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经济特区发展道路: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_珠海经济论文

珠海经济特区发展道路: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_珠海经济论文

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道路——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海论文,经济特区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珠海经过15年的发展,从一个渔农业边陲小县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和经济特区。15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珠海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转折?

珠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发展的历程。珠海人民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新路子,创造了珠海15年发展的奇迹。珠海市委、市政府在领导珠海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发展方针。在建立特区初期,由于过份倚重珠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珠海的发展方向定为以旅游业为主,忽视了作为国民经济重点的工业,未能全面理解中央试办经济特区的精神。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使珠海的面貌有所改观,但其发展远远低于人们对办特区的期望值。与深圳特区相比,落后状况极为明显。事实告诉我们,在经济没有得到发展以前,单纯搞旅游是不现实的,工业与旅游要同时发展。因此,珠海市委、市政府重新学习研究中央办特区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1984年果断地制订了“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发展战略,为珠海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区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即到了90年代,珠海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才能使珠海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要能与国际直接交往,又能站在全国改革前列保持长久的繁荣兴旺。于是在原来方针的基础上,制订了开发东西部的战略发展规划,建设深水大港、现代化大机场、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电厂、大水厂等大型基础设施。首先是建造能与国际对接的江海联运的大港口。我们认为,有了大港口就可以带来大工业,大工业可以带来大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这个超前建设大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发展方针,为珠海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二、解决建设资金。珠海特区初创时期,中央和省只给了2700万元开办费,除了日常开支,并无更多的资金投入发展。“等、靠、要”是行不通的。中央明确规定特区发展资金一是靠外资,二是靠银行借贷。借贷并非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方式,沉重的利息负担不起,必须找到自身的资金来源。珠海市委、市政府通过实践,经过认真研究,顶住一切压力,根据国家宪法精神在全国率先征收土地,将所有的山地平川全部由市政府统征统管(含预征),将土地第一市场收归政府,由政府统一投入资金进行“七通一平”,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然后转让给海内外的投资者,以地生财。藉此一项,珠海市政府回收了应回收的资金,扩大了财源。回收的资金,又投入珠海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土地又不断升值,这样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

三、调整领导体制。特区成立后,由于无章可循,因此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初时,特区范围仅为6.18平方公里, 后扩大到15.16平方公里。为了加强对特区的管理,成立了特区管理委员会。 但有些人将办特区当成一部分人的工作,而不是全市人民办特区。大政府与小特区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着特区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珠海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学习中央办特区一系列文件和有关政策,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果断地将特区纳入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的范围,将特区体制纳入市政府体制,由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开展特区各项事业的建设。体制的转变,使珠海经济特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壮大了特区的声势,特区范围也扩大到121平方公里,构成了大特区、大城市的框架。

四、重视引进人才。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最关键的问题。珠海在人才问题上,经历了几段过程。初期进珠海的大部分是抽调来的党政干部和转业干部,真正懂技术、 懂经济的不多。 1985、1986年又在全国范围招聘了几千人,但相当一部分人来珠海后因专业不对口而发挥不了大作用。珠海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了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决定调整方针实行对口招聘,即需要什么人才就招聘什么人才,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引进中的问题。尔后,珠海市委、市政府采取对人才实行重奖、给以优厚待遇的政策,将吸收高科技管理和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在这一政策的吸引下,大批优秀人才纷纷求职珠海,改变了珠海的人才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珠海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要求是,引进根据实际对口需要,要多少可以引进多少,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都欢迎,行政人才必须是专家中的杂家、人才中的通才,这样就更适合珠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狠抓城市规划。规划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整体质量的一个标准。规划既是一门艺术,也是巨大的财富。许多历史悠久的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生产生活。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率先在特区中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教训,更新规划观念,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以超前的眼光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大规模的修订,将全市的所有建设全部纳入统一规划。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总结并制订了规划工作的“八个统一”。新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具有超前意识,立足于此规划基础上的珠海,必将不断发展扩大,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既定目标。

六、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吸取国内外一些城市“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历史教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文规定环境保护“八个不准”,强化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保证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珠海市的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的水平。珠海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为中外人士交口称赞。

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紧抓的一环。在特区初创时期,珠海是个小渔村,财政十分短缺,可以讲收不敷支,底子十分薄弱。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便大力发展工业,只要有人来办工业就可以了,所以办特区初期发展了大批“三来一补”项目。这对珠海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来一补”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因为,仅收一点点加工费解决不了珠海再发展问题,而这样一来社会市政配套,如住房、学校、医院、供应、计划生育、社会管理、社会治安等等就承受不了。另一面又考虑特区要发挥四个“窗口”和“排头兵”作用,因此,珠海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遵循“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践和探索,珠海走出了一条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初步建立起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支柱体系,有效地推动了珠海高新技术迈向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加快了珠海科技进步的步伐。

八、创造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环境,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致力发展层次较高符合国际标准的交通能源和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以达到改善投资环境的目的。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建设较高标准、质量、效率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抓,考虑中长远的发展,超前进行建设,每开发一片土地,都首先进行以“七通一平”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建设。目前珠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已初步配套。为了抢占未来发展经济的制高点,市委、市政府斥巨资建设珠海港、珠海机场、珠海大桥、广珠铁路等,使珠海的基础设施得到区域性的、高等级、全方位的更大改善。这些项目一旦建成,珠海起码有二、三百年发展的辉煌历史。

九、建设好领导班子。珠海的领导层是稳定、团结的。领导成员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谅解。领导班子的稳定团结,对珠海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决策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珠海的领导班子不断开拓进取,同心同德,这就能够避免内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珠海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珠海市委、市政府自始至终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珠海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在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小平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特区的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党对特区工作的领导,为特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增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特区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珠海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肯定会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在珠江三角洲及粤港澳经济圈和华南大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过程中,珠海必将占据一个重要的显著位置,成为一个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区域。

标签:;  ;  ;  ;  ;  

珠海经济特区发展道路: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报告_珠海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