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障碍_国际竞争力论文

制约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障碍_国际竞争力论文

浅谈制约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体制性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性障碍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1)07-0029-02

一、过于普遍化的国有企业制度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国有资本经营的载体;从现实中看,国有企业是许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由于国有资本内在的特殊性质,作为其经营载体的国有企业往往也具有某些相对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企业制度,主要应当存在于那些具有政策性和公益性特点的特殊领域,而不是广泛存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然而,中国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国有企业的普遍存在。尽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和混合经济的兴起,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平等发展、分工发展、合作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度减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改组,大幅度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制度在中国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是在许多竞争性领域也不例外。在不少人看来,国有企业天生具有某些共同的体制缺陷,从而内在地决定了其低效率运行的基本特征。有人甚至从公共经济学、组织学、产权经济学等角度多方面论证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体制根源。[1]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有点偏颇,但就一般性竞争领域而言,这种观点至少说明了国有企业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并没有内在的必然优势,甚至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国普遍存在国有企业制度,特别是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普遍存在国有企业制度的情况下,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由于国有企业制度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有限适应性,加之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经营机制上的弊端和缺陷,以及经营管理上的薄弱和漏洞,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经营亏损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至今没能有效缓解和根除。从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分析,在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家每投入一元钱的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金,国有企业所创造出的净产值,在1957年到1978年的21年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48%。国有工业总产值中增加值部分所占的比重,在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从36%下降到24%。到现在为止,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用国家的资源和资金仍占绝大多数,如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银行贷款占80%以上,但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在总量中占到40%左右,在当年增加值部分中大约只占20%-30%,显示其投入产出的比例极不相称。[2]

中国许多国有企业不仅在经营中缺乏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较长期的洗礼,因而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观念、管理水平、领导者素质等方面也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大企业的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据《中国商报》1999年12月24日报道,中国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00户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1998年度会计报表进行了抽审,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的核算存在偏差,其中,81户企业存在资产不实问题,共虚列资产37.61亿元;83户企业存在所有者权益不实问题,共虚列所有者权益26.12亿元;89户企业存在损益不实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类似的“骗局”在国内尚可能因为欺骗政府、欺骗银行、欺骗合作者而在短期内捞取不正当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恐怕一捅就破了。

据上所述,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制度及其由于内外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必须适应国有资本的特殊性质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实现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合理分解,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努力规范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尚不规范的产权制度

产权是经济主体活动的基础,目前中国的产权改革尚没有完成,还没有形成稳定、明晰和高效的产权机制,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1.私营经济的产权内在机制虽然相对健全,但是产权运行的外部环境受到种种限制,资本积累缓慢,规模和实力不能迅速提高,对政策变化的担心也影响了部分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尽管私营企业发展了20多年,但至今无法形成气候,在中国工业500强中仅有1个席位,其比重仅为0.2%。如果私营企业产权运行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性变化,这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将不可能有多大的作为。

2.由于改革滞后的原因,除少数外,国有企业发展普遍举步维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先是给国有企业扩权让利,后来又实行了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等“两权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但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还不理想。内部人控制问题还比较严重,不少企业明亏或暗亏,国有资产仍然在受到严重侵蚀,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

3.集体经济作为一种封闭的产权制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大型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工业500强中,集体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有25家,占5%。这类大企业的发展主要受其封闭的产权制度的影响。中国大多数集体企业的产权属于一次性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集体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的,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的行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

4.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便利筹资、分散风险、稳定经营和提高效率等功能,是最适宜于大型企业发展的一种形式,但这种企业形式在中国的实行时间短,且并不普及。

有必要指出,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国有企业中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企业冗员太多,社会包袱沉重;资金严重短缺,债务负担沉重;投资主体多元化尚未形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徒有其表;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所有者并未真正到位;国家股权流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激励和约束很不规范。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国际竞争力。

三、不适当的行政性介入

到目前为止,围绕中国国有企业所形成的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干预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政资分开、资企分开、政企分开还不规范,而且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政、资、企关系远未理顺。

1.中国的国有企业有的属地方政府,有的属中央政府。企业的所得税按不同隶属关系分别上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这就使得不同级次财政所属企业的合并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利益调整。这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市场竞争,也限制了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联合兼并。不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难以联合,同省市但不同级次财政所属企业也难以合并。

2.部门和地区性的行政分割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和在中国统一市场上的优化配置,影响企业重组存量资产,优化结构的功能大大削弱。例如,中国宝钢集团试图投资天津的“大无缝”钢管厂受阻于天津市,后又试图投资邯钢受阻于河北省,接着试图兼并金杯汽车企业受阻于机械部;洛玻集团企业在湖南郴州的控股子企业“八达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强烈干扰,项目投产后摩擦不断,几近停产。

3.除投融资的行政性审批、条块的行政性分割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还突出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企业组建和发展的行政性介入。这种行政性介入作为对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一种补充是必要的,但必须有一定限度,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在企业发展中留下很难解决的后遗症。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政企分家、放权让利、归并管理部门、组建股份公司、改变工业管理部门职能、企业层层下放等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减轻了旧体制的一些弊病,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方面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多层管理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又出现无头管理,或者是有利时有头管理、多头管理,无利时则无头管理;一方面放权让利,但按市场经济要求的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的权力又不够,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权益和利益无约束,即放任自流,利益流失;一方面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往往干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的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又无力解决,且形成了地方和企业利益保护主义。

四、程序繁杂的企业融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活动。从改革的方向上看,要求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从企业的建设上看,要求集团的核心企业具有投资中心和融资中心的功能。但是现行投融资管理体制与企业的投融资要求摩擦甚大,这是企业反映最普遍、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时下企业负债太大,自有资金很少,投资项目一般都是资金密集的大型项目,需要大量使用银行贷款,这就必须通过投资和信贷方面一系列审批程序。而企业对现行投资体制的反映是关卡多,程序复杂,耗时长,不配套。

中国目前融资管理办法的特点,是在行政划分的基础上资金高度分散,信贷资金被分割在成千上万个行政区域内。企业由于资金需求规模大,不论什么条条块块都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都反映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十个集团九个空”,中小企业融资更是艰难。

收稿日期:2001-05-20

标签:;  ;  ;  ;  ;  ;  

制约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障碍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