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物理课程案例促进自我专业发展_曲线运动论文

感悟物理课例研究,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自我论文,课例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例研究是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与改进,形成最优的课堂教学,并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1]

      笔者曾参与不同形式下的课例研究,认为课例研究可激发研究团队的创造力,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笔者组织的“多人多轮同课”研究,从设计初稿到区教研的展示课例,从教学细节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共修改了9次,最后的展示课融合了科组的集体智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感悟其中的碰撞与融合,启发了教学的深层思考,现与同行交流。

      一、感悟课例研究片断

      笔者开学初制订计划,开展变式主题的学习与讨论,确定课例内容为《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由高一备课组长设计初稿,备课组内修改,再由科组集中研讨,最后由高一团队成员依次上同一研讨课。期间均组织全科组教师听评课,要求上课教师在科组研讨基础上调整,且听评课后的上课老师依科组意见再改进。最后的区级展示课,要求融合不同老师的课堂实践及科组的集体智慧。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及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同,小组成员在课堂实施中均有较大的调整。教学的调整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科组的听评课出现不同思想的碰撞,课例研究过程启发大家新的思考,课堂教学不断优化。现摘录片断交流。

      片断1:原创题中展教学智慧

      笔者原设想通过例题1及变式,让学生体会力与运动关系的定性判断。

      例题1 下列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C.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D.曲线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

      变式 对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物体的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B.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变化

      C.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变化

      科组研讨中,普遍认为上述例题与变式未能达到设想的效果,学生练习后对曲线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分析依旧混乱。有教师建议修改为判断轨迹的练习,以便学生获得更直观感性的认识。笔者查阅相关轨迹的练习题,均不符合本课教学要求,只好作罢。在徐老师的研讨课上,笔者欣赏到原创题的精彩。

      问题1 如图1所示,一质点由A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到B点,到达B点时受到一个恒定向下的力F,接下来该质点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图中的 (C)

      A.a B.b C.c D.d

      

      该原创题考查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笔者听课中发现,通过徐老师设置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轨迹的规律。讲评后,徐老师立即对该题进行追问:该质点受到怎样的力才可能是轨迹d?课堂观察可知,通过问题1,学生能清晰地区分平抛与圆周运动受力的不同;通过追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圆周运动的变力特征的理解。原来适当的追问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变式效果。

      通过选题与原创题的对比,笔者感悟到: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原创问题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笔者努力的方向。

      片断2:问题的设置引发观点的碰撞

      笔者设计的问题2,旨在创设具体的情景。在科组研讨中,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科组老师对弹簧弹射小球的过程是否设问,有争议。认为必要的理由是:通过设问及后续的问题,可较全面覆盖力与运动的关系;认为不必要的理由是:变加速直线运动不是高一的主干内容,设此问会增加难点,冲淡课堂主题。

      问题2 水平桌面左端有一压缩弹簧将小球弹出,并在如图2所示位置A点与小球分离。O点左侧光滑,右侧粗糙,已知小球质量m=1 kg,桌面与地面的高度h=0.8 m,g=10

,求:

      

      (1)分析小球离开弹簧后,在AO段做________运动,在OB段做________运动,离开桌子右端B点后,做________运动。

      (2)若小球从桌面以

=2 m/s飞出,则小球的落地点与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多大?

      在林老师及潘老师的课堂实施中,均设置弹簧弹射小球的过程分析,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广州市第五组生源)已遗忘胡克定律,讲评花了不少时间。笔者在区展示课上舍弃该问,感觉更能突出课堂的主干内容。在区物理教师评课中,也存在这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2][3]

      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同时也受自身经验的束缚。教师所教生源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就会不同。争论并不存在胜负,通过争论可使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多角度思考、审视,从而提升各自的反思能力。不同观点的碰撞,正是课例研究的魅力所在。

      片断3:变式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笔者在问题3的基础上,设置变式练习,通过变式,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过渡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探寻变化的情景中不变的物理规律,实现知识间的纵向联系[4]。

      问题3 如图3所示,质量m=2000kg的汽车通过半径r=40 m拱桥的最高点g=10

      

      (1)当汽车的速度为10 m/s时,求汽车对桥的压力为多大?

      (2)当速度为多大时,桥对汽车的支持力为零?

      变式 如图4所示,若沿地球赤道建一座跨海大桥,桥面到地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R=6400 km,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g=

      (1)汽车的行驶速度多大时,汽车对桥的压力为零?

      (2)若汽车达到上述速度时,将桥拆去,则汽车做什么运动?

      (3)在第(2)问基础上,若汽车的速度突然增大,汽车将做什么运动?若汽车的速度突然减小,汽车又将做什么运动?

      

      变式的内涵[5][6]: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探寻不变的规律。通过问题3及变式,让学生感悟出生活中圆周运动与天体运动中圆周运动的规律是相通的,并有效突破“卫星不掉落”的疑点。该处理得到区物理教师的一致认可,也是此课例研修的一大亮点。

      主题式课例研究有别于集体备课,要求在某一主题上重点突出。这就需要研究团队进行较深入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与讨论会带给教师新的思考和启发,并带来教学上新的变化。教师的发展存在高原期,突破的关键是能否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7]。主题式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寻找到自身新的增长点,从而有助于突破发展的高原期。

      片断4:拓展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潘老师是经验丰富的广州市名教师,他的课堂实施,呈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他让学生独立完成上述问题3后,再拓展两个问题:

      

      (1)为什么生活中的桥大部分都建成拱形?设计成如图5所示桥梁好不好,为什么?

      (2)由分析可知,当汽车速度达到v=

时,汽车与桥没有挤压,如果速度再增大,汽车会如何运动?为使汽车安全过桥,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当潘老师提出两个拓展问题后,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听课教师也眼前一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从潘老师的处理,笔者感受到该理念并不只是愿景。从新课程的理念到实际的教学,需要教师用心思考,厚积薄发,当理念实现之时,也是课堂精彩之时。

      合理的研修团队应包含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即应包括学科专家、名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以利于研究中的思维互动。有研究表明[6],只有课例研究促进者(专业表现优秀的教师)在场并参与课例观察、研讨和评课等环节,才能避免教师间同水平的反复。潘老师的精彩拓展,可见名教师参与的重要性。

      二、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思考

      1.团队目的明确是课例研究的前提。课例研究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改进,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例研究的过程,可以促使教师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2.精细合理的计划安排是课例研究的保证。课例研究需要组织者提前做好合理的计划安排,美国的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时间从一周到一个月不等,为保证活动的效果,两次活动之间要给教师一到两个月的准备和缓冲时间[6]。在安排方面,应对不同教师有具体明确的分工,例如哪些教师负责上课,哪些教师负责课堂观察等。在课堂观察中还要具体分工为速记者、总体观察者、抽样生观察者、教师行为记录和摄像者等。笔者经实践发现,不同的课例研究中教师负责的任务互换,有利于研究团队和谐氛围的构建。

      3.教师需要将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及时整理成论文,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例研究过程必然会有不少的思想碰撞,瞬间的感悟稍纵即逝。教师写论文的过程中,需要将课例研究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从中会促使自身对教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推动自我专业的持续发展。

标签:;  

理解物理课程案例促进自我专业发展_曲线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