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欠发达观探析_毛泽东文集论文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欠发达观探析_毛泽东文集论文

毛泽东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不发达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0X (2000)03-0026-04

50年代中期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不仅提出了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概念,而且还形成了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实践证明,这一构想是符合实际的,在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可惜,后来毛泽东并没有将这个构想系统化,未能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并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今天,深入探析毛泽东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可以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曲折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定位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建设,首先要解决社会主义的定位问题。毛泽东认为,我们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工业化水平很低,飞机、大炮、坦克、汽车、精密机床都不能造。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文盲,文化不发达。因此,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和富的。

中国如何富强?毛泽东提出分两步走的设想。他指出:“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注:《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第329页。)这就是说,十年打基础,五十年建成社会主义。后来, 毛泽东又把建成社会主义时间延长了。八大期间,他在会见南斯拉夫党的代表团时提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在提出两步走设想的基础上,毛泽东开始从理论上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给中国社会主义定位。他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但还不完全巩固,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2页。)这里,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区分为两个阶段,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前中国处在不发达阶段。

但到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把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与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放在同一时间内来考虑。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说:“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26页。)1958年的元旦社论根据毛泽东的上述想法,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总体设想:首先用15年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于是,我们剧烈地变更生产关系,用几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把人民公社看成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在经济建设上搞大跃进,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全党办农业,全民炼钢铁,赶美超英,生产指标层层加码。不少人认为,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以不需要从前所设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 需要2年到3年是可能的。这就是说,要在短短10年内达到原来用50到70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就把未来的战略变成了眼前的具体目标,把远景规划变成了现实的计划,分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变成了下一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战略。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显然超越了实际和可能,因而是行不通的。

不过,毛泽东很快发现了问题,并下大力气加以纠正。他调整了农村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变更经济核算单位,最终在60年代初确定生产队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并决定这种制度30年不变;允许农民经营家庭副业,保留少量的自留地;调整城镇手工业所有制结构,提出凡转为全民所有制后,对生产不利、居民不便的手工业合作社,要采取适当的步骤退回去。与此同时,毛泽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认为我们对社会主义还有许多未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中找出其固有规律,使全体干部真正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阅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从理论上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使自己头脑清醒,以便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他自己率先垂范,组成读书小组,一边读书,一边反思,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新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在他看来, 他以前所说的建成社会主义实际上只相当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从而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提出上面这些思想观点的同时,60年代初,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找出社会主义固有规律。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进而“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为深入了”(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全新的思路: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是曲折的、艰辛的开拓。在探索中,他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有一个不发达的发展阶段,而且还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从确立到建成是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只是改变了所有制性质,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而要提高经济、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的过程,即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他认为,“一切事物总是有‘边’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也是有‘边’的。”(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建成社会主义的“边”在哪里? 这个“边”就是实现高度的工业化,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巩固,进入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不发达阶段的中心任务。毛泽东说:“搞上层建设、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就是空名。”(注: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因此, 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5页。)。

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建设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具体地说,就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加上国防现代化。他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的工业走向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毛泽东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方面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他力图打破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张企业要有自主权,搞一点自由市场;社会有需要,“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发展商品经济。毛泽东说,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国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现在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更要发展,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注:《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页。)。

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需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 页。)“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这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作了比较客观的估计,这个估计同后来邓小平的认识大体相同。

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构想是他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新的经济政策的具体化。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构想坚持了生产力标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为依据的,因而是正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全新思路。这一构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历史的遗憾: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未能坚持下去

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有效地指导了我国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可惜毛泽东后来不仅没有将这一构想系统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而且也没有坚持这一正确的构想,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不发达社会主义基本构想本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第一,它没有对不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的判断。毛泽东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对基本矛盾运动及其性质作出了正确的分析,但没有在此基础上对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虽然他提出,我国社会客观上将长期存在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决定党的工作重点。由于主要矛盾问题未能正确解决,这一构想就失去了实践的基础。第二,未找到适合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形式,因而未能在理论上厘清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同比较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区别。第三,虽然提出要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但把发展商品经济作为解决工农关系的手段,使商品经济局限在两种公有制范围内,因而看不到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看不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后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发达社会主义与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商品经济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这两个方面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原有的体制模式,找不到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式。这样,不发达社会主义基本构想在实践中就支撑不下去。

毛泽东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的误解湮灭了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所谓过渡时期,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革命转变时期。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过渡时期就结束了。起初,毛泽东也是这样认识的,是按这一认识去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阶段斗争,国际上的波匈事件及国内极少数右派借共产党整风之机向党发难,毛泽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高估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错误地总结了波匈事件的教训,认为是没有抓阶段斗争的结果。于是他改变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继而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政治、思想领域大搞社会主义革命。要使这些论点在理论上能够立足,必须改变对过渡时期的认识,确认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都是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这样就把过渡时期的终点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迟到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前。过渡时期下限的延伸使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点得以立足,这样既可以满足抓阶级斗争的需要,又要满足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需要。这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论断自然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探索中形成的不发达社会主义的构想就被大过渡理论所代替。

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同他纯而美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矛盾和冲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社会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使毛泽东感到苏联模式并不理想,于是他提出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探索中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方面他依据生产力标准提出了不发达社会主义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寻找十分完美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大跃进期间,他十分推崇人民公社,认为它既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想形式,又是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单位。他特别欣赏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在批判共产风时,他有所改变,但对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等供给制或半供给制还是感兴趣的。人民公社的实践未能达到他预期的目标,使他很失望,三年困难时期过去后,毛泽东构思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1966年5 月在一封信(即“五·七指示”)中,毛泽东勾画出他理想的社会主义图画,即要建立一个没有分工、没有商品交换、比较平均的社会主义。在他看来,按照“五·七指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纯而美的,要比不发达社会主义更为理想和美好,并试图用“文化大革命”这种方式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从而走向迷途。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成熟是毛泽东未能坚持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的客观原因。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开始是正确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是正确的观点与错误的观点并存,超越阶段与混淆阶段共生;愈到后来,正确的成份愈减少,错误的成份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探索中形成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也就夭折了。这绝非个人因素决定的,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正如他所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社会主义谁也没有干过,实践刚开始,具有探索性;社会主义的矛盾尚未暴露,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不可能认识到它的规律。“认识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取得成绩,发生问题,遇到失败,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使认识逐步推进。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注:《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页。)可是,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清晰,刚从书本走向实践,因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肤浅,即使是正确的,也未必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实践发展了,人们的经验增多了,认识也深化了,正确的东西才能逐渐地明确起来,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坚持下来。

收稿日期:2000-04-21

标签:;  ;  ;  ;  ;  ;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欠发达观探析_毛泽东文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