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探索论文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探索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明办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中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宣传部对全州辖5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336个村委会、41个社区、3764个村民小组的乡镇文化站、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管理使用情况、队伍建设情况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掌握情况、厘清问题、总结经验的做法上,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举措。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基本情况

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上,已建成面积均在300平方米或6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含农场文化站共58个;已建成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的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336个,村级活动室建成率100%;全州已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室2066个,面积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

在建设乡镇宣传文化干部队伍上,按照《中共德宏州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德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乡镇(街道、农场)宣传委员按副科级配备的通知》要求,目前按照副科级选好配齐党委宣传委员56名(专职50名、兼职6名)、宣传干事56名;56个乡镇(街道、农场)文化站共有编制人员217人,在编在岗专职人员145人;全州行政村、社区、18个农场办事处配有395名宣传员,有农村业余文艺队1139支。各县(市)从工作实际出发,相继制定出台了《乡镇宣传委员、宣传干事管理制度》《村级(社区)宣传文化员工作职责》。

在乡镇宣传文化经费保障上,根据《全州建制村、城镇社区宣传员工作补贴》要求,全州各县(市)均把宣传员工作补贴、宣传员培训经费以及乡镇(街道、农场)宣传工作经费纳入州、县(市)财政预算,除个别县(市)由于财政较为困难,一时难以及时发放和安排相关经费以外,其他各县(市)均能按月或按年将每人每月300元宣传员工作补贴、不少于3万元的乡镇宣传工作经费拨付到位。同时,按照《德宏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认真审核拨付每个乡镇文化站每年5万元的免开工作经费,为做好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 h、1 d、1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

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底蕴不同、领导认识程度不一,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存在差距。经济条件好、文化底蕴厚,文化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就相对好一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底蕴薄,导致文化阵地建设薄弱,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力。

现有文化阵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全州大多数自然村都有了文化活动室,但主要用来办红白喜事、召开会议等,没有真正发挥文化活动室的功能作用,使之成为组织村寨群众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的文化活动室一年未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名不副实,导致部分乡镇、村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农家书屋管理不善,没有发挥作用;有的农家书屋书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农民学科技文化的需求。

注重政府引导,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在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专业文艺团队、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组织村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党委、政府和各专业文艺团队、文化站的示范引领组织下,提高了村寨业余文艺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的节目编排能力和演出水平。有的乡镇结合实际,重点打造乡村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节日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的还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了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效应,产生了经济效益,为群众增加了经济收入。

管理体制不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乡镇宣传委员分管工作较多,宣传干事大都身兼数职、无法做到专职专干,乡镇文化站(广播宣传文化中心)在岗从事工作的人员较少,在编在岗的宣传文化干部多数兼职,实际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力有限,制约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文化专干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三是农村业余文艺队伍老龄化突出。四是农村现有业余文艺队伍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小,一些新建的综合文化服务站、活动室,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同时,90%的老建村民小组活动室面积狭小,建盖简易,功能不全、设备简陋;其他条件稍好一些文化活动室因相关设备配备时间较长,已经无法正常使用。

按三战区司令官的要求,八十六军只要坚守六天,就算圆满完成任务,现在已经是第八天了,鬼子的进攻毫无减弱的趋势。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注重对农村文艺骨干、文艺人才的培训辅导,采取“请上来、送出去、走下去”的方式,认真组织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活动,加大群众文化培训辅导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全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活动开展各类培训班1111期,活动涉及全州56个乡镇和农场管委会,辅导受益群众近10万人次,为边远贫困村寨培养了一批永不走的文艺辅导员。

注重培训辅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

注重组织保障,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党委、政府注重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州、县(市)、乡镇、村(社)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了机构建立、人员落实、经费保障三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注重项目整合,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各县(市)党委、政府注重项目整合,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兴边富民”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示范工程”“农村小广场大喇叭”“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以及灾后恢复重建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脱贫攻坚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基层党员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等,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附属设施设备。推动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地方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工程、中央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施,通过采用卫星、无线、有线等方式进行覆盖。目前,全州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7.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有效解决了边境村寨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作为意识形态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一般财政预算,把“软任务”实化为“硬任务”,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制度保障、工作落实“六个到位”。积极构建起“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除此以外,未来,货币政策仍需继续发力。业内人士表示,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各方数据来看,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仍偏低,放贷意愿不足,继续稳定融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已经并将持续成为下一步政策的重点。宋清辉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应该重点关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等,并通过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货币政策方向应该朝民营企业倾斜,消除“梗阻”同时刺激金融市场对于民企的支持力度。

注重效能发挥,弘扬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注重对村民小组活动室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活动室效能作用,坚持“以用促管”,把农村活动室打造成为老年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青年之家和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村小组会议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及红白喜事举办点、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点“四家四室两点”十位一体,为建设美丽俭约型村寨,引导边疆各族干部群众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村寨文艺团队作用,通过把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编排成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傣族嘎央、傣戏等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办法进行广泛宣传,使党的科学理论、富民惠民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发改、民宗、财政等项目资金,加大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力争实现全州所有村民小组活动室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对老建村民小组活动室的改造提升和管理,配齐配好相关设施设备,提高软件方面技术服务水平。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地方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工程、中央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施,做好高山尤其是边境一线偏远村镇无线覆盖发射,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体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

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体制。加强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大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努力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要求其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素质,提高履职服务能力。加强对现有文化场所的管理使用,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使文化阵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国内学者王丽丽是研究多丽丝·莱辛的先行者,并著有《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英文版)一书。随后国内对多丽丝·莱辛作品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是当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蒋晴霜及卢婧从心理视角及精神崩溃方面分析了《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的内心矛盾及生活状态;王雪和霍晓霞则从弗洛伊德理论和拉康理论探讨了玛丽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并描述了玛丽欲望的选择与主体的分裂。还有学者从女性主义及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了造成玛丽困境的原因,从生态主义视角分析《野草在歌唱》的作品数量也在逐渐增长。

然而,国际米原器的准确度只有0.1微米,并且难以复现,容易损坏,随时间会有缓慢的变化。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自然米取代实物米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开拓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载体。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科技知识。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艺团队,加强对农村文艺积极分子、骨干的培训,提高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引导和管理,利用业余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较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和社会影响,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文艺团队扶持,帮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文艺团队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各族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神力量。LT

(执 笔 杨恩和)

(责任编辑 王大林)

标签:;  ;  ;  ;  ;  ;  ;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