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经济跨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一转变经济全局,关系到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理论学界就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现综述如下:

一、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内涵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可以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本质要求。〔1 〕我国理论界大体上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可以叫数量增长型、外延增长型或速度型增长方式,它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三高”和“三低”,即高速度、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具体表现为:从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从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从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这是一种浪费资源,代价高昂的非经济性增长方式。〔2〕集约型增长方式(也叫质量型、 效益型或内涵型增长方式)与粗放型增长方式相反,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有机构成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它具有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等特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有利于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我国迄今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现在我们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由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 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

(2)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 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3)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 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4)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

(5)以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 转变到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3〕

以上几个方面仅从生产力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阐释。还应该看到,经济增长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由增长内容、增长机制共同组成,是涉及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诸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由发展、体制诸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关系角度讲,还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形成体制上的保证,使理顺生产关系同发展生产力相辅相成,以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剧烈的过程。由于我国未来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和体制、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等方面的特殊性,使我国未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所采用的政策与对策与过去同类型政策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使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我们必须基于这一点去认真把握和分析这些特殊性和难题,并据此选择确定不同时期的目标及配套的政策体系。〔4〕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对于我国之所以要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有关部门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同我国经济所处特定阶段及发展战略的密切关联性。一国在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在建国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百废待兴,生产体系尚处于创立、起步阶段,由于对产业规模、产业数量的扩张有一个内在要求,因此采用高积累、高速度的发展战略有其相当的合理性,对增强国家实力,奠定工业化基础,缓解商品匮乏矛盾,改善生产力布局,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时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是不可逾越的。〔5〕然而,经过4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已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数量,生产体系也大体趋于稳定和定型,这时对经济增长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质量,即要求以经济增长质量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贡献率。〔6〕这时, 任何坚持以单纯的增量资本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企图都只能是违背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由于这些成就的取得基本上是靠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付出的代价较大,而且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科技进步缓慢、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和通货膨胀严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良性循环。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7 〕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由于往往仅依靠大规模投资和过量货币发行来谋求产值的增加,势必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在极大程度上成为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因;当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增长过热时,紧缩银根,大幅度削减投资,则又使经济运行跌入低谷,导致频繁的大幅度的经济波动,影响社会稳定;工业的粗放经营势必挤压农业,使农业投入不足,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不巩固;热衷于新建而忽视对老企业的改造,一方面造成盲目、重复建设严重,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投资效益低,另一方面必然造成大批国有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设备老化、活力不足。〔8〕显然,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是多年来我们经济生活中总量控制不住、结构难以优化、投资膨胀、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难以平衡,市场机制得不到重视等矛盾的深刻根源。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国民经济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实现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客观要求。国民经济增长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增长既是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又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的原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中,效率是上述联系的轴心。而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的作法,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方针,不仅要重视提高工业经济的效益,农业经济在转变增长方式中也要有所作为;在产品结构方面,不仅要求总量和规模继续扩大,更要求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地区经济方面,不仅具备了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条件的发达地区要率先带头当促进派,欠发达地区也必须立即调整战略。〔1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银行商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部分资金、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会通过市场实现基础性配置,必然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以期得到更高的回报率。因而,欠发达地区企业再企求靠大量投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不可能,只能率先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才有可能缩小差距,赶上先进地区。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资金、资源约束,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途径。〔11〕要使我国经济今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如果按照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能源、原材料消耗,而我国并非资源充裕的国家,若依靠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就我国的人口数量和生产规模而言也是不实际的。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仅为28%),因此我们用同样的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1/4。〔12〕这实质是一种资源浪费。能源和原材料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资金供应由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受到制约,继续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不仅建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将造成资源的过量开采和消耗,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低效率使用,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实质上是一种威胁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破坏性的生产行为,如不尽快转变的话,那么人类发展的权限将会大大提高到来。只有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才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条件。〔13〕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在加速经济调整和起伏中持续增长,各国经济和市场将进一步相互开放、依存和融合;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法则,不仅是数量的较量,更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面对这种世界大趋势,我国在国内资金短缺的条件下,要使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走经济增长方式从以粗放经营为主转向集约经营为主,使经济整体素质从较低层次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巨大而浩繁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作好各方面工作。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并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和观点,至关重要的应当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思想观念上要转变。即转变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找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党中央确立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指导方针,也是今后15年经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现代意识,把工作切实转到注重效益、提高素质、重视开放、协调发展上来。要破除“基础差、难跨越”的保守、畏难意识,确立高起点、大跨度求增长的观念,推进现有产业上水平。新兴产业新突破,充分发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实现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破除“投入等于发展”的偏颇意识,确立主要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观念。加深认识转变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自觉性和紧迫感。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全党的重大方针和“九五”及到2010年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2.大力贯彻“科教兴国”的主体战略,把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技术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是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原动力。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换来的,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忽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小。技术落后、管理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要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为此,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大量合格人才。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结构,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搞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适用人才。“九五”及到2010年,要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除上面谈到的发展教育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特别要鼓励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加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二是要健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序,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一个制度保证,便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占领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三是加速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一方面通过消除“短缺”经济,抑制需求膨胀的压力,从外部给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加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引进、组织科技攻关等办法,解决影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14〕四是要多渠道筹资,保证科技投入的增加,切实解决科技资金不足的困难。除财政专款外,还应通过银行贷款、企业筹资、引进外资,向社会融资或政策上给予税收优惠等多途径、多渠道解决技术进步资金困难。五是要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狠抓科技进步指标体系的考核和评价,作为各级政府政绩优劣和企业好坏的重要根据。〔15〕

3.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抓管理,挖潜力,上水平。管理进步与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轮子”,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管理,有了资金也用不好,有了先进技术也难以发挥应有效益,事实证明,由于企业管理差,导致投入多,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加强企业管理,一是要抓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产、供、销几大环节之中,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逐步把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要特别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建设。〔16〕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一线在企业,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换关键在企业家素质。一支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企业领导干部队伍,往往能使企业起死回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亏扭盈。三是引进推广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搞好国内外交流,使管理不断地迈上新台阶。四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17〕

4.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实践证明,健康的速度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协调的基础上,产业结构失调,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瞄准国际国内大市场,发挥本地优势,开发与提高并举,分类进行调整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落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所占的比重还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超前于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发展;加工业相对于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超前发展。地区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较为严重,等等。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尽快建成产业结构新格局。在具体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行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加快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业等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它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在工业内部,加快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适当抑制加工工业的发展,使它们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第二,按各地区经济社会的不同特点和产业发展的相对经济优势,合理地布局产业,使其充分发挥本地的经济优势,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注意消除地区分割、行政封锁状态,从而克服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化。第三,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逐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其中应特别注意选择好主导产业部门,并重点予以扶持和支持,以发挥其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带动和波及效应。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进行经济体制、制度的配套改革。〔19〕一国经济体制、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其经济有效增长的基础。大量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是一种促进经济高效快速增长较为理想的体制和制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来说是体制转轨,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助于其转变的体制基础。〔20〕因此,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和最重大措施。在未来体制转轨过程中,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九五和到2010年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围绕这一主线,配套搞好宏观管理体制特别是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一是改革计划体制,要进一步转变计划管理职能,计划主要是规定经济发展方向、目标和战略,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综合协调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二是改革投资体制,要努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建立投资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要通过立法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三是改革金融体制,要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积极培育金融市场,创造资本在国内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条件,使先进企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足够的资金。四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本世纪内分期分批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三改”任务,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民经济的主导。五是政治、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势必触动很多“当权者”的利益,风险性较大,因此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改革办法。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精简管理人员,按照其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和分工,承担相应的职能和责任。

注释:

〔1〕〔5〕〔11〕〔13〕魏礼群:《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年第1期。

〔2 〕陆百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管理世界》1995年第6期。

〔3〕郭振英:《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 《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4期。

〔4〕〔6〕〔7〕〔9〕刘助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

〔8〕马洪:《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光明日报》1995年12月2日。

〔10〕王万金:《全方位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经济探讨》1996年第2期。

〔12〕陈锦华:《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努力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年第1期。

〔14〕〔17〕张伟明:《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途径》,《理论界》1996年第1期。

〔15〕〔16〕胡士莲:《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几个途径》,《江苏经济探讨》1996年第2期。

〔18〕〔19〕高栓平:《经济增长方式:难题及其转轨策略》,《当代经济科学》1996年第2期。

〔20〕薛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金融改革问题研究》,《金融与经济》1996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