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人工耳蜗术后患儿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_李倩1,周青2,刘辉1,张丽1(通讯作者)

李倩1 周青2 刘辉1 张丽1(通讯作者)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心手术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诊疗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术后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必要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130例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估,并与136例听力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SCL-90评分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组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四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躯体化、焦虑、强迫、抑郁、精神病性五个因子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人工耳蜗有利于改善重度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人工耳蜗植入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不良心理状态,适当的护理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关键词】电子耳蜗植入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46-02

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解决了听力及言语问题,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将会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对自2010年至2013年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并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130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并作了相应的术后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10年至2013年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先后在家或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进行了言语康复训练,于2014年进行了心理状况评估,共13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67例,年龄10~16岁,均为语前聋。颞骨CT及内耳MRI检查提示内耳发育正常。均行单耳植入,其中右耳植入52例,左耳植入78例。同时选择乌鲁木齐市第10中学的初一年级的136名听力正常学生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The self-report symptominventory,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 SCL-90)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患者需家长配合进行评估。对个体分数进行解释时,一般以某因子的标准分数超过2个标准差为作异常处理。

1.3 康复训练护理

指导家长配合医务人员按时参与术后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开机前要求家长了解训练方法、学会普通话、为患儿训练做准备,开机后要很快进入家庭教师、康复师的角色。家长要长期耐心鼓励患儿训练,注意找好听力训练的时机,当小儿对声音有较好的反应时,应给予鼓励,激发小儿对声音和训练的兴趣。在听力训练时,结合语言训练,鼓励小儿多说多表达,反复训练强化。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因子进行两组t检验比较,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CL-90评分结果显示:耳蜗组在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四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五个因子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目前人工耳蜗技术及术后康复已经步入成熟,例如冀飞[1]等提出应用问卷分级评估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等。通过本调查可知,该患儿群体术后的心理情况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

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130例人工耳蜗术后心理情况,评分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组在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四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中发现,上述四个因子明显较高的孩子,性格较内向,不善于模仿,生活中家长的配合也较少,不重视术后家长协助的言语培训模式。由于严重的听力障碍会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困难,所以会进一步影响到听障患者知识信息的获得、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从而可能对其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都产生负面作用。这一点数据与理论是相符合的。而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五个因子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因子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儿年龄小,配合欠佳有关。待年龄较大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对于该群体存在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心理护理。在日常护理中我们对患儿及家长表现出良好的耐心和爱心,仔细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从中了解患儿想表达的内容和需求。尊重他们,让他们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消除畏惧心理。同时想患儿及家长介绍人工耳蜗术后效果较好的案例,对自己充满信心。无语言交流,导致他们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朋友,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能导致智力开发迟滞[2]。所以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与多人活动。他们由于害怕被人歧视多喜欢呆在“无声音”小社交圈,这种对社会退缩性情绪和行为最后发展成自卑、孤僻的不健全人格,我们在护理这些患儿时更要充满爱心、同情心,把患儿视为自己的亲人。在与其交流时要平视患儿的眼睛,利用各种方式( 手语、对口型、口语、书写文字) 与患儿进行沟通,消除患儿的恐惧和不安心理,同时要告知家长需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精心细致的训练和监护患儿[3]。患者及其监护人将期望值确立在适当程度,有助于保持患者平和、积极的心态,以便获得最好的疗效。

可见,针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康复训练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尽早帮助患儿获得有声语言,能够和健全人群共同活动、交流,会大大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冀飞,郗昕,洪梦迪,等.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听觉和言语康复效果的问卷分级评估.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10): 584-588.

[2]钱浓浓,杨祝英.人工耳蜗植入术10例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74-75.

[3]胡宁,曹水茂.人工耳蜗咨询问题解答[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1,9(4):259.

论文作者:李倩1,周青2,刘辉1,张丽1(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130例人工耳蜗术后患儿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论文_李倩1,周青2,刘辉1,张丽1(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