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秉久教授从痰、瘀论治肝硬化经验采撷论文_苏文涛1,卢秉久2

卢秉久教授从痰、瘀论治肝硬化经验采撷论文_苏文涛1,卢秉久2

苏文涛1 卢秉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肝硬化的病名,祖国医学可将其归于“鼓胀”、“积聚”、“肝癖”范畴。其病因与情志、邪淫、饮食、劳欲等有关。此病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病位在肝。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虚气化不利,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导致气滞痰凝血瘀。肝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在治疗中,卢师坚持在补虚的基础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论治,重视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提出化痰逐瘀为本病的治疗关键,附验案一则。

【关键词】卢秉久;肝硬化;痰瘀互结;经验;治疗

卢秉久教授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知名肝胆病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年。卢教授为人谦逊,治学严谨,本于经典,博采众长,曾师从中医临床名家王文彦教授,杏林传道十余载,尽得其真,尤其对肝病见解独到,经验丰富。笔者有幸拜入卢门,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试将卢师对肝硬化独到治疗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肝硬化[1]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处于肝纤维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我国的肝硬化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炎肝硬化为最常见。卢师认为,肝硬化起病复杂,多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时,应当着眼于痰、瘀两个方向,分清标本虚实[2],兼顾各脏腑之间的制化关系,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病因病机

肝硬化属于中医的“鼓胀”[3]、“积聚”、“肝癖”范畴,其说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丹溪心法》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清浊相混,隧道雍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为胀满。”由此可见,鼓胀的发病与情志、邪淫、饮食、劳欲等有关。

1.1 痰浊

痰浊多因脾胃燥湿化浊不利而生),也是常见的致病内因,其致病广泛,可造成各脏腑功能失司、传化失常,故历代医家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水、湿虽为水液异常代谢不同阶段的产物,其特性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致病因素的影响,湿邪、水邪、饮邪皆能化聚成痰。痰浊的形成主要由于肺脾肾运化功能失调,肝失疏泄,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停聚,凝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谓:“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脾气亏虚,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则湿浊内生,蕴液为痰。肾为先天之本,主津液,司开合,肾阳的温煦功能对水液的气化至关重要,脾的运化功能和肺的宣降功能更是依赖于此。若气化失职,开阖失司,水液输布失调,清津不升,浊液不降,水湿停滞,酿为痰浊;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火不生土,反乘于脾,聚而为痰。凡所生之痰浊,壅滞于脾,阻于肝络,痰凝气滞,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肝体失其柔润而质地变硬。

1.2 瘀血

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机体温煦功能减退,无力温运血液则成瘀血;“气为血之帅”,七情内伤、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皆能引起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血瘀和瘀血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经脉瘀滞,津血不能濡养肝脏,则肝络失养,肝体失其柔润而质地变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肝硬化论治

卢师认为,肝硬化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是为致病之本源,痰瘀互结是本病的关键,治疗上必须标本兼治,补虚与攻邪同步进行,肝硬化早期以攻邪为主,后期以补虚为主。

2.1 正气亏虚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到肝、脾、肾,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亏气化不利,影响到气血津液,以致气滞痰凝血瘀,临床可见疲倦乏力,面色晦暗,肝区不适或胀痛,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等[4]。卢师认为此阶段当以健脾祛湿,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为大法,多用苍术、白术、太子参、山药、莲子、茯苓、柴胡、赤芍、川芎、当归等药物。如肝纤维化阶段治疗不当则会进展为肝硬化,此时痰瘀水互结,肝失藏血,疏泄不利,气机不调,血行不畅,横逆犯脾,日久及肾,临床可见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暗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等。此阶段当以补肾健脾,温阳利水,补气活血为主,常用人参、白术、炙黄芪、当归、白芍、肉苁蓉、巴戟天、桂枝、猪苓、泽泻、三七等药物。

2.2 痰瘀互结

痰浊与瘀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痰浊影响脉道的通利和血液的运行,痰瘀日久则瘀血内生;瘀血阻络,络脉不通,则导致气滞痰阻。瘀血与痰浊相互胶着,阻滞肝络,导致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津血同源,痰瘀亦可相互转化,痰可化瘀,也能因瘀而生。故《赤水玄珠全集》指出:“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变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到。”痰瘀互结不解,日久损及肝、脾、肾,水液运行输布失常,则水液停留,与痰瘀共患,临床表现为肝硬化腹水,病情顽固,预后不良。卢师指出,化痰祛瘀乃是肝硬化的基本治则,常用陈皮、大腹皮、半夏、竹茹、天竺黄、浙贝母、穿山甲、大黄、土元、丹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山楂等药物。

3病例介绍

某 男,64岁。2012-09-17初诊。胁肋胀痛不适一月余,加重伴乏力一周。两年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乙肝肝硬化,予以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至今,现因胁肋部疼痛于我院检查提示HBV-DNA:1.8×102IU/ml;肝功:TP:75.1g/L,ALB:50.3g/L,GLOB:24.8g/L,TBIL:22.1μmol/L,IBIL:18.9μmol/L,ALP:66U/L,GGT:48U/L,ALT:44U/L,AST:23 U/L;彩超提示:弥漫性肝损害(肝脏形态失常,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粗糙、不均匀,肝静脉变细,走形僵直。门静脉主干稍宽,门静脉流速减慢)。症见:肝区疼痛,面色晦暗无光,善太息,纳呆,腹胀,无腹水,偶有反酸恶心,二便调,寐可,舌暗红,边有瘀斑,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滑弱。中医诊断:鼓胀(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予肝苏胶囊3粒/次,3次/d。中药汤剂治疗以健脾祛湿、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原则。予柴胡9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法半夏6g,陈皮10g,大腹皮10g,枳实10g,丹参20g,三七粉(冲服)3g,桃仁12g,土元6g,制大黄5g,泽泻15g,路路通10g,海螵蛸20g,鸡内金15g。1剂/d,水煎900mL,早中晚餐后温服,20剂。嘱患者调畅情志,适量运动,防寒保暖,清淡饮食。

2012-10-16复诊,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乏力、腹胀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舌暗红,瘀斑,苔白腻,脉沉滑。予上方去泽泻,加黄芪30g,香附15g,莪术9g,白扁豆15g,1剂/d,水煎900mL,早中晚餐后温服,6剂。后守此方酌情加减治疗2月余,诸症悉除。复查肝功正常;彩超提示肝实质回声粗糙程度较前明显改善。

按 肝硬化病机实为本虚标实,应当在补虚的基础上予以祛邪通络。本虚以肝、脾、肾亏虚,功能失调为主,邪实以痰瘀互结为主,治当补肾健脾调肝,行气化痰逐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脉络不通,则发为胁痛;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则发为腹胀纳呆;痰浊阻络,气滞血瘀,则肝区疼痛、舌有瘀斑。太子参、白术、黄芪、扁豆等,补脾健脾,振奋脾阳,蒸腾痰湿,使痰无从以生,脾主运化,亦能化痰化瘀,后天之本固,则正气固,攻邪有力;陈皮、大腹皮、半夏、香附等,行气燥湿化痰,佐以路路通、泽泻通络利水,使痰湿得化,邪出有路;丹参、三七、桃仁、土元、大黄,活血逐瘀,直通肝络,软肝化浊;柴胡疏肝解郁又能引药入肝经,枳实破气消积又善化痰,二药相伍,一升一降,调畅全身气机。纵观全方,攻守兼备,气血兼顾,动静结合,升降相配,体现了卢师标本兼顾,痰瘀同治的思想,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福生.肝病中医临证旨要[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219-227.

[2]朱鑫蕊,卢秉久.卢秉久扶正利水治疗肝硬化中后期臌胀[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3):3-4.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2011年,海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92-1696.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1):1052-1056

作者简介:苏文涛(1991-),男,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消化内科。

通讯作者:卢秉久(1961-),男,硕士,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消化内科。

论文作者:苏文涛1,卢秉久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  ;  ;  ;  ;  ;  ;  ;  

卢秉久教授从痰、瘀论治肝硬化经验采撷论文_苏文涛1,卢秉久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