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司媛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司媛

司媛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重庆 梁平 405200)

摘要:据统计,2016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3亿。预计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在带来养老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商机。银发经济能否被挖掘到位将决定中国能否善用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着力点。老龄服务业是中国老龄产业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行业,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优先领域。老龄服务业在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养老 服务 产业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近年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8万亿元,CAGR为11.8%。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板块。养老服务产业指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的产业。从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前景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产业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养老服务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这表明我国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思路已经从单纯的事业,逐渐过渡到事业+产业,打破了多年来,我国的养老服务大都由政府兜底,从事业层面进行规划的现状。但发展至今,除收入比较低的贫困老年人仍由政府兜底外,大量的中高收入以上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仍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由于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面对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养老服务多层次的需求,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政策体系相对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院只能提供养老而无法医疗,而医院只能医疗而不能提供养老服务,使得养老院里的老人经常要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不仅得不到及时救治,还给家人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医的主管部门是卫计委,养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对于长期照护来说,单一的医疗护理属于医学范畴,是由卫生部门主管,而单一的家庭照料是社会学范畴,归民政部主管。长期照护并没有对应的主管部门,相关标准体系、支付体系、权利利益责任等各方面规范都有待落实。

(二)行业标准、市场规范的缺失

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个市场的规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有力的行业监管机构,造成养老服务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三)投资体制还不健全

过去,国内的养老机构主要由政府主导,几乎没有什么营利性的存在。现在,市场格局变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场和社会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超过60%左右的民营养老机构亏损,30%左右的持平,10%左右的微利。目前看,仍然是国家投资多于民间投资,虽然民间资本投入在增加,但都是在利润的驱使下,民营资本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临时的多,长期的少,还缺少长效机制调控资金投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专业人员缺口大

我国当下失能半失能人员约3500万,假设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那国内市场应需1000多万养老服务人员。而我国养老机构人员从业者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按国际标准,照顾失能老人所需要的护理人员比例应是2:1,即2个护理人员照顾1个老人,但国内目前情况是一个护士负责10个老人,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在千万名以上,尤其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员,更是稀缺。

(五)农村养老形势严峻

过去老龄化速度比较快的是上海、北京和浙江,按照现在最新的普查来看,老龄化最快的是中西部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一般超当地老年人口的一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再加上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缓慢,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形势非常严峻。

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路径

(一)加强立法监管,实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规范化

加强养老服务业工作机构和群众组织的建设,加强相关立法,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管力度,推进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使之能逐步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二)开发社会资源,实现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应对各种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于国家与民营机构共同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允许赢取微利。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应当允许营利,并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统筹城乡,实现养老服务均衡化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

(四)创新养老模式,实现养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老年人群体的收入水平、支付能力和不同的需求层次,发展多种形式的老龄产业,福利化、商业化同时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老年人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生活能够自理、经济实力较好的老年人发展老年人的精神、心理、文化、教育需求的产业与服务。

(五)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推动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服务水平。调查显示,全国民办养老机构中近六成的管理人员为中专或者中学学历,一成左右是小学学历,有管理专业证书的仅占1%多一点。要加大养老服务业人员的培养。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快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人才的培训。特别是要完善老龄服务人才的职业、职称晋升渠道,营造更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杨亚哲.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

[2]姜力.在关爱失能老人“老年希望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J].中国社会工作 · 老龄,2013(12).

作者简介:司媛(1965年6月—),女,重庆梁平人,现任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高级讲师,主攻方向经济管理。

论文作者:司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  ;  ;  ;  ;  ;  ;  ;  

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_司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