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面”与“李德树人”的统一_三个面向论文

坚持“三面”与“李德树人”的统一_三个面向论文

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4-0047-007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既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坚持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又聚焦国内、放眼世界,把国情和世情结合起来,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纬度审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育战略目标,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时代特征和改革方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和未来道路,它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理解“三个面向”的科学涵义,正确把握“三个面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三个面向”的科学内涵及其根本要求

       “三个面向”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既强调了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依赖,又体现了教育服务并服从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它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互为依赖的客观规律,蕴含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根本缘由。教育面向现代化,不仅强调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且强调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就是要把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促进教育在理念、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改革和创新,反映现代化的最新成就,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要“而向世界”,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教育上的体现,它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并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曾说:“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1](P290)“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64)在开放的世界中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就要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增进对外交流,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参与全球教育对话和互动,吸收、采纳体现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现代化手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为适应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准备条件,它反映了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关系。现代教育能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视野。“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P108)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超前的思维和战略的眼光,要通过预测未来开发符合未来需要的课程,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才。

       “三个面向”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彼此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有机统一为一体。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整体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重要地位,它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仅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现代化,而且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是指向世界的,是全球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指向未来的,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从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纬度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脱离了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三个面向”,其实质内容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曾先后多次强调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2](P262)“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2](P290)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P104)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邓小平强调的“红”,“专”就是要具备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两者不可偏废。不以“专”为基础的“红”耽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损害了人民利益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红;不以“红”为前提的“专”容易迷失方向,同样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只有业务没有政治不行,反之,光讲政治没有业务也不行,要把政治和业务结合起来,政治上忠诚可靠、业务上精益求精,既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也要有文化。这样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是“三个而向”教育思想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对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这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作出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明确回答。

       二、“三个面向”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3](P68)“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4](P418)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工作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5](P18)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强调:“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6](P126)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毛泽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P340)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他强调指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8](P39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适应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邓小平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教育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如何培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创新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他以政治家的敏锐富有创见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2](P163)他还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2](P40)这些论述,精辟揭示了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强调教育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乃至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把“四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P103)按照这样的标准,邓小平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一“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四有”新人既是教育培养目标,又是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把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四有”新人作为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他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P107)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P107)概括地说,“三个面向”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出了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观,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为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依据教育与现代化的客观联系,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9](P876)他还多次强调“要按照小平同志讲的,做好培育‘四有’新人的工作。”[10](P289)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1999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9](P859)在如何培育人的问题上,江泽民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里,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有志青年,要想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才,必须走艰苦锻炼之路。青年只有在实践斗争中才能锻炼成长,没有捷径可走。”[11](P227)“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12](P372-37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2006年,围绕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题,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重申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把“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为“立德树人”。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3](P3)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他希望广大青年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当时代的重任,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他要求广大青年“要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积累经验,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汲取从书本中无法得到的丰富营养,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14](P4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P35)这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实施的教育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激励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16]

       由此可见,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重要思想3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紧紧围绕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探索,明确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具体要求及其培育途径和举措。实践证明,“三个面向”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三、“三个面向”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指明了“立德树人”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和道德品质等,是一个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所树的“人”必定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价值标准和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17]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广泛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去引领“个人梦”,教育大众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共筑国家梦、民族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就是新的时代赋予“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新任务新内容。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国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契机,顺应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提出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目标。“三个面向”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指南,也是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规划调整的目标和尺度,它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为“立德树人”指明了实现路径和努力方向。

       1.“立德树人”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原则

       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18](P5)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自18世纪以来,现代化便成为一个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时至今日,世界现代化发展极不平衡,各国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邓小平强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1](P110)“立德树人”要为确保中国现代化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人才保障,“立德树人”必须适应并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其所立之德、所树之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之德和所要之人。“立德树人”还要着眼于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十八大重申了我国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教育上设置的奋斗目标。如何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建设中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思想,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应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必须高度关注的话题。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立德树人”要面向世界,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增多和跨国公司数量的日渐上升,政府对本国经济的调节能力逐渐减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态等组织的行为从国家层面转移到国际层面,人员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移民成为新的时代浪潮。“立德树人”教育必须融入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打造能够参与国际交往,善于汲取国际经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人才,他们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胸怀,又能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他们既能用欣赏的姿态包容世界不同文明,学习、了解并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人类文明的优良成果,又能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辨识和抵御资本主义落后文化观念的腐蚀和侵害。面向世界的“立德树人”教育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同时也应注意的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19](P860)

       “立德树人”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事业,其教育实践要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所树之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俗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政治素养、品格德行、知识能力的全方位的预测和估计,就不可能对当前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改革和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并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其自身也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所立之德、所树之人必然脱离于社会,落后于时代。“立德树人”必须从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运用预见性和超前性的战略思维,确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力争为“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做好人才大军的储备。

       2.在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

       “立德树人”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三个面向”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贯彻落实“三个面向”和“以德树人”的核心和灵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实施“以德树人”工程,以此确保人才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教育不仅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服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确实监管好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工作,对错误的思想言论绝不能听之任之,对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绝不能任其泛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三个面向”和“立德树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其提供基本保证。习近平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广大教师的一封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能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动向,培养能够胜任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能否预测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从长远出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20](P12)在德、智、体、美诸种教育中,德育必须占据首要位置、领先地位,成为育人活动的重中之重。教师不能仅把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增长或者学生升学率、就业率的提升等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而是必须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把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必须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把政治可靠和业务精湛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所谓“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带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成为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引领风尚者,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

       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配合是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毋庸置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合作对全方位地促进“三个面向”和“立德树人”相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推进“三个面向”和“以德树人”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必须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价值目标上的协同一致,确保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重点和教育根本任务的连续性、统一性和连贯性。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价值目标不一致或者唱反调,就会消解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力,进而直接影响“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效果。为此,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员应当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积极力量,从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就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的设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根据“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标准,把是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德树人”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科学、多样的考评方式,杜绝“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克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评价教育的观念,建立起包涵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内的综合考评标准体系。人才评价和社会用人制度对人才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干部任用、人才选拔和提职加薪时克服唯学历论、唯知识论、唯业绩论、重才轻德的不良倾向,要把品德、知识、能力、修养等要素纳入人才评价的综合标准,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好选人用人的制度建设,建立起用人导向与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的有机结合,要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是未来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实施“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一方面,社会责任感是激发个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动力源,在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的驱使下,人们更能够勤于思考,大胆开拓,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保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当前,青年学生最大的社会责任莫过于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当代青年不仅要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也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的实践能力。教育承担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引、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热情、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履行社会义务和职责的动力和能力。

标签:;  ;  ;  ;  ;  ;  ;  

坚持“三面”与“李德树人”的统一_三个面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