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禹的家庭生活与统治过程_刘裕论文

论刘裕的家世与执政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世论文,刘裕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刘裕的家世

刘裕系徐州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21世孙。其曾祖混,西晋末,为避难渡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镇江),曾任武原令。其祖靖,为东安太守,父翘,为郡功曹。刘裕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生于京口。①

在彭城中集居着刘氏一族,分散在安上里、亭里、丰、沛等地。②有鉴于此,冈崎文夫氏认为“其家族不至于卑贱”③。但王鸣盛氏则认为这种家世和官位,因史书的佐证材料稀少,故难以确信,而且象徐爰之这样的当时史臣,伪造刘裕身世的可能性很大④。对此,祝总斌氏认为此为渡江以前的情况,至于渡江侨居京口里后,刘氏家族的婚姻关系、官位序列等情况⑤,可从史料引证中了解到。然而从史料的频繁出现中,恐怕不能否认他的家世贫穷这一点。

“初高祖产而皇妣(刘裕之母)殂。孝皇帝(刘裕之父)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不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⑥待长,也因家贫曾向刁逵借社钱三万,到期仍未能偿还,⑦少时,在新洲(今镇江市西,长江中小洲)还一度以砍柴为生⑧,也常卖草鞋维持生计⑨。高祖如此名微位卑,上流社会也无人赏识他。对此,祝总斌氏在推测刘裕的家世与官位时,认为刘裕并非庶族,也不是高门(士族),而是低等士族。⑩如果是这样,笔者则认为,他的周边人士也一定是与其有相同地位的人。在此,笔者先考察一下刘氏的家世与官位,然后再考察刘裕周围人士的出身情况。

〈表1〉刘裕的家世与官位序列

从上表(1)刘氏的直氏与旁系结构看,渡江初居京口里时,刘裕的曾祖任过武原令,刘裕的族弟遵考之父涓子为彭城内史。可见,刘氏家族的官位皆不过是地方官。但如王鸣盛氏所言,以汉高帝楚元王交为始祖,至刘裕之曾祖渡江前后的刘氏家世与官位,很可能是后世史臣的伪作。对此,笔者也多少予以认同。因为如果认为刘氏家族系贫寒者,那么,从贫寒者一跃而成为皇族的刘裕,多少是要抬高其家世身分的,而且那也是可行的。特别是从他的兄弟或婚姻家系看,也从地方官上升到治书侍御史、光禄大夫、尚书郎、著作郎等,官位逐渐升高。不仅如此,从与当时的著名贵族河南阳翟(河南禹县)的褚氏、陈郡的谢氏联姻关系中,我们看得出他有意抬高家门(11),这在刘裕权势强大的当时是完全可能的。

桓玄篡位前后,在京口以刘裕为盟主举兵时,据说其同谋者27人,愿从者100余人(12)。那么,这些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作用又如何呢?

〈表2〉同谋者的行迹

※官位以起家时为中心

上表列举了京口举兵时同谋者中的几人,从中可见有如下几个共同点:(1)同谋者中大都为刘裕的亲戚或熟人,他们大部分“世居京口”,可见他们是曾于晋永嘉大乱后过江的;(2)他们中的大部分为侨人后裔,故加入到北府兵,成为北府的中坚将领;(3)他们是从州从事、主簿及各军府参军的官位起步的;(4)他们大都家世贫寒,如刘裕“家贫”已有所言;刘毅“贫约过常”(13);魏咏之“家世贫穷而躬耕为事”(14),可见,在经济上处于极端贫困。

鉴于上述事实,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以刘裕为首起兵的人,大部分是与刘裕一道“世居京口”,并建立起情谊关系之人,他们虽然贫寒,却意气相投,故在任中下级军官(15)时谋议征讨桓玄,即他们的大部分出身寒门武人阶层,步入官道时困难重重。这一事实也证明他们是寒门武人。如,刘裕“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16),很难与高门交流;诸葛长民“不持行检,无乡曲之誉”(17)而遭到桓玄对他的限制;甚至象何无忌这样的人,连治理小县都不允许(18)。所有这些,都证明当时的寒门武人受到了社会的歧视。

二、刘裕的执权过程

虽然刘裕出身贫寒,但他本人却是不迷恋财产的英雄人物。史书曾记载如下逸话:他曾雌伏于桓玄之下,掌管军务,桓玄一党中有人忌讳他的为人,劝桓玄速图谋之。但桓玄却说道:我怀有重新北征之素望,那时一定做刘裕这样的英雄。(19)恰巧,北府军团长刘牢之被桓玄铲除,由此,北府旧将受到莫大的压力。刘裕等北府军中的中下级军官试图重振北府军。刘裕起兵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北府兵的团结意识建立在这种完全失利的基础上,而且他的行为与申张重振北府兵这种大义名分相呼应。(21)

桓玄在成功地篡夺东晋政权(21)后的元兴2年(403)12月,夜以继日地沉湎于奢侈与游猎,朝野怨恨者十有八、九。(22)此时,桓玄听到刘裕、何无忌等人起兵的消息,甚惧,“或曰裕乃乌合之众,势必无成”,玄曰“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23)。可见,桓玄虽然诛杀刘牢之的党徒北府将领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高平相竺朗之、辅国将军刘袭、袭之弟彭城内史刘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免除了后患,但他仍时时感到了北府兵的威协。元兴3年(404)2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北府旧将共谋在京口举兵,杀死桓修(桓玄之从兄),在广陵又杀死青州刺史桓弘(桓修之弟),届时,河内太守辛扈兴、弘农太守王元德、振威将军童厚之、竞陵太守刘遇等作了内应。(24)刘毅、孟昶及刘道规(裕之弟)等又不失时机,集合兵力渡江至京口,与刘裕会师,向建康进军。

桓玄听到北府兵举事的消息,大惊,立即派兵前去进攻,一时也曾重挫北府兵,但终因兵力不足,不得不放弃建康,退到荆州军的根据地江陵。此时,桓谦等诸军一时溃散,桓玄亲信也不过数千。(25)

桓玄到达江陵后,梦想东山再起,集结人马东下,与刘毅、刘道规及下邳太守孟怀玉等在峥嵘洲(湖北鄂城县)一战,大败,重又逃亡江陵,最终被杀。嗣后,桓氏的残余势力,在荆州一带不断骚扰(一年余)。当时,桓氏失利后,“在荆、湘、江、豫州,多桓氏余烬往往屯结”(26)。可见,桓氏一族根深势厚。谯国龙亢之桓氏,由桓温掌握荆江军阀之实权以来(永和元年,345),至其子桓玄(元兴2年,403),约50年间,作为最强有力的荆江军阀,在东晋历史上兴风作浪后销声匿迹了,在此简略考察桓玄失利的原因,虽然以刘裕为中心的北府兵的活跃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1)奢侈与粗暴的桓玄政治,遭到朝野不满,而刘裕抓住时机巧妙地利用了民心向背;(2)阳都人诸葛长民、荣阳阳武人毛修之、济阳考城人江夷等人,在桓玄处升官后转而投身到刘裕新王朝的创建,并在征讨桓玄中建功立业,这些人的所谓“变节型”(27)的反叛行为削弱了桓玄集团内部的凝聚力。

总之,刘裕征讨桓玄,并在王谧等人的欢迎下回到建康,让武陵王遵总揽万机,重新拥立废于桓玄的晋安帝,振兴晋室。而且,刘裕推辞王谧让他就任扬州刺史的劝告,任王谧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冠军将军,何无忌为琅邪内史、辅国将军,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大守、振武将军,他自己任持节使、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28)这成为刘裕巩固自己势力的开始。至此,北府兵皆掌握在刘裕一人手中。义熙4年(408),王谧死,刘裕成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29),成为东晋政权的实权人物。

然而,刘裕建立名副其实的新王朝面临两大课题:(1)作为通过北方势力建立势力范围的手段,征伐当时与东晋接壤的南燕和后秦成为现实问题;(2)在维持北府军团统帅地位的同时,需要清除向自己的体制挑战或加以牵制的势力。

看第一种情况。义熙5年(409)2月,乘东晋混乱,南燕的慕容超令将军斛谷提、公孙归等率骑兵攻入宿豫(今江苏宿迁县),捕掳东晋的阳平太守刘千载、济阴太守徐阮等,并劫走男女2500人为乐工。此后,公孙归等人又率骑兵三千,攻入济南,掳去太守赵元及男女一千余人。(3)鉴于此,刘裕决定挥师北伐。义熙5年4月,水军从建康出发,经淮水与泗水,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然后下船经陆路抵琅邪。6月,包围广固(今山东沂水县),慕容超大惊,向后秦求援。后秦姚兴派使臣警告刘裕:“今当遣铁骑十万,径遽洛阳,晋军若不退者,便当遣铁骑长驱而进。”,对此,刘裕答曰:“语汝姚兴,我定燕之后,息甲三年,当平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31)这一恐吓,吓住了后秦姚兴。终于在义熙6年2月,刘裕攻陷广固,生擒慕容超,并将其在建康斩首,此后灭南燕,收复青州、兖州的广大地域。

乘刘裕征讨南燕,建康空虚之际,孙恩党伙的卢循、徐道覆等,挥师北上,沿长江逼近建康。(32)刘裕闻建康急报,返师,于义熙7年(411),平定卢循、徐道覆,从此,刘裕的势力更为巩固。

北征中立下功勋并平定内乱的刘裕,于义熙12年(416),由都督二十二州诸军事成为大都督,并亲自领兵,从河南征讨后秦。此时的后秦,姚兴死,其子姚泓继之。然而国势已衰,难挡刘裕军的破竹之势,姚泓军一时溃败,长安城陷落(33)。安帝义熙13年(417)后秦灭亡。收复长安城是收复北土的好机会,然刘裕中途弃之。这虽说是因为当时的洛阳荒凉,不能长期驻扎军队,(34)但刘裕之所以南归,主要是因为他只想达到夺取东晋政权的目的,并无坐主天下之大志。(35)一些人认为,这可从早年被刘裕铲除的将军司马休之给安帝的上表文“问鼎之迹日彰,人臣之礼顿缺”(36)一段中得到佐证。笔者也认为,虽然很难说刘裕南归,其意必在夺取东晋,但如果说有必要回到建康为接管政权作准备,那么这是可以成立的。在此之前的义熙12年(416)12月,刘裕成为国相,总揽庶政,任扬州牧,十郡封为宋公,具九锡之礼,位在诸候王之上。(37)但刘裕承认其职是在攻陷后秦首都长安、凯旋彭城后的义熙14年(418)6月得到。(38)

以上大体考察了刘裕征讨北方的情况,然而这一问题并非本文的主要考察对象,故不予详论。笔者认为,刘裕北征的意义首先在于为日后掌握政权,打出恢复中原的旗帜,以得到北方名族的信赖与协作,达到政治目的。总之,刘裕的对外征伐,已达到在东晋政权中再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地步。

再看第二种情况。这就是将向自己的体制挑战或反抗的势力扫地出门,提高巩固政权的能力,而它并不象依靠力量取得的北征胜利那样简单。因为,以刘裕为代表的新兴北府将领,在经历东晋末年的混乱与桓玄篡位的过程中,其内部也展开了暗中的权力之争。其典型便是刘毅。刘毅与刘裕原都曾侨居京口,曾隶属北府系统的青州刺史(镇广陵)、府中兵参军,二人共立征讨桓玄计划,刘裕在京口领导起兵,刘毅在广陵领导起兵,实可谓两人功勋卓著。据说刘毅因此自负而不愿听从刘裕。(39)桓玄败北后,刘裕率领北府兵驻扎京口。义熙4年(408),正值扬州刺史空缺,刘毅希望中领军谢混就任此职,而刘裕则远在丹徒成为领州事,并不愿他入朝辅政。但刘裕自请入朝,成为扬州刺史、录尚书掌握了军政大权(40)。由此可见,两人隐然中不无相互牵制之心理。当时,刘毅先为豫州刺史,后为荆州刺史,背靠上流想隐密图谋刘裕(41),但位居西方,很难积极介入中央政局。鉴于此,刘毅与尚书仆射谢混、丹阳尹郗僧施及反对刘裕的贵族汇合,开始抵抗刘裕势力。义熙8年(412)9月,刘裕以安帝诏刺为借口征讨荆州,10月,平定成功并怀柔地方士民。嗣后,刘裕为削弱荆州势力,将荆州10郡并为湘州,刘裕为都督,(42)荆州征讨成为刘裕受禅的决定性契机。终于自义熙8年(412)至11年(415),刘毅被刘裕军追赶在江陵20里外,刎颈自杀(43),其同党刘藩(刘毅之弟)、谢混、郗僧施等和当初与刘裕一道起义的寒门将领魏永之、檀凭之、何无习、孟昶、诸葛长民等,或阵亡、或退职、或自尽,或被杀(44)。司马氏一族的司马休之勾结雍州刺史鲁宗之,向后秦和后魏求救,但被刘裕军追赶逃亡到后秦。

于是,正如前述,义熙14年(418)6月,太尉刘裕正式成为相国,封为宋公,拥有了九锡之礼。(45)立宋国,任命文武百官,入阁者是:孔靖为尚书令(辞不受),王弘为尚书仆射,傅亮、蔡廓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郑鲜之为奉尚,殷景仁为秘书郎,等等。(46)从以上组阁,我们可以看到,从宋国建立初期开始,支持刘裕的武人势力并未占有重要席位,而以王、谢二氏为中心的北来名族成为权力核心。这是因为刘裕知道尽管自己掌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仅靠此是不能成为贵族社会的霸主。(47)也就是说,直至掌权,刘裕清除的是他的反对派或是政敌。然而,王朝建立后,在清理自己周边的意义上,他首先将其一族放到藩屏的位置上,然后,由于他自己是武人,他感到需要贵族的信赖。

此时,安帝死。为继承晋室,恭帝即位。但那不过是形式,实质上刘裕的革命过程顺利进行。即元熙2年(420)6月,恭帝颁发禅位之诏说:“依唐虞、汉魏故事,禅让于宋。”并在草拟禅位之诏时对左右曰:晋之天下桓玄时已终,然因刘公延20年,故今之事当高兴纳之(48)。陈留王虔嗣等270名晋帝国官僚和宋王国群臣,进谏刘裕为天子,然刘裕固辞。太史令骆达陈言天文符瑞数十条,群臣又一再恳请,宋王才接受。(49)对整个过程,沈约说:宋接受东晋王位,可谓几近禅让。但是笔者认为,在考虑禅让真否之前,让人感到刘裕固辞进谏,是因为他早就算出了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势而作出的姿态。

这样,于永初元年(420),建立新王朝成功的刘裕,成为宋之武帝,并以强有力的帝王君临六朝贵族社会。在这一点上,应该承认刘裕作为揭开东晋以后南朝社会历史的统治者,奠定了稳固的统治基础。

注释:

① 《宋书》卷1,本纪武帝(上),《南史》卷1,宋本纪。

② 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125页。

③ 风崎文夫:《魏晋南北朝通史》第225页。

④⑤ 祝总斌:“刘裕门弟考”,《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⑥ 《宋书》卷47,刘怀肃传。

⑦ 《宋书》卷16,武帝本纪。

⑧ 《二十二史札记》卷12,江左世族无功臣条。

⑨ 《魏书》卷97,岛夷刘裕传:《魏书》卷38刁雍传;《北史》卷26刁邕传。

⑩ 参照陈勇:“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11) 越智重明氏在前揭论文“刘裕政权与义熙土断”中说:刘裕有意识地与当时的著名贵族褚氏、谢氏联姻是刘裕“贵族”化政策的一环。但笔者认为,这更主要是因为他感到了抬高其家族地区的现实必要性。

(12) 《宋书》卷1,武帝纪,《晋书》卷99,恒玄传。

(13) 《宋书》卷52,庾悦传。

(14) 《晋书》卷5,魏永王传。

(15) 据说,东晋以来,高门士族嫌弃中下级军官,对军中庶务也不太关心。

(16) 《宋书》卷1,武帝本纪,《资治通鉴》卷113,安帝元兴3年(404年)壬戌条。

(17) 《晋书》卷85,诸葛长民传。

(18) 《晋书》卷85,何无忌传。

(19) 《宋书》卷1,武帝纪上,元兴元年十二月条,同,元兴三年二月条。

(20) 川胜义雄,前提论文。

(21) 《晋书》卷99,桓玄传,同书卷10,安帝纪。

(22) 《晋书》卷99,桓玄传。

(23) 《晋书》卷85,何无忌传。

(24) 《晋书》卷99,桓玄传。

(25) 《晋书》卷99,桓玄传。

(26) 《宋书》卷51,临川烈武王道规传。

(27) 石田德行:“东晋的荆江军阀”——谈谯国龙亢桓氏——《军事史学》6-4 1971。

(28) 《宋书》卷1,武帝纪,元兴三年三月条。

(29) 《宋书》卷1,武帝纪,义熙四年正月条。

(30) 《晋书》卷128,慕容超传,《宋书》卷1,武帝纪上,义熙五年二月条。

(31) 《宋书》卷1,武帝纪上。

(32) 《宋书》卷1,武帝纪上,义熙六年二月条,《资治通鉴》卷115,安帝义熙六年(410)条。

(33) 《宋书》卷45,王镇恶传。

(34) 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本学术振兴会刊)第123页。

(35) 冈崎文夫:《魏晋南北朝史》第234页,(弘文堂书房刊)1932。

(36) 《宋书》卷2,武帝纪中,义熙十一年正月条。

(37) 《宋书》卷2,武帝纪中,《资治通鉴》卷117,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十二月条。

(38) 《宋书》卷2,武帝纪中,《资治通鉴》卷118,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六月条。

(39) 王仲牵:《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3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0) 王仲牵:《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3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1) 《资治通鉴》卷116,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条。

(42) 宫川尚志,前揭书,第111页。

(43) 《晋书》卷85,刘毅传。

(44) 陈勇“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

(45) 《南史》卷1,《宋书》卷2,义熙十四年六月“相国左长史王弘为尚书仆射其余百官悉依天朝之制,又招宋国所封十郡之外,悉得除用”,刘裕的人事权可谓波及全境。

(46) 《资治通鉴》卷118,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六月条。

(47) 石田德行,与前提论文注④相同。

(48) 《宋书》卷2,武帝纪中,《南史》卷1,宋武帝本纪1。

(49) 《宋书》卷2,武帝纪中,《南史》卷1,宋武帝本纪1。

标签:;  ;  ;  ;  ;  ;  ;  ;  ;  ;  

论刘禹的家庭生活与统治过程_刘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