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及其溢出效应_溢出效应论文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及其溢出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关系论文,货物贸易论文,旅游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纵深发展,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日益增强,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步入新一轮高涨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738.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072.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5.21%,其中出口贸易额由309.4亿美元增加到1201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47%;进口贸易额由429.1亿美元增加到1005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4.05%①。国家间贸易的增长加强了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人员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入境客流量从1985年的1800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26亿人次,年均增长高达8.45%。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欧盟已经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267亿美元。与此同时,欧盟也成为中国第一大旅游客源地,2009年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达到了459.11万人次。其中,英、法、德、意、瑞典、瑞士和荷兰等七国是欧盟成员国中与中国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七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欧盟总量的70.88%和69.98%②。数据显示,中欧双方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表现出同步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新增长理论,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参加贸易各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水平得到提高,即国际贸易的溢出效应[1]。那么,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之间是否也存在“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解答,科学认识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发展规律与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文献回顾与评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率先提出“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是否相关”问题的是库朗德龙和威尔逊(Kulendran & Wilson)[2]。随后,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给予了解答与验证。萨恩和威尔逊(Shan & Wilson)以中国为对象,运用自向量回归模型对贸易与旅游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家之间贸易可以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关注,从而会带动国际旅游的更快发展[3]。萨蒂什和鲁赛尔(Satheesh & Russell)以美国亚利桑那州为例,分析了国际旅游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认为国际旅游对跨国界贸易有重要的影响[4]。卡迪尔(Qudair)考察了伊斯兰国家之间旅游与贸易的关系,发现游客数量和不同贸易方式之间存在长期平衡[5]。可汗等(Khan,et al.)以新加坡为对象,分析了其旅游与贸易的因果关系,发现商务旅游与进口贸易具有显著的相关性[6]。普里多(Prideaux)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各国出境限制的逐步减弱及进出境政策管辖的不断弱化,为各国间双边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家间的旅游活动[7]。张和杰森(Zhang & Jensen)认为,入境旅游是一种旅游资源就地出口的“无形贸易”[8]。孙根年认为,贸易与旅游有密切的联系,旅游引发贸易、贸易促进旅游[9]。雷平和施祖麟认为,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发动机[10]。韩亚芬和马丽君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出入境旅游具有显著的推拉关系[11,12]。刘珍珍等分别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与协整分析法研究了旅游与贸易的关系,认为旅游与贸易具有相互促进作用[13-15]。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旅游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丰富了旅游与贸易的研究内容。但部分研究者把国际货物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个整体,分析贸易与旅游的关系,忽视了不同贸易类型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对旅游的影响,未能从更微观的视角研究贸易与旅游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结果的精确度,这也反映了研究者限于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对贸易与旅游的关系认识各执一词。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多采用传统线性回归、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不能揭示二者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机制;部分学者虽然采用了协整分析方法,但在数据选择上采用的是简单时间序列数据,无法判识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旅游与贸易的区别和关联性,模型采用静态模型,没有考虑变量的连续性问题。因此,对于贸易与旅游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需要从内容到方法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改进。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和欧盟七国为样本,采用1985-2009年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面板数据,从规模总量层面切入,借助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方差分解法等,分析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及其效应,以便揭示和解释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活动的作用机制和动态特征。本文期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第一,从国际贸易理论出发,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探讨国际贸易(物流)与入境旅游(人流)之间的关系,以便揭示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作用;第二,采用多种方法及从不同层面,对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微观内在机理与影响过程进行分析,以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第三,采用中国与欧洲七国1985-2009年面板数据,较以往学者采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而言,该样本与数据更为全面系统,为揭示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之间的关系提供经验支持。

3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际服务贸易随着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而出现,但随着自身的发展,却具有了与国际货物贸易不同的独立特性,因而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并反过来也带动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作为国际服务贸易重要内容与形式的入境旅游,以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快速增长性而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核心产业和亮点。从内容来讲,入境旅游是人员与服务的国际“贸易”,而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国际货物贸易是产品与资金的国际“旅游”。因此,国际货物贸易与国际旅游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国际贸易提升入境旅游,另一方面入境旅游也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

图1表明,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之间的互动主要通过经济和社会文化两个渠道进行。从国际货物贸易活动自身的运作看,一切国际货物贸易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国际货物贸易活动的开展,即贸易量的增加、贸易领域的扩展、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机会的增多通过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带动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商务人士及其亲属的往来,由此而产生了商务旅游、公务旅游、探亲访友旅游、探险旅游和经济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这些商务人士和技术人员等对所在国的居民不断发挥着示范效应和宣传效应,使更多的所在国居民获得贸易国旅游的信息,以带动更多的旅游者出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货物贸易方式对贸易伙伴国人员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③。一般贸易方式是由出口国利用本国的资源、技术、设备生产国外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贸易渠道出口到伙伴国(进口国)市场,这种贸易活动不需要伙伴国(进口国)的商务人士和技术人员支持就能完成,因此,这种贸易方式与贸易伙伴国(进口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关系较弱;而加工贸易则是出口国通过进口原材料及零部件在国内加工组装成产品后再出口的业务,这种贸易方式主要以伙伴国(进口国)的跨国公司为主体,也是跨国公司国际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且与其相关的服务贸易也较多,需要伙伴国(进口国)更多的商务人士与技术人员等人员的跨界流动来支持,从而使得加工贸易方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要高于一般贸易方式。

由上述分析得知,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市场空间。从入境旅游来看,入境旅游通过跨境交付、过境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4种模式对国际货物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入境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在观念转变、体制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发挥先导作用。通过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增加了贸易伙伴与贸易总量,而且也调整了贸易结构,同时对国际间的要素和商品价格变动趋势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良好的入境旅游为了解和认识双方提供了较好的途径和机会,促使双方之间的文化与人员交流,有效地消除国家间的敌意,加强和提升国家间的政治与经济关系,从而提高和扩大双方国际贸易的层次与领域。因此,入境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一定的动力和服务支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3点假设:

假设1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在总量上存在互补关系,即国际货物贸易规模与入境旅游人数规模表现出同向增长关系。

假设2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在总量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即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之间互为促进,呈现出互为因果关系。

假设3 国际货物贸易结构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发展有着不同的溢出效应,即国际货物进口和出口对入境旅游发展的贡献度存在差异。

4 实证模型与数据说明

4.1 模型建构

根据上文的研究思路和假设,为了考察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从国际货物贸易和入境旅游的总量规模层面建构动态面板模型,对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度量。本文之所以使用动态面板模型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变量间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前期变量一般会对当期变量产生影响。入境旅游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上期的入境旅游积累会对当期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产生某种影响,因而引入滞后因变量更符合理论与现实;二是在自变量中包含因变量的滞后项,以便对其他遗漏变量的影响进行控制,以解决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最终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图1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互动关系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研究所选用的基础数据为1985-2009年欧洲七国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客流量、货物进口、出口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和年末总人口数据。具体指标如下:

(1)入境旅游。描述入境旅游发展情况较好的指标变量主要有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本文拟用入境旅游人数表示,因为入境旅游人数排除了旅游价格因素对其的影响,是人员的国际“贸易”,且与国际实物贸易密切相关,既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规模和人气指数,又能体现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带动效应。

(2)国际货物贸易。包括中国与欧洲七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对欧洲七国出口贸易额、中国从欧洲七国进口贸易额等。

(3)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消费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有关原理,一国出境旅游的出游率及客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以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保证不同年份和国家间的可比性,用物价指数进行了消胀处理。

(4)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对客流量的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规模越大,潜在的出游人数越多。选取年末总人口衡量人口规模。

(5)对外开放度。经济的开放主要表现为国际商品流动、资本流动和人员流动更为频繁。以欧洲七国各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欧洲七国各国与中国间的开放程度。

中国与欧洲七国国际贸易、入境旅游人数、年末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来自1986-2010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世界旅游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等官方统计资料。由于旅游业是环境敏感型产业,其发展极易受到各种危机事件的影响。1989年的政治风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SARS危机、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次贷危机、2009年的新疆“7·5”暴乱等,均对中国入境旅游和国际货物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为了在较平稳的序列中分析旅游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量的关系,本文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对1989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09年的入境旅游和国际货物贸易数据进行了内插订正[16]。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影响的回归分析

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与横截面模型回归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诸如样本间差异和变量动态变化趋势的度量及方程解释变量中不能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等问题,从而使参数估计量显著性检验和研究结论不可靠。而面板数据模型是二者的结合,可以同时反映出变量在时间和截面上的变化规律,也能很好地处理前者的不足。但在面板数据模型中要得到有效的参数估计,有关模型设定问题非常关键,即要在混合回归模型、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之间做出正确选择。通过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应选取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同时,回归时采用截面数据加权,以尽可能消除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现象。

表1报告了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数量关系。对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其估计的前提条件是要求面板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可能导致错误的估计结果。为此对所估计参数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即对面板数据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诊断结果是否平稳。遵循一般常用的LLC(Levin,Lin & Chut)检验、PP(PP-Fisher Chisquare)检验和IPS(Im,Pesaran & Shin)检验进行面板残差的平稳性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是平稳的,这表明动态面板数据平稳,系数估计有效。模型的调整R[2]值在0.9以上,F值检验也十分显著,这些都表明模型是稳健和可靠的。

从表1可以得到以下估计结果: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显著正相关,这反映了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即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发展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这既包括欧洲七国通过示范效应、口碑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等途径发生的水平溢出效应,也包括欧洲七国与中国之间通过货物贸易供应链关系而产生的前向和后向链接的垂直溢出效益。从估计系数看,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入境旅游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9292和0.024204,即中国与欧洲七国各国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总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欧洲七国各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数总量将分别上升0.04和0.02个百分点。从溢出效应贡献度看,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的溢出效应大于进口贸易。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中欧之间长期存在贸易顺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出口贸易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总之,方程回归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即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在总量上具有相互依存关系,且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开放度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很高,欧洲七国的经济增长及与中国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促进本国出游率和出境客流量的增加。人口规模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统计上并不显著。

5.2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相互关系的格兰杰(Granger)检验

上述分析仅说明了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能确定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即国际货物贸易的增加是否一定会引起入境旅游的增长。为此,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17]。增广的迪基—福勒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ADF)表明各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为平稳性序列。表2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最优滞后期依据赤池(Akaike info criterion,AIC)和施瓦茨(Schwarz criterion,SC)准则选择为3。

由表2得知,出口贸易与入境旅游互为因果关系,即它们之间具有相互推动效应。从中国层面看④,出口贸易的增长通过产业关联与扩张效应,提高了国民收入,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为入境旅游业发展,尤其是高端旅游产品与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入境旅游的开展使得欧洲的文化、风俗习惯等随之融入国内,促进了国内外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更加容易挤入欧洲市场,促使中国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进口贸易的扩大对入境旅游具有促进作用。进口贸易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提升入境旅游商品与服务的质量。检验结果还显示,入境旅游不是进口贸易的格兰杰因。但规范分析发现,入境旅游是大尺度、高消费、高选择的高层次旅游。为了提高入境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中国国际旅游吸引力,与入境旅游服务与产品相关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等须通过进口贸易获得,通过产业关联效应还引发了为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的相关产业的部分生产要素的进口,进而引发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从欧洲七国各国进口贸易额的增长。因此,入境旅游对进口贸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很好地验证了研究假设2。总之,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日益繁荣的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强了国际交流,弱化了出入境壁垒,推动了入境旅游的高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入境旅游进一步增强了国家间的信任与友好,从而促进货物贸易向纵深发展。

5.3 国际货物贸易波动对入境旅游的冲击效应分析

为了分析国际货物贸易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冲击效应,我们需要引入脉冲响应函数,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大小的信息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是要求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 ressive model,VAR)具备稳定性。经过检验,表明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一步分析⑤。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所以对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冲击暂不考虑。结果见图2。

由图2a可见,当1个单位的出口贸易额冲击产生后,入境旅游客流量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迅速增长,大约在第4年后达到最高值,然后显现出短暂的缓慢衰减趋势,大约在第7年后开始趋于稳定增长。这表明出口贸易额的某一冲击会给入境旅游客流量带来同向的冲击效应。图2b表明,当1个单位的进口贸易冲击产生后,大约在第3年后开始逐渐增强,第6年后达到最高值,随后趋于稳定增长。这说明进口贸易一开始对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拉动作用较弱,但其后会逐渐增强。

图2c表明,当1个单位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冲击产生后,出口贸易额产生了强烈的正向反应,大约在第2年后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衰减趋势,大约在第6年后趋于稳定增长态势。这说明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对出口贸易,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入境旅游是一种异地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旅游购物是游客外出旅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偏爱,甚至成为很多游客必不可少的经历[18]。由旅游购物活动引发的商机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注入了新的动力。图2d表明,进口贸易对来自入境旅游客流量的产生冲击后,当期反应明显,第2年达到峰值,随后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5.4 国际货物贸易波动对入境旅游的贡献度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考虑了各种冲击对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入境旅游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变量对入境客流量增长波动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进行分析。预测前s期向量自回归的误差为:

进一步利用乔利斯分解对方差矩阵进行正交分解,然后利用每个正交化信息对前s期预测MSE的影响,进而分析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客流量的重要程度。各个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

表3中,入境旅游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随着预测期的推移,入境客流量增长方差中由进出口贸易变量扰动引起的部分逐渐增加,而由入境客流量增长自身扰动引起的部分下降,但其所占的百分比还是比较大,大约在第6年时,分解结果基本稳定,长期保持在68%左右。出口贸易冲击对入境旅游客流量波动的贡献最大,第2年为8.8%,随后显著增加,第3年上升到21.30%,之后平均贡献率稳居在30%左右。进口贸易冲击对入境旅游客流量波动的贡献在第2年为0.105%,之后贡献率逐渐上升,在第10年上升到最高,为1.25%,平均贡献率为1.1%左右。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际货物贸易在入境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分解系数看,出口贸易对入境客流量增长变动的贡献度要比进口贸易的大。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假设3。中国已是世界工厂,出口贸易量巨大,欧洲七国各国有大量的“中国制造”商品,这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知名度的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应,由此引发欧洲七国各国民众对中国发展“奇迹”的好奇与兴趣,从而引发中国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因此,中国出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这进一步验证了出口贸易冲击在较长时期内对入境旅游增长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相反,进口贸易是中国采购欧洲七国的商品,由此引发欧洲七国民众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好奇与兴趣相对较弱,因此,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受到一定的抑制。出口贸易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由出口贸易增长自身扰动引起的贡献率在第2年后大幅递减,长期保持在45%左右,而入境旅游对出口贸易的贡献是显著的,且随着时间而愈加增强,在第6年的方差分解占比约为49.39%,已大于出口贸易自身的方差分解比重,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是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冲击对进口贸易的贡献率自第2年后大幅增长,为20.25%,在第10年高达51.53%,已高于进口贸易对自身的解释力比重。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中国与欧洲七国货物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入境客流量、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和对外开放度的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法,系统分析了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及其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在总量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具有较好的正溢出效应,其中出口贸易溢出效应大于进口贸易的。这表明,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即国际货物贸易能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开放度与入境旅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重要的推动因素。(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出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即出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增长之间具有相互的推动效应;进口贸易与入境旅游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进口贸易对入境旅游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这说明,尽管贸易与旅游是两个具有独立运行特征的系统,但它们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旅游推动了贸易,贸易促进了旅游[19]。(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入境旅游增长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冲击呈现为强烈的正反应。从长期看,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4)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国际货物贸易增长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溢出效应愈来愈重要,其中,出口贸易对入境客流量增长的贡献度要高于进口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货物贸易的这种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中欧贸易已由全面合作阶段进入深度合作阶段,从贸易方式变化看,一般贸易是中国从欧洲七国进口的主要方式,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加工贸易是中国出口欧洲七国的主要方式,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中欧间货物贸易的主要方式。因此,随着中欧之间货物贸易方式的转变,不仅能进一步扩大中欧间货物贸易总量,而且对双方人员交流规模扩大也带来积极影响,进而对欧洲七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数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在发展国际货物贸易的同时,应该重视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正溢出效应。为此,在制定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扩大进出口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国际货物贸易对入境旅游的带动作用,对国际货物贸易增长与入境旅游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制定相互协调发展的一揽子规划与政策,实现两者的共荣发展。第二,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贸易萎缩、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为经济增长寻求新的动力源。入境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与服务就地出口的“无形贸易”,是旅游者消费能力从客源国转移到目的地国的释放,这不仅可以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还可以减缓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摩擦与压力。同时,入境旅游者的到来能起到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形象的作用,为国际贸易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发展入境旅游将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第三,针对入境旅游具有高端消费的特点,实现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应该优化入境旅游内部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入境旅游附加值;通过旅游业的强关联性与带动性,促使资本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与扩大提供广阔的需求与发展空间。

致谢:感谢孙根年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建议。

注释:

①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0)、《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6-2010)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②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0)、《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86-2010)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③国际货物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3类。其中,其他贸易包括补偿贸易、易货贸易、租赁贸易、寄售贸易和对销贸易等。本文主要讨论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④考虑到进出口贸易是相互的,中国从欧洲七国各国进口与出口贸易额等于欧洲七国各国向中国出口与进口贸易额,因此,此处仅从中国层面分析。

⑤变量入境旅游、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建立的VAR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均落于单位圆内,因而VAR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限于篇幅,检验过程和结果未列出。

标签:;  ;  ;  ;  ;  ;  

国际货物贸易与入境旅游的关系及其溢出效应_溢出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