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方法论评析论文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论文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

彭学敏1 孙 敏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方面,系统评述现象学方法论,指出:现象学从本体论上严格区分现实对象与意识现象并聚焦于后者。通过现象学方法论研究,可对现当代科学建构发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现象学 方法论 意向性 现象学还原

自创立起,现象学凭借对人类存在和现象的独特探索视角与研究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十分重要的哲学运动,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其思想影响由德国扩展到全球,并从哲学领域延伸到精神病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向技术学、建筑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延伸[1]。当前国内对现象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主要出现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建筑学和科学技术学领域的具体研究方法,尚缺乏将现象学作为科学探索人类现象的方法论的系统性评析。鉴于胡塞尔将现象学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创立愿景及现象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潜力,本文旨在对现象学的方法论进行系统梳理,以助国内现象学、科学哲学、研究方法论与其他学科对现象学方法的更好理解与借鉴。以下围绕现象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三部分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评析,最后从现象学对科学的价值意义进行整体评价。

一、现象学的本体论

1.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

在本体论上,现象学承认存在诸如无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自身的身体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经验现实对象(empirical real object),但指出还存在体现为主观体验意识现象的非现实性观念性对象(irreal/ideal object)[2]。 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之间有重大差别:现实对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同时拥有时间和空间维度,因而受经验因果规律性(empirical causality regularities)决定且可量化测量;意识现象是呈现或被给予意识的现象不具有空间维度而不由经验因果规律性决定,且本质上难以精确定量测量[2]。意识现象不拥有时空性因果性等现实性特征,但它们真实地发生于个体的意识过程,因而是本真的。现实对象作为意识现象才被人认识,且意识现象涉及的范围远远广于现实对象。

集体主义内蕴着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要求。 在受物化逻辑统治的个体化社会中弘扬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有利于矫治个体化社会中人受物统治的异化状态,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人存在的具身性和现实性

现实对象与意识现象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但人因拥有身体而能使两者在其存在中相互联系。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思想指出人存在的具身性(embodiment),认为身体知觉是科学与哲学的发源地,被知觉或被体验到的世界及其全部主客观特征是科学与哲学的共同基础[3]。现实对象虽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但它们通过个体身体及知觉意识活动成为意识现象从而被个体所感知认识,进而影响意识和行为。因此,正如梅洛-庞蒂强调的“没有内在的人,人在世界上存在,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认识自己”[4]。正是人的具身性奠定了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存在维度的基础,体现出了人存在的现实性特征。

3.人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现实对象影响人的意识现象和行为,但并不必然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因果影响,例如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可能会有十分不同的信念、情感、态度和意愿。不同于行为主义,现象学不把个体行为视为对现实对象刺激的直接反应,而认为它是个体对现实对象的意义的回应与表达[5]。故人因意识而不被现实对象和经验世界绝对决定,且人凭借意识和行为能够有目的地作用于现实对象而影响经验世界,从而发挥能动性。更可贵的是人能够凭借意识和行为,实现梅洛-庞蒂所谓的合理却尚未是现实的可能性[3],从而体现出人存在独有的创造性。当然,由于具身性,人拥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可能脱离存在的现实性,是相对的。

在认识论上,现象学基于其意向性主张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胡塞尔借鉴其老师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指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根本在于人的意识具有意向性特征。意向性指每个意识活动都指向超越其活动本身的对象,即意识总是关于非该意识活动本身的某对象的意识[2]。例如人的感官知觉总是对相关感官刺激的知觉,而非对知觉活动本身的知觉,人的情感活动总是对相关对象的情感,而非对情感活动本身的情感。梅洛-庞蒂进一步指出意向性不仅适用于意识活动,还构成人对世界全部关系及其对他人的行为的基础,且人的行为的意向性是以其选择改变自身观点和目标的能力为基础的[3]。凭借意向性,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开放性,人因之对外在世界、他人甚至自我开放[2]。意向性还使人的意识和行为总是连接自我与意识和行为的意向相关项,使人总是通过意识和行为与对象和情境处在互动联系之中。

任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企业中同样要培养信息人才,将信息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无论是从信息技术方面,还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方面,都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对人才展开针对性的培训体制,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培养一直综合素质较高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现象学的认识论

1.意识和行为的意向性和开放性

综上,现象学的本体论预设不仅承认现实对象的现实存在性,还承认意识现象的本真存在性,并通过强调现实存在和现象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突出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拥有具身性和现实性及相对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多重特点。相比只关注现实存在的实证主义哲学,现象学揭示的人类存在更立体、丰富且复杂。

2.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

虽然人们能够认识世界,但由于认识对象和认识者的原因,人们的认识并不总是符合现实,也可能片面、模糊或虚假[8]。对此,现象学提倡通过采用现象学还原、现象学直观和描述和本质还原等独特方法观察、描述和分析现象,以获得对现象如其所是的认识。

综上,在认识论上,不同于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及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可知论,现象学坚持可知论并通过强调人的意识和行为的意向性和开放性特征揭示人通过身体、意识和行为与世界彼此联系,提出人必然存在于世界之中且世界可以被人认识。现象学还指出日常生活中个人习惯和文化传统导致人们的自然态度往往蒙蔽对现象意义的准确把握,应该采取现象学态度和现象学方法以客观认识现象。

3.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持自然态度。在自然态度中,人们默认外在世界的存在,直接当下地生活于其中,不仔细审察外在世界在其意识中呈现的现象,不关注外在世界被给予时其主观体验过程,也不会反思这些意识体验对其的主观意义是否客观[7]。自然态度使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能够快速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应对,但这种对待现象的想当然、前反思和习惯化的态度可能导致人们对现象意义的错误把握,使其采取的应对举措未必带来预期结果。因此,为更好地认识现象本身,胡塞尔提出“面向实事本身”,主张对现象采取科学的现象学态度,即通过现象学还原、意向分析和本质还原等方法如其所是地观察、描述和分析现象并发现其本质意义。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组数据中所包含的粗差数量并不多,对平均值的影响比较微弱,各组数据的数量不同是因为实际观测时间长短不同,同一距离处的一组数据可以看作重复性观测。

三、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把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生活经历分别称为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和生活体验(lived experiences)。生活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现实地由感性给予且总是可以被体验到的日常生活世界[6]。生活世界被人们社会性地共享,但每个人往往从其个人视域认识参与生活世界,从与自我的关系角度体验生活世界,从而形成独特的生活体验[7]。生活体验是人们在生活世界特定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包括感知、回忆、期望、梦想、情感、态度、思想和行为等种种主观体验,这些生活体验的主观性特点构成了个体的主体性(subjectivity)。个体还通过语言、文化等社会建制与其他个体群体交流互动,因此生活体验还具有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特点[7]。 生活世界及人们在其中的生活体验使人们得以形成关于世界和人生的原初生动的意义,同时受到其他个体群体的社会性影响。这种原初生动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使人们以此为基础对现象进行抽象、归纳或演绎,因此是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原初基础,也是商务、宗教及其他特殊活动的基础,发挥着奠基性作用[2]

污水源热泵系统是将城市原生污水作为热源,冬季把污水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夏季利用污水排出带走热量[1].污水源热泵系统主要利用的是低品位热能,并把污水当作热量的载体[2],因而系统的节能潜力大效率高,体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3].

1.现象学态度和现象学还原

1.3 二维、三维超声综合评分法对宫腔粘连的评分 将三维图像、二维内膜厚度、异常回声此3项超声参数作为检查指标,将以上 3 个因素根据超声图像分别赋予 0~3分。见表1。对照评分表,算出超声评分的总分值作为超声综合评分。0分为正常,1~3分为轻度宫腔粘连,4~6分为中度宫腔粘连,7~9分为重度宫腔粘连。

不同于一般哲学和科学,现象学严格区分现象和现实,提倡要真正科学地认识现象。研究者应该采取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悬搁理论前见和现实预设,秉持现象学态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才能如其所是(as such)地研究意识现象及其主观体验。

现象学还原具体涉及悬搁理论前见和悬搁自然态度两方面:现象学提出现象研究者面对现象首先应该悬搁(epoché)理论前见,即研究者在研究某现象时应搁置拥有的与该现象有关的既往知识、理论和假设,而不应像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科学研究中那样按照过去的相关经验知识、理论假说或规范标准前反思地看待研究当前现象[9]。悬搁这些理论前见,并不是因为它们不正确,而是由于不悬搁它们会蒙蔽误导研究者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入认识。但未必忽视这些理论前见,可以将它们作为与现象学研究发现的比较对象进行分析讨论,故悬搁理论前见是为了“唤起对于有关世界的信念的神秘性的巨大惊异”[3],使研究者能够怀着探索发现的初心好奇心,像对待全然新鲜的事物那样不带前见地认识研究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原初生活体验和现象。

在悬搁理论前见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应该悬搁对现象的自然态度(epoché of the natural attitude),即研究者如其所是地将现象作为在自身或研究参与者的意识中呈现的现象对待,对这些现象的呈现模式、过程和意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而不是像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那样秉持自然态度把现象直接当作现实对待且忽略现象在意识中的呈现模式和过程[3]。当研究者实行对理论前见和自然态度的上述悬搁时,研究者就实行了现象学还原,研究者对所研究现象的态度从自然态度和一般科学态度转变成现象学态度。

2.现象学直观

在采纳现象学态度对现象进行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对现象进行现象学观察、描述和分析。由于观察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科学中指感觉器官或再加上辅助仪器审视事物,为区别起见,现象学采用“直观”(intuition)这一术语代替观察。指意识者按现象在其意识中呈现的那样如其所是地看待现象,而不直接把它们当作现实存在[10]。基于直观可以进一步进行现象学描述,指意识者用语言等表达手段如实地表述在其意识中直观到的相关现象。现象学对现象的直观与描述都源自意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 (first-person perspective)[10],且意识者应尽可能具体地描述在其意识中呈现的现象,尽量忠实地反映直观现象的明晰性或模糊性及意义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

3.本质还原

对于被直观描述的现象,现象学提出可通过采取本质还原(eidetic reduction)认识其本质。本质还原方法被称作自由想象变更(free imaginative variation)方法,指研究者选取某类现象的一个实例或假想例子,对该现象进行种种自由想象。想象消除构成该现象的某要素特征是否导致其不再属于所属现象类别,即当某要素特征被消除时不改变该现象所属现象类别,则该要素特征不属于此类现象的本质共相特征;当某要素特征的消除使该现象不再属于原现象类别,该要素特征属于该类现象的本质共相特征[10]。研究者可以在想象中变更消除的不同要素特征,直至发现该类现象的所有本质特征即使该类现象成其所是的必然特征,从而在意识中达到对现象的本质直观(essential intuition)。由此可见,本质还原可提供对现象的深刻洞见,但达到本质直观的自由想象需要高度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想象。要求想象者基于现实又超越实际事物和经验,通过使想象的投射超出可能的事物并洞见到所投射的东西不可能存在,从而发现必然性本质特征[11]

综上,不同于实证主义科学对前科学生活经验的排除与对经验世界的主体相关性的抽离所导致的心灵和主体意义世界被矮化遗忘[6],现象学提倡面对实事本身,采取现象学态度并通过现象学还原悬搁对现象的理论前见和现实预设,探索现象对人们的原初意义并通过本质还原洞察现象的本质,实现对现实对象和意识现象及人的主体性存在更科学本真的认识与理解。

四、结语

现象学通过聚焦人们在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中的意识、行为、现象及意义,揭示人存在的现实性和理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自由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全面关注人在生活世界的生活体验中的感知、认知、想象、期望、信念、情感、意愿和行为,展现人对真善美的世界及自我本真存在的共同追求[11],还通过恢复生活世界对于一切科学的视域及意义根源地位,重新确立人类在其存在中本有的主体自由、责任与尊严[12]。现象学聚焦于人在生活世界的生活体验中的身体、意识、行为及现象和意义,通过现象学还原悬搁理论前见对人们在生活世界的生活体验和意识现象进行如其所是的科学研究,并通过本质还原洞见其本质,现象学方法论对现当代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Embree, Lester.Introduction[A].Embree, Lester,Elizabeth A.Behnke, David Carr, J.Claude Evans, Jose Huertas-Jourda, Joseph J.Kockelmans, William R.Mckenna, Algis Mickunas, Jitendra Nath Mohanty, Thomas M.Seebohm,Richard M.Zaner.Encyclopedia of Phenomenology[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2]Giorgi, Amedeo.The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in Psychology: A Modified Husserlian Approach[M].Pittsburgh: 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2009.

[3]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25,753,732.

[4]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

[5]Laverty, Susann M..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d Phenomenology:A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03,2(3).

[6]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Wertz, Frederick J..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2).

[8]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Kern, Iso,著.倪梁康,译.现象学在中国[J].江海学刊,2000(5).

[11]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俊.重建世界形而上学——作为胡塞尔现象学之根本动机的生活世界[J].浙江社会科学,2015(6).

本文是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成果之一。

标签:;  ;  ;  ;  ;  ;  

现象学方法论评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