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_工程技术论文

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技术论文,态势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工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可划分成三个层次:

基础科学是一个层次,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它们分别是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理论。

技术科学是一个层次,它是以自然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针对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统一处理而形成的科学分支。

工程技术是另一个层次,它综合应用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而发展起来的一类专门技术。它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并取得实际的成果。因此,工程技术避不开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必然要应用各个有关学科的成果。同时,工程技术又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拉动,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复杂性和综合性是工程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面,结合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就我国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技术及相关技术科学的若干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谈一些看法和意见。

二、当代主要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技术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现按若干领域的发展和展望作简要介绍如下。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九五”至2010年,农村经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要求农业技术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发达国家水平及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相结合,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用化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饲养管理技术和防灾技术等方面的成果更为突出。

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核技术、摇测遥感技术等与农业技术相结合方面,从而使农业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则尤为引人注目。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及分子设计近年又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称为第二代的基因工程。

发达国家由于其基础研究的雄厚实力,学术上不断有所创新,加之其下游工程技术的有力支撑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医药、农业等领域都已有生物技术产业的形成。农业上,试管苗木、家畜胚胎、以及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延熟蕃茄、牛生长激素、微生物农药等都已批准上市。1986-1994年全世界批准进行田园试验的转基因植物达1467例,包括油菜、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这说明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动、植物、微生物改良、促进农业发展的实战阶段。

面对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今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将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技术;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等。

二、我国的现状与差距

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除部分贫困地区外,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科技进步的支撑是举足轻重的。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主要表现在:

1.品种资源研究和良种选育技术有较大突破。在种植业方面,全国育成并推广作物新品种近5000个,使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更换3-5次,每次更换一般增产10-30%。例如:水稻杂交育种“三系”配套及其强优势组合的选育,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把杂交水稻用于大面积生产;我国棉花产量占世界1/4,良种起了关键作用。在畜牧业方面,肉脂兼用和瘦肉型猪新品种培育和杂交都已成功;机械化养殖技术的引进、消化与吸收,已形成现代化的生产体系等等。

2.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的地区综合试验研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黄淮海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发展迅速,且具有特色,面积已占世界第一。

3.建立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基本控制了一批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危害的病虫的发生与发展。研制成功了马传贫、猪瘟、鱼类抗病毒等一批疫苗,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危害。

4.森林与环境研究,营林和木材加工技术都有所发展。四大防护林体系工程,减少水土流失达50%。

5.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面,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细胞杂交,胚胎移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有些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综上所述,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药的剂型和结构及加工技术、农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与贮运技术差距较大,有的还处于空白状态。生物技术的农业应用也仍有明显的差距。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

1.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是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正是总结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则尤为重要。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简单讲就是现代农业,集约与持续则是强调了它的主要特点。“集约”是指把定量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集中投入到一定的土地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持续”则是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也重视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2.科技发展的目标及重点

(1)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强大支柱,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基础的现代持续农业上来,逐步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2)发展重点:近中期来看,农业技术应注意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现有成熟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组装配套,加速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和规模效益。比如:推广和引进高产优质抗逆的优良新品种,中低产田改造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等。二是抓一批在近期可见效的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增强发展后劲。比如:粮食和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技术,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防害治灾技术,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等等。三是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的研究开发,以解决持续发展问题。重点是生物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

(二)能源

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下表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由表可知,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74.9%。发达国家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但煤炭仍占有一定比重,如美国煤炭消费量也占1/4左右。

1992世界各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一、煤炭的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近十年来,国外煤碳开采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露天开采的比重迅速增加,由1960年的25%上升到1990年的44%。大型设备、新型联合开采工艺和计算机控制的广泛应用,使露天开采效率大幅度提高。(2)大功率、高可靠性的机电一体化综采成套技术迅速发展。

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国露天开采的比重为4%,采煤机构化程度提高较快,但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必须继续努力改进、提高。

当前世界煤炭能源技术的主要方向,是研究开发在煤炭加工、燃烧转换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所谓“洁净煤技术(CCT)”。以美国为例,到1993年底已投资69亿美元,实施了40个示范项目,其中主要优选项目有:先进选煤技术,水煤浆,先进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烟道气净化新工艺等。我国已注意到这一动向并自主地开展了工作。近期要开发与完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燃煤循环发电技术等,2000年要推广应用,为广泛采用洁净煤技术打下基础。根据我国煤炭消费的构成,还要重视开发简单实用的技术,解决各种工业窑炉、民用煤等造成的污染。发展水电、利用新能源也是克服污染的有力措施。

二、石油天然气技术

发达国家的油气技术正朝向边缘、复杂、艰苦地区(如沙漠、深海、极圈、沼泽)的勘探与开采方向发展。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上,我国的水平不低,如在砂岩油田高含水开采技术(大庆油田稳产5000万吨以上已19年)、三次采油技术等占较领先的地位。物探技术和钻井技术的主要指标也与国际相当。但在装备和测井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根据我国国情,应着重研究沙漠、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技术。

三、电力工业技术

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火电、水电、核电之间比例结构各不相同,都根据环境与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电力发展的总体规划。电厂规模大;实现了全国乃至跨国联网,可以有效地进行调配、调峰、电压调整,使电能的品质与效率大大提高,网压达到150万伏,线损率大大降低;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火电把减少污染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普遍采用了煤的清洁燃烧技术。水电技术也较成熟,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大部分已用于发电。

我国电力工业近8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3年底装机容易已达1.8亿千瓦,其中最大单机容易火电为60万千瓦,核电为90万千瓦。500千伏交直流超高压输电技术已得到应用。但从总体上来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火电厂设备质量差,关键部件仍靠引进,煤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尚未实现全国联网,综合自动化水平低。我国水电资源居世界第一,已开发10%,潜力很大。水电是清洁能源,尽管一次投资较大,但这是一、二次能源同时开发,而且建成后发电成本很低,总的经济性还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

四、核电技术

核电技术起源于潜艇核动力(压水堆技术)和生产堆(石墨堆、重水堆)。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等国家技术较先进。已建成并运行的核电厂,多采用轻水堆型。然而,安全问题、核废料(包括乏燃料元件)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尚未解决、落实,加上一次投资大,建造周期长,因此,美国已停止新堆的建设多年。北欧国家甚至通过立法,要在2010年关闭核电站,但由于水力资源大部分已得到开发,电力缺口(尤其是在冬季)无法弥补,因此,又在酝酿修改法律,以期继续使用核电。

针对安全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开发了改进型压水堆,保证在任何事故下都能自动停堆,防止堆芯熔化。新型的快中子增殖堆和高温气冷堆则仍处于完善、示范阶段。

为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安全性,美国向工厂制造模块化、标准化设备、现场装配施工的方向发展,如AP-600堆型;法国、德国则在向大型化方向努力。

我国的核电技术走的是同样的道路,目前已掌握了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技术。自主开发的秦山核电站和引进技术建成的大亚湾核电厂,都已建成运行。目前,正在自主开发建设60万千瓦核电站。计划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再建造10座核电站。

我国已经研究成功了小型压水型供热实验堆,并计划在大庆地区建成供热堆。为了在下世纪更大规模发展核电,以充分利用核燃料为特点的增殖实验快堆正在研制。高温气冷实验堆也正在建设,予计在本世纪末建成。

(三)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幅员、地形、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情况,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采用不同的比例与结构。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铁路运输占有较大的比重;美国长途客运主要靠航空,货物和短途旅客运输较多依靠公路,铁路运输的比重明显下降。在美国和欧洲,水运成本较低,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国际间的货物运输,海运占大多数。国际上普遍重视水、陆、空联运。

一、铁路科技

西欧、日本等国,十分注重铁路技术的发展,基本的方向是高速化与信息化。目前,客运列车最高时速已达到350公里/时,投入运营的为230-300公里/时,而运费仅为航空的1/3-1/2,加之舒适且又可以直达城市中心,这就给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列车编排、运行到旅客服务都实现了自动化,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从而在与航空及公路运输的竞争之中,保持领先的地位。

我国目前已建成铁路5.4万公里。由于国土辽阔而铁路运输的经济性好,安全性高,铁路运输压力很大,目前承担着全国56%的客运量与70%的货运量。在过去20年里,我国新建铁路里程不多,造成了铁路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目前,铁路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60%。

铁路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难以解决当前紧迫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进步,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现有铁路的效率,并分别情况实现高速化(140公里/时的普遍推广和250公里/时投入运行)、重载化(普遍采用6000吨重载列车)与信息全线运输自动化。

二、公路科技

西方国家高速公路网已很发达,因而改进、完善公路运营管理技术越来越重要。目前主要力量放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公路交通管理方式、提高公路的使用功能及安全性、舒适性上。

我国已经建成并运营公路104万公里。在全国,除极少数边远地区外,已基本实现乡乡有公路。但是,公路的等级低,运速与承载力比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公路交通已进入了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时期。

在高等级公路的建造技术方面,应采用CAD、航测遥感技术及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公路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加快建设速度,节省投入;要改善路用材料的性能,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要开发优良特性路面铺设技术,减少层厚,加强抗滑能力;要研制集通讯、监控、收费与维护于一体的交通工程系统。

要建立现代化运输体系,加强网络布局运输管理、信息传递设施的研究,解决速度低、实载率低问题。

三、水运科技

水运包括海运与内河运输。由于水运费用低廉,发达国家对水运资源十分重视,已投入了相当的财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河道,使之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发展集装箱运输,研制安全节能船型,加强港口及海上安全研究是水运科技的几个主要方向。使用电子资料交换(EDI)技术,将地理分散的港口、航运的各个环节直到商检、海关等的电脑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已成为国际海运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我国近年在水运方面开展了不少科技攻关工作,发挥了长江、珠江等黄金水道的作用。在港口建设、港口工程机械、宽体和高效节能型运输船舶及快速节能客船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树。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尤为严重的是,由于水陆转运手续繁杂,运输时间长、费用高,使水运利用率很低,需要认真解决。

四、航空科技

发达国家民航飞机的发展,除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外,着重发展宽机身、大容量、节能型的飞机。美国拟研制可一次装运600-800人的巨型飞机,用于大城市或洲际间的航空运输,可降低运输成本20%。但可能会带来机场跑道的改扩建问题,需要慎重权衡、选择。

近年,我国的民航技术的发展很快。干线飞机主要采取直接购买外国产品,或与国外合资,取得生产权(如MD-82、MD-90等)。发展重点是提高我国设计生产水平,为“九五”期间自主开发生产一种干线飞机打基础,关键则在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性能好与可靠性高的发动机。此外,要大力提高通信、导航、气象观测技术水平,加强空中管制和飞行安全保障技术。

(四)通信

一、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信作为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的生产要素,日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当前世界通信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1.传输系统以大容量宽带系统为主

光纤通信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由于宽带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发展超高速系统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在过去10年中,光通信传输速率约增加了100倍。目前,商用光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为2.5Gb/s,相当于3万条话路。预计到1996年左右10Gb/s系统可望实现商用化。不久的将来,采用波分复用和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系统也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2.通信网正在经历重大变化

发达国家的通信网已基本实现数字化,目前正在向宽带综合方向发展。技术上将以异步转移模式(ATM)为网络的交换方式,传输技术采用同步数字系列(SDH),传输主干为光纤,辅以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系统,其终端设备将采用多媒体技术。预计2000年左右宽带综合业务将会有一定的发展。

在通信网发展中,智能网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增加了网络的功能。由于智能网采用开放式结构和标准接口,在网络中引入诸如语言识别、话音合成、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对今后网络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3.移动通信正在加快发展

近年来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极快,目前大量采用800-900MHz频段模拟和数字蜂窝系统。用1.8或2GHz的个人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目前,通信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正致力于研究各种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预计到2000年个人通信业务产值将会有相当发展,无线寻呼业务发展也很快。

4.新业务层出不穷,多媒体通信初现端倪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电信业务应运而生,如可视电话、电视会议、电子信箱、语言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大众广播、虚拟专用网等业务不断发展,特别是国际网络(Internet)业务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人们对于动画、话音、图象、文字和数据需求越来越强烈,可视电话业务,视频业务不断涌现,发展多媒体通信已成为必然趋势。

5.市场规模扩大,软件比重提高

世界电信市场规模已大大超过了计算机市场,电信市场中业务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设备市场,软件比重在不断增大。

二、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行业通过引进世界先进通信技术和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规模迅速扩大。截止到1994年底,全国已建成长途光缆总长度约7万公里,数字微波约5万公里,建成公用大型卫星地球站20多个,全国电话普及率达3.4%,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比例已达98%以上,长途传输数字化比例达80%。建成了覆盖全国共有6000多个端口、功能先进的骨干分组交换网,用户可直接进行国际、国内数据通信。

我国通信网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在用户普及程度和网络的运营管理技术及国产通信设备的工艺技术水平、软件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五)基础材料和新材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可分为基础材料与新材料两大类。基础材料是指钢铁、有色金属、水泥与塑料等,也称为传统材料;而新材料则为新发展而具有优异性质、具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材料,它们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

一、钢铁冶金工艺技术

1.世界钢铁冶金工艺技术发展态势

自二次大战以来,特别是60-70年代后,世界钢铁业界面临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能耗物耗的挑战,促使钢铁科技与工艺发生急剧的变化。

(1)无焦冶金技术 即用煤和矿石直接炼铁的技术。可分为熔融还原法、直接还原法和直接炼钢法等。其中熔融还原法呼声最高。熔融还原法由于取消了炼焦工序,使环境污染大大降低,并可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已有一定的工业规模。

(2)短流程工艺 采用连续铸锭、近终形连续铸锭和炼钢一铸锭一轧制直接衔接的工艺,以缩短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从而降低能耗、物耗,缩短生产周期,节省设备投资,降低成本。据分析,仅采取连铸替代传统的铸锭,一般可提高成材率10-15%,降低电耗20-30%,减少燃耗20-40%,还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轧材质量,改善工作条件和节约生产用地。

(3)炉外精炼 通过对进炼钢装置前的铁水进行炉外预处理及连铸前的钢水炉外精炼,降低炼钢成本,并提高钢的品质、减少物耗、降低成本。钢水炉外精炼,更有利于调整炼钢与连铸工艺的匹配和衔接。

上述钢铁冶金工艺的三个主要变革能得到迅速发展,同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工艺过程广泛应用密不可分,如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过程控制、在线质量检测与控制等。

2.我国钢铁冶金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我国钢铁工业取得很大进步。1993年生铁产量873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钢产量895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在钢铁冶金新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工作。但是总体上看,与世界钢铁工业的先进技术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

(1)钢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生产工艺及装备落后。大部分钢铁企业的主体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水平,炼铁、炼钢及轧钢三个工序的主体设备,达到国际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四分之一。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国外的差距很大。我国钢铁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为25吨/人·年,而世界主要产钢国家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为400吨/人·年,相差16倍;吨钢可比能耗,比先进国家平均水平为30-40%;一些大污染源未得到治理。

(4)企业规模小,设备单体能力低,单台设备生产能力比国外小10倍以上。这是造成以上三点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有色金属工艺技术

有色金属(含稀有金属)一直是经济、国防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各国均十分重视。美国、前苏联等既是资源大国,也是生产大国。发达国家利用世界优质矿产资源和廉价能源,大量发展有色金属,并发展深加工和多品种的材料制备,从而达到高效益。

我国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1994年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达到37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钨、锡、稀土、锑的提取和利用;金川等大型矿床的综合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主要问题在于: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贫矿、复杂共生矿多,加上能源紧缺,制约了有色金属业的发展;传统工艺技术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开展资源的深加工研究,向高纯、超细、复合材料方向发展,开发多种产品,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要开展一水硬铝石提铝工艺、贫铜矿提取技术、高纯精矿制取技术、新冶炼提取技术、新材料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三、塑料工艺技术

随着化学工业的进步,塑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有很大发展,目前世界塑料产品的总体积已超过了钢。从总重量上看,美国塑料已达到钢的16%,而我国只有5%左右,有近半数依靠进口,品种、规格和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性能工程塑料差距较大,将影响我国汽车和其他工业的发展。

四、建筑材料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将长期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从而建筑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十分关键。我国水泥与玻璃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但在质量、品种和能源消耗上与国际差距甚大,其中有大量科学技术问题,在结合我国资源的综合利用上,大有可为,应给予高度重视。

五、新材料的发展状况

新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先导。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出现,便没有今天的计算机;没有可靠的耐高温、高强度材料,便没有今天的航空、航天技术。所以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莫不把新材料及有关技术放在突出地位,列入国家关键技术之中。我国航天、航空技术与核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都有赖于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与投产。目前,我国在新材料的研究方面虽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也有个别品种在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如人工晶体、高温超导、磁性材料等。我国在新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创新少,如我国是稀土金属的大国,但近些年国际上新发展的几种含稀土的新型材料(钐钴合金、钕铁硼永磁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没有一种是中国首先发现的;其次是成果转化慢,这主要是国内高技术对新材料的需求少,再加上国内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有些新材料成果或产品不得不外销,然后作成器件或设备转销国内,使我国成为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这在经济上很不合适,也不利于进一步发展。

从当前新材料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功能材料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不但品种会不断增加,精度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而且更走向于小型化、多功能化;薄膜技术与分子组合技术日益发展,使计算机的容量和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结构材料更趋向于复合化,从而性能大幅度提高,资源更为节约,如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塑料、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及碳一碳复合材料等都将成为发展的重点。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起步还不太久,但发展前景光明。能源材料尚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太阳能的利用、用于输电和储能的高温超导材料、提高燃气轮机效率的超高温材料等都是今后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如果按材料化学属性来分,金属材料仍有发展前途,主要是发展比目前性能更好的耐高温,耐腐蚀、比强度更高的特种合金。陶瓷材料具有比重小、耐高温、耐磨及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很大发展前途,但做为结构材料,脆性和成本高是亟需克服的特点。有机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得到应用,今后发展方向是高性能的工程塑料,比强度更高的高分子纤维,农用可降解薄膜,缓释塑料(农药或肥料混于塑料可缓慢释放,成为长效农药或肥料)。功能高分子也方兴未艾,大有发展前途。此外,最近提出的智能材料与环境相适应的材料都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为了提高材料性能,降低成本,必须重视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技术,如表面技术、薄膜技术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纳米技术等。

上述方向我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开展了工作,但还有一定差距;在工业化和应用方面差距则更大。

(六)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国民经济领导部门把机械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充分说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世界的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其基本特点是机械和电子的综合集成,急剧地改变机械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与生产方式;产品更新加快、品种增加、批量缩小,使产品质量、价格和交货期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三个决定因素。与之匹配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及决策原则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机械和电子的综合集成,表现在需要加工的地方处理信息,在需要储存信息的地方储存信息,在需要人工智能控制的地方加以智能控制。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精确、省料、节能。最早出现的是数控机床,从70年代开始,出现了CAD/CAM技术。到80年代,又出现了柔性制造系统技术(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发展趋势是:加工工艺和设备精密化、高效化和工艺简化,产品和工艺设计计算机化以及制造自动化。近几年,为建立和谐的人机环境,又有了比传统的计算机模拟更好的所谓“灵境技术”。例如:美国SGI公司将这一技术成功地用于波音-777的设计,设计带上一种特制的头盔显示器后,面对计算机屏幕,能够穿行于屏幕上虚拟的“飞机”之中,审查“飞机”的各项性能,进行设计修改、调整。过去,为设计一架新型飞机,必须先建造实体模型。应用这种新技术,不仅节省了经费,也缩小了数千小时工作量,缩短了研制周期,并使最终的实际飞机与设计相比,偏差小于千分之一英寸。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通过“七五”、“八五”计划的攻关以及863计划,在机械基础技术及基础件开发、重点产品先进设计技术、工业控制仪表与过程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与FMS装备、CIMS试点、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这些成果中,能够真正形成批量生产并与国外产品竞争的很少。整个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比如:CAD技术的利用率,发达国家达60%,而我国仅为5%;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数控技术,但我国数控率仅为0.7%;管理技术方面,只有少数大中企业引入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国民经济需要的机构产品中,一半尚需依赖进口,尤其在基础装备方面,情况更为严重。

随着我国汽车、电子、电力、石化等工业建设的发展,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机构制造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应逐渐加大,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必须在机械与电子综合集成方面,继续作出更大的努力。

(七)信息电子

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是高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体,并渗透到各种传统技术中,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正如江总书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它带动了一次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并仍在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进步和变革。在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驱动下,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向着提高速度、增加容量、扩大功能和缩小体积的方向开拓。

1.国际发展态势

(1)硬件技术

大型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表征着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综合实力和最高水平,它的拥有量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技、经济、国防上的战略力量,因此,虽然所占数量比重很小,但它仍是计算机产业和技术的“焦点”。目前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已达每秒几百亿次甚至几千亿次浮点运算。现在人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种3T(Trillion)机器,即:“万亿次浮点操作的计算机功能,万亿字节的存储器及CPU与内存之间的每秒万亿字节的带宽”。微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高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管理部门,微机已得到普遍应用。

从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上看,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技术;精简指令系统(RISC)已被公认为是新一代微处理器的主流方向;多媒体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灵境(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发展中;光子计算机、神经元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及光子存储器正在研究之中。

(2)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是计算机系统的中枢神经。目前软件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软件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软件的生产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建立开放软件平台,实现软件模块化,使大部分软件能实现相互移植、资源共享及自动生成。为提高软件开发速度,提高软件效率,将按照人的一般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而建立起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

2.我国的现状和主要差距

在硬件方面,我国已经研制成功四处理机紧耦合、主存共享的并行巨型机-银河-Ⅱ,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不久前,每秒峰值达25亿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研制成功。另外,微机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

软件方面,汉字处理我国处于领先地位,软件工具、并行算法、分布式处理、程序自动生成、语言合成、机器翻译、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都在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差距在于软件的工程化水平不高,在软件产品的开发手段、效率、方法、规范和质量与国际水平差别较大。

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各项高技术的不可缺少的基础。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把它作为战略性技术。最初微电子技术只是集成电路及其相关技术的代名词。但现在利用制造集成电路的微细加工技术开发、制造的“集成”半导体激光器等,已使微电子技术的内涵大大扩充。

集成电路发展迅速,电路的集成度以三年四倍的速度提高;工艺设备以四年左右为周期进行更新;集成电路从1958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中小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和甚大规模四个发展阶段,基本上每十年出现一次飞跃。

目前国际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已达到8英寸圆片、0.5微米工艺水平,16M位DRAM、32位微处理器、30万门门阵列已投入生产。科研水平已达到256M位DRAM、0.25微米工艺,单片集成5亿多个元件。到2000年0.1微米工艺技术的1000M位DRAM将投入生产,将迎来千兆位时代。

我国集成电路起步不晚,1965年生产出第一块集成电路。目前大生产技术已从原来的5微米提高到了2-3微米,两条1.2微米的生产线已开始投入试运行,科研开发水平为0.8-1微米,品种开发能力约300种。但总的来说,我国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估计落后15年左右。

三、消费类电子产品

消费类电子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市场潜力很大。

当前世界消费类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数字技术迅速代替模拟技术;高清晰度电视(HDTV)正在走向商品化;光盘正在取代磁带,将文、图、音、像信息融为一体,可组成家庭多媒体影视中心。

我国的电视机、收录机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93年彩电出口达460万台。但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应对消费类家用电器的数字化技术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八)化工

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3年,我国化工行业的总产值达47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1%。

一、化工技术

化工是一项传统技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在生物化工技术、化工新材料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其主要趋势是:

生物技术应用于化工生产中,开拓了新的原料来源,反应条件较易实现,提高了转化率和产品质量。过去很难生产的一些产品,利用生物化工技术可大量生产。

化工新材料性能优良,价格低廉,许多性能是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甚至不具备的,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卫生、航天等领域。

计算机参与设计与工程化,形成了计算机集成工程系统,化工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

我国开发成功的20万吨合成氨、24万吨磷胺等装置,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许多经济指标都优于我国80年代引进的装置。但在化工新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石油炼制技术

我国的石油炼制技术主要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起来。一些主要的炼油工艺和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和制氢等都已基本掌握,常用的炼油催化剂如催化裂化催化剂、催化重整催化剂、加氢精制催化剂等,都已可以自己制造供应,性能接近或超过世界水平。但从炼厂的综合水平如轻质油收率、能耗、开工周期、劳动生产率等看,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今后的发展重点主要是:重油特别是含硫重油的深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改善环保以及炼厂规模的大型化。

三、石油化工

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化工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一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开发也取得了不小进步。如大型乙烯裂解炉的开发成功,高效聚丙烯催化剂、丙烯腈催化剂已可立足国内,且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从市场需求看,无论是品种或数量,都还不能满足需要,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还主要依靠进口。

(九)建筑

随着信息、材料、能源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居住条件、节约材料与能源及施工中高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在居室内,采用对温度、光线、噪声、空气质量的全面控制,发展了隔声、防水、隔热、防太阳辐射、防火的材料与设备。采用数字化程序控制,实现大型办公楼的电力、安全、信息服务一体化。

建筑的设计、施工向工业化、模块化发展,计算机应用到初步设计、施工、装配及管理的全部过程,从而实现改进质量、缩短周期、节约材料、降低造价,而且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工程结构抗震、防水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如塑料代替金属与木材、新型保温材料、隔热防辐射的玻璃、高强度混凝土等。建筑节能及新能源也大量采用,如太阳能及地热的利用。

利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机器人替代工人在危险、高温、有毒、粉尘等恶劣环境下作业,是建筑工程机械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建造了一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大型工业交通项目、高层大跨建筑以及现代化公共建筑。单项设计施工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研究开发了多项具有我国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综合控制爆破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住宅的抗震设计与加固技术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城市规划应用遥感和计算机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设计、施工及材料、设备上特别是探索、锚具、张拉设备不断创新改进,使我国建造大跨径斜拉桥的能力和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建设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工期长,占地大,安全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民用工程与产品,低水平的技术仍在市场上大量重复沿用。

(十)轻纺工业

轻工业和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出口创汇、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的重要任务。1993年我国轻纺工业出口创汇分别达到了300亿美元与27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

一、轻工技术

发达国家轻工技术的基本趋势是大量采用新技术改造现有装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水平相应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发展轻工业,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和包装水平;重视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要开发新型高聚物、新型日用陶瓷和开发新型的洗涤剂、活性剂、助剂,要着重研究清洁生产工艺、绿色及清洁食品与生产技术,推广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废”处理技术。

二、纺织技术

由于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国外纺织技术装备已发生根本变革。自动络动机即由若干机械手组成。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使产品精度高、质量好,生产效益高,工人劳动条件大为改善。

纺织原料以化纤为主,各种高档的化纤制品得到重点发展。

产品用途已从以穿为主转变成穿着、工业用、装饰并重。发达国家三者的比例已达到4:3:3(我国穿着仍占70%以上)。

我国纺织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设备陈旧(先进设备仅占16%),生产效率比较低。印染环节最为薄弱,染化的特制剂、助剂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今后,化纤工业的大发展,首先要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发展纺织机械,提高印染技术,发展涤纶、腈纶等化纤产业,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纺织产业的进程,则是主要发展方向。

(十一)医药卫生

一、医疗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促使医学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医学家对疾病的认识与防治进入了一个更加微观、更加本质的时代。基因工程技术的问世,癌基因的发现,继之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使治疗遗传性疾病及基因异常疾病成为可能。生物医学工程以激光、电子、超声、磁、同位素、计算机等方面的成就为基础,研制出大量人工材料、人工脏器、测定仪器、诊断设备、信息处理仪器,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同时,各国医学科学界合作,开始了对人类全部基因组图谱的测定,以阐明大约10万个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揭示5000种以上人类单基因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各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的易感基因。

医疗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由原来单一的生物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更加关心人的生存与保健的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医学作为一种应用科学,原来仅从基础科学中的生物科学取得知识,发展到同时也从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与社会学中获得知识。这是各学科之间更高层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未来医疗技术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应用高技术,解除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的威胁。

二、制药技术

在过去10年里,基础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的进展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使新药的研制出现了光明的前景。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将生命细胞和生物体的特征复制与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及反应联系起来。基因工程方法为开发新药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这些药物为治疗癌症、艾滋病等过去所谓的“不治之症”带来了希望。

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在新药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为分子结构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可以从疗效来反向设计药物的结构。这样,今后新药的发现,将由目前的以经验加普筛方式向“定向设计”发展。

各种内源性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活性肽、神经递质和激素,将成为某些新药研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天然药物和海洋药物的研制将受到重视。各种生物技术,尤其是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的应用,将使药物的生产发生剧变。

(十二)航天

航天技术来源于冷战时期大推力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在研制并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各种应用卫星、飞船、空间站及探索太空的飞行器后,航天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影响科技及经济发展乃至国际间实力平衡的带头科技领域之一,是当代高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形成了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产业。

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是近年来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卫星可以组成区域性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的卫星应用系统,为广播电视(包含教育与文化的普及)、通信、导航定位、环境与气象的预报与监测、资源利用与国土规划、灾害事件的监测报警等任务服务。

通信、广播卫星已经实现商业化。世界上2/3的跨洋电信业务和几乎全部洲际电视转播业务是由国际通信卫星承担的。90年代至下一世纪初,通信卫星的发展趋势为星上信息切换及处理技术和卫星至卫星的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并由此发展成为综合通信网。

对地观测及遥感(包括气象、资源等)卫星有巨大社会综合效益。导航型卫星已投入使用,美国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18-24颗卫星,平均分成3组,按要求分布于3个轨道面内,使地球上任何一个用户在任何时候至少能看到4颗星,选择最好的测量几何提供3维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和时间同步信息。

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宇宙)方面,已发射各种科学实验、观测卫星。人类也开始了近地轨道飞行,但主要是开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探索工作。

运载火箭已实现商业化,安全、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火箭燃料及生成物的无毒、无污染,也成为一项保护环境的要求。

开发空间的主要障碍已不是技术,而是资金限制。以美国为例,卫星发射费用十分巨大,每磅重量的发射费用约为5000美元,因此,要求卫星容量要大,可靠性要高,寿命要长;以致使卫星本身的造价昂贵,达到每磅约25000-50000美元,比金子还贵。即使是可以部分重复使用的美国的“航天飞机”,每年发射7次,每次起码要花费3.5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来,各国迫于财政困难,纷纷对其制定的宏伟航天计划作了必要的调整,放慢了速度,缩小了规模。因此,利用空间,人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发展方向,是研制既具有高超音速运输机功能、又具有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功能的“空天飞机”,或火箭式“飞船”,实现单级入轨,并可重复使用。

我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60年代军用类端技术的发展,运载火箭具有了一定水平。而我国的卫星差距较大。由于原材料、工艺、元器件、设计规范等种种原因,卫星平台比较重,性能不够全面,寿命不够长。卫星有效载荷品种不全。发射、测控系统能满足当前任务需要,但亟待更新提高。

(十三)海洋

面对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开发和保护海洋,对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

1、海洋环境探测技术

美国、日本和前苏联采用遥感、声纳及各类载人与遥控深潜器等手段,已形成了太空、大气层、陆地、海面、海底立体探测系统,对海洋环境进行长期持续探测。目前,由多国合作的一项庞大的“全球观测系统”计划正在实施之中,以进一步推动海洋资源勘探。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

海洋渔业生产,目前正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农牧场方向发展。一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改善鱼种质量;另一个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鱼类活动规律,提高捕鱼效率。

从海洋生物中还提取各种有用成分,生产出了工业用乳化剂、催化剂,可以用于石油化工及环境保护等产业,成本低,效果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海洋动植物中分离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用于控制炎症、治疗癌症、心脏病等。

3、海水资源利用技术

海水淡化和从海水中提取人类所需的元素资源,是海水利用的两大主题。

海水淡化过去主要采用蒸馏法。8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渗透膜和分离膜。同时,利用太阳能技术得到突破后,太阳能蒸馏法也富有前景。

在海水元素的开发利用中,除对卤素资源及镁、钾资源的提炼制备外,大部分资源尚待开发利用。预计到21世纪,对海洋水体开展微量和痕量物质的分离富集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海水提铀、锂、氘的研究将有新的突破,以便为人类21世纪新能源开发提供燃料。

4、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当前主要是海上油、气的开采。英国、挪威的海上石油产量已达1亿吨以上。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海洋中开采石油,年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左右;海上天然气总产量已占天然气总产量的20%以上。

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尚处研究阶段。国外主要集中力量研制深潜水器、水下居住舱以及海底采矿装置,这些装置和水面浮式结构共同组成海底采掘系统或遥控海底生产系统,使在海底挖取、收集矿藏成为现实。根据专家组预测,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商业生产可能在2010年后开始。

5、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国际新能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许多国家已建成一些潮汐能电站,日美英加等国进行过国际合作波能发电实验,美法进行过海洋温差发电实验,美日在进行海流发电研究。

二、我国海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利用航空遥感及利用国外卫星遥感资料进行近海海冰、海洋污染、渔场水温等的探测;各种水声设备处于试制和开始应用阶段,并已研制出多种无人潜水器、深潜救生艇和水下机器人;已基本掌握近海油气开发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已达国际80年代水平,并正在开发浅海和深水区的勘探技术;海上石油、盐业化工、海洋食品等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在胶州湾放流牙鲆鱼人工种苗获得成功,开始了“鱼群农牧化”的尝试;完成了大洋多金属结构资源的探矿活动等。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刚刚起步,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海洋建设的需求。

综合以上发展态势,我们可以看出:

1.信息技术革命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长,是当代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

2.微观尺度生产领域制造技术的演进与革命,是当代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趋势。

3.材料技术成为不同工程领域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是当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4.生物技术为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是当代工程技术发展的第四个重要趋势。

5.综合集成在工程技术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当代工程技术第五个发展趋势。

三、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中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从以上对于各主要领域的分析,可见我国工程技术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也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竞争力低,生产效率不高,附加值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有许多重大的发展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对我国工程技术界来说,小平同志提出的要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指示十分重要,是对我们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与贯彻。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力、财力都十分有限,还要遵照江总书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示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就面临一个抉择问题。在不同领域,在许多重大的工程决策上,学术界、工程技术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比如,能源方面就有:火电、水电与核电发展的合理比重问题,输电与输煤的选择问题,发展核电中的安全问题与核废料的处理、处置问题,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问题等。再如,南水北调的线路选择问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比例问题;发展我国集成电路的战略选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涉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开展讨论,慎重决策。

工程技术要有一个大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应大力改革我国的工程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正规工程教育方面,要注意各层次人才的合理比例,教学内容要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前沿,要特别注意培养分析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掌握高新技术,提高参加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技术带头人。

标签:;  ;  ;  ;  ;  ;  

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_工程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