶出而保证药效;炒炭增强止血,煅制有效物质易溶出而保证药效;辅料制,增强某方面药效如酒制活血、醋制止痛、盐制入肾等。炮制与安全性:净制,通过饮片纯净、避免杂质带来的各种危害而保证用药安全;漂洗减少有毒成分有利于用药安全;炒用,减缓毒烈之性有利于用药安全。如清炒黄连减弱寒性,米炒斑蝥、减弱毒性;辅料制以减毒,如矾制半夏、醋制甘遂、芫花等[4]。

3.2七情配伍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七情配伍反映了中药单用、合用的七种情况。其中,相须相使增效,相恶减效,为了保证中药的有效性,提倡相须相使配伍,避免相恶配伍;相畏相杀减毒,相反增毒,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在使用毒烈药物时,提倡相畏相杀配伍,避免相反配伍。

3.3用药禁忌与中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用药禁忌是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其中十八反、十九畏属于用药禁忌,不使用上述配伍禁忌,就能使中药用药的安全程度提高。针对证候的禁忌主要是避免违反中药对症用药的情况发生,避免滥用给患者带来可能发生的药物伤害和经济损失。妊娠用药禁忌主要是针对女性患者特殊生理阶段的用药禁忌,避免对胎儿和母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孕妇用药的安全性。忌口是对患者在饮食方面配合治疗的要求。中药治疗过程中,根据药物、病症,避免使用药食相互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综上所述,炮制、配伍、禁忌是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这些环节都与中药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应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充分认识上述内容所蕴含的合理用药思想。

4以疗效为核心、资源最大化的经济思维

4.1用药无限制

纵观古代记载的药物,自然界动物、植物、矿物,甚至包括生物排泄物、分泌物、日用品等等,只要被认为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均被纳入中药之中。可以说中药资源的利用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程度。

4.2变废为宝

中药将日常生活、生产加工的废弃物纳入中药,使之变废为宝。如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等。如果中医不将其纳入中药,他们只能是不易处理的垃圾。另外,中药曾经使用犀角入药,被世界动物保护组织所诟病。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将犀角从药品标准中去除。数十年以后,非洲犀牛仍在减少。事实证明,中药使用犀角,不是非洲犀牛减少的因素。因为犀角入药,最多也就是犀角加工工艺品的边角废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合理用药”概念,但是,通过中药使用中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的观念和方法发掘,可以看出中药合理用药有特色的、系统的思维与方法,这就是以多环节系统控制的用药有效性、安全性思维和方法。从中药质量、对症用药、配伍、禁忌、剂量、用法等多环节保证中药使用的有效性,避免中药的不良作用,保证中药使用安全。以疗效和中药资源无限制性的中药经济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敏,王斌,高峰,欧莉,吕娟,卫培峰.基于中药特色技术传承的中药学教学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81-82.

[2]方晓雪,董盼,陈艾东,张瑞.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心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7):2681-2683.

[3]李方.中职中药学的兴趣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7):344-345.

[4]刘仁慧,许利平,王秀娟,罗良涛.李世增名医工作站建设与中药学教学结合的探索与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58-59.

论文作者:阿孜古丽·依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  ;  ;  ;  ;  ;  ;  ;  

在中药学教学中体现合理用药思想论文_阿孜古丽·依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