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体规划的形成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统筹学是一门新型的管理学科,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一些专家学者创建的,其理论雏形已初步形成。它把各管理对象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筹划,制定最佳的管理方式。它着眼全局,追求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使管理的主客体及其社会环境达到有机的统一,管理与效益直接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统筹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本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吸收国外同类型先进技术基础上,结合我国统筹思想,与其助手一起进行“双法”(统筹法、优选法)的普及与推广。华老是我国系统工程的开拓者,他经过对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科学考察,进而致力于统筹学的研究与探索,提出创建统筹学,从而作为统筹思维的这门科学首先在我国崛起。他生前提出的“大统筹、理数据、建系统、策发展”十二个字设想,为形成统筹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不幸去世后,一些专家、学者继承其开创的事业,潜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批批成果。不久前,刘天禄所著的《统筹学概论》一书的出版,正是众多成果的一部分,标志着统筹学理论雏形已初步形成。

统筹学是一门新型管理学科,把各管理对象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筹划,制定最佳的管理方式。它的产生是有其特殊的社会条件的。本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科技、环境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管理对象的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然相应地出现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实现对管理诸对象的统一筹划,使它们之间互补共进、利益调和、协调发展。这已成为今天和未来管理实践的基本趋势。对于解决当今复杂的管理问题,日本国际控制论权威椹木义一先生认为,控制论发展至今才发现它并不能够全面反映管理主体、客体结合的现状。控制论的系统思想只能解决事物系统中的问题,却不能把管理对象中的不可控因素纳入可控的管理范畴。而统筹学则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它是最能体现当代管理本质和要求的新型管理科学。

纵观统筹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可操作性强。统筹学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有关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管理理论体系,吸收了多学科的营养,其概念体系立足于观念的更新,促成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型;操作体系依赖最新数学研究成果等自然科学工具,统一筹划管理对象中的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为最终实现其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评价体系从宏观出发,注重于从整体效益的最优化角度来审视,使评价结果更能切合管理实际。二是统筹学与效益直接挂钩。统筹学着眼全局,追求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使管理的客体、主体及其社会、环境达到有机统一,管理与效益直接联系在一起。

二、统筹学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其各类关系(不管其是否可控)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整体出发,才能够对庞大的国民经济系统进行有序的管理。但是,人们在国民经济的管理工作中,面对复杂的管理对象,往往缺乏整体、系统观念,顾此失彼,甚至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就影响了管理的科学性、有序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统筹学正是为解决当今管理难点而崛起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人时空的统一,为在国民经济动态运行中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古代兵法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进行军事斗争的前提条件。在商场即战场的当今,许多有成就的企业家也十分注意“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应天时者创基业,占地利者守霸业,行人和者成事业”,则更是把“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状况同事业生存发展状况直接联系,其实质体现的是“人时空”统一的最佳状态。

统筹学把“人时空”看作统一体,并作为管理对象的实践活动的核心。这是根据管理实践活动,是依据“人时空”的统一状况而进行的。在这个统一体中,时间是流动的,空间是固定的,而人总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去获取空间。时间差异是人时空统一的第一要素;人群本身的存在也是以时空为基本形式和载体的,而人群本身的价值也是以时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故空间差异则是人时空统一的第二要素;时空及其价值,只有在人的作用下才可能表现出来,时空要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却可以选择时空,揭示时空的价值并决定其利用。所以,人群是人时空统一的第三要素。然而,它则起主导作用,只要改变了人群状况,也就可以带动时空利用状况的改变。例如:在我国经济管理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转换过程中,有些企业出现的产品积压,实质上指的是市场条件不具备或产品不能被市场接纳。在不同的人时空条件匹配下,积压产品可以转化为畅销产品,畅销产品同样可转化为积压产品。其关键在于人们正确地选择时空条件,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需要,则可实现其价值形态的现实转化。

二是相容性与事业取向的统一,优化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案组成。这里所说的相容性只涉及被管理对象及管理实践活动的有关各方面、各部分、各关系之间容许共存一体的程度,而不管它们是否可控或可控程度,均可纳入可管理范畴,加以统一筹划。所谓事业取向是指长期开展的业务在事业性质上的取定和趋向,内容包括主干事业取向;侧枝事业取向;服务或保障事业取向。以医院而言,其主干事业取向就是医疗,其研究室、辅助诊疗室和基础科室均属于医院的侧枝事业取向;其行政保障、生活保障、物资保障等均属于医院的服务事业取向。主干事业取向居于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它发生变化,统筹对象的性质和社会属性就将发生相应变化,整个统一体就将演变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对于国民经济这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的管理体系,统筹学一方面把管理主体、客体、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作为统一体加以全面研究,另一方面把所有可能性和必要性统一起来。其中的可能性以相容性加以概括,而必要性以事业取向来把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管理对象生存发展的因素却不完全在可控范畴之内,而以多种形态呈现出来。所以,统筹学突出相容而不是相关。因为,相关只涉及可控因素,在主体、环境甚至客体中还大量存在着不可控但可适应、可利用的关系,它通过政策引导、协议、协商、合同等形式将其纳入可管理的范畴,使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等手段实施管理。这就是说,统筹学尽最大可能把影响管理对象生存发展的各种可控和不可控但可适应、可利用的因素按其本来面目纳入管理筹划之内,并由事业取向决定其取舍和实施,从而为国民经济管理的方案组成、计划编制、控制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中央强调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防止或调整国民经济的不合理结构,达到协调同步,其实质就是实现管理统筹对象的相容性和事业取向的统一。

三是成功、优化、良性循环的统一,体现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成功是引导事业的发展;而优化所体现的是成功和良性循环的实现程度;良性循环则是解决发展和持续问题。当前,流行的管理理论大都以目标为核心,追求目标优化。但是,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思维,习惯于自发积累的经验。一旦经验难以使目标有效确立,目标优化在实践中的价值意义就很难保证。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不景气,并非其不能够组织生产或不能获取高产值,而在于其产品难以适销对路,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不在优化方面,而在成功和良性循环方面。现行存在的管理体制不畅、生产力结构不合理、产品不适销对路、经济效益低下、生态失去平衡等都与此不无关系。所以,必须强调价值的整体效益,它是由成功、优化、良性循环共同完成的。三者必不可少。只讲优化,不讲成功和良性循环,本身就是以价值效益的局部去代替价值效益的整体。统筹学则要求以成功为本,以优化为标,以良性循环造势,最终达到价值整体效益与客观环境的统一、协调,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较佳的可操作途径。

四是为各管理学科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有效性提供保证。统筹学考虑管理对象问题时,必须兼顾方方面面,从而在客观前提上实现人时空的统一,在组成、组织上实现相容性和事业取向的统一,在价值效应上实现成功、优化、良性循环的统一,在操作对象上实现主体、客体、环境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统筹学只为各学科在具体对象的管理应用中指明其作用方向、要求、限度及其轻重缓急,发挥知识组织的功能。但是,统筹学并不能替代其它各管理学科在实践中的有效作用。现行一些管理学科在运用中出现的弊端,从根本上讲,不是这些学科自身的问题,而是面对复杂的管理客体,超过其适用范畴。因此,有效组织和发挥各管理学科的积极作用,也正是统筹学通过自身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所要实现的目标。还应强调,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除权力的核心作用不变外,智力(超常能力)的作用将在管理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统筹学之所以把主体纳入考察的范畴,并把主体、客体、社会、环境组成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研究的管理对象,从根本上讲是要激发管理者的智力,真正实现权力、智力的统一,发挥智力(知识)的杠杆作用。
总体规划的形成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