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论文_苏宏淼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论文_苏宏淼

苏宏淼

临澧县中医医院 湖南常德 4152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血管内科诊断与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心血管内科诊断与治疗方法及效果,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焦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高达92.50%;随访半年显示心绞痛发生率为2.50%,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为3.75%;治疗后心理焦虑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实施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障,并显著改善焦虑症状,值得重视。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治疗;焦虑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为了进一步提高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就应加强研究与探索,我院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选时间为2012年7月-2014年7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确诊符合2007年10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世界心脏联盟(WHF)等对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标准[1],同时排除严重肝肾等脏器病变、近期有外科大手术、妊娠期、颅内囊肿及溶栓禁忌症等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31-84岁,均值55.9±8.4岁;病程8h-10年,均值2.3±0.8年。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入院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看有无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心衰及全身症状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有20%左右伴有休克、75-95%伴有心律失常,全身症状主要为发热、白细胞增高、心动过速及红细胞沉降加快等。然后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液等检查,其中血液检查主要包括血象、血清酶、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等[2]。

1.2.2 治疗方法:①急诊处理:发病后应及时停止任何主动的运动或活动,然后舌下含服0.6mg硝酸甘油片(每隔5分钟一次),若含服3片后依旧无效则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实施急诊抢救处理。②对症处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4小时内出现心室颤动与猝死几率最大,为此要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室内的安静,可予以肌注10mg安定与100mg杜冷丁处理,尽量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还要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减少梗塞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将患者相关情况告知患者家属,以便他们知情同意后签字,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大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烦躁、紧张及情绪不稳定等,若不及时控制与处理,会加重病情,为此可实施100mg利多卡因静注,每次维持5分钟,待总量达到200mg后则静滴处理,滴速为1-5mg/min,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部分患者伴有心律失常,则要加强心电监护,如频繁出现室性早搏,则可加大利多卡因剂量,或者加用胺碘酮处理,连续应用3天。③溶栓处理:所有患者经前述基础治疗后可实施溶栓治疗,将150万U尿激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后,于半小时内静滴完,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在静滴尿激酶12h后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天2次,每次剂量7500U,连续治疗1周为1疗程。④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紧张与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为此加强心理干预十分重要。抢救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动作轻柔与敏捷,减轻他们的忧虑;同时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但注意用语应温柔与和蔼,将本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全部告知他们,以便他们做好身心准备,更好地接受与配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本组患者临床效果、随访半年时心绞痛发生率、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心理焦虑评分,并对比分析焦虑评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3]为:1)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缓解;3)无效:治疗后无任何改善,甚至死亡。总有效率以有效率+显效率计。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8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5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0%。

2.2 治疗前后心理焦虑评分对比

本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焦虑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详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焦虑评分对比( ,分)

治疗时间心理焦虑评分t P

治疗前 78.92±8.1415.038<0.01

治疗后 55.26±6.71

2.3 随访心绞痛与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

本组患者均予以半年以上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心绞痛发生率为2.50%(2/80),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则为3.75%(3/8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若能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病最为突出的症状为疼痛,发作时无明显诱因,而且发作时处于安静状态,发作疼痛部位与性质和心绞痛一致,但程度更为严重,加上持续时间更长,为此患者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研究显示约有20%的本病患者可能出现休克,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或数周内出现,表现出脉搏细弱、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及血压下降等,发病原因主要为心肌严重受损、剧烈胸痛引发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及血容量不足等;本病患者大部分有心律失常症状,于发病1-2周内常见,若为室性心律失常,部分为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梗阻后极易出现心脏收缩力减弱与不协调,为此发病初期极易出现心衰,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有紫绀、肺水肿等[4]。为此,加强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十分重要,通过对临床症状观察与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然后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液等检查,作最终诊断,确诊后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研究,入院后经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检查等确诊,均予以急诊处理、对症处理、溶栓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2.50%,而且随访半年时心绞痛发生率与再次心肌梗塞发生率均很低,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焦虑情绪评分可知,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可见,及时确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实施规范化的心血管内科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在治疗时应注意一些问题,应严控溶栓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如妊娠期、近期有大手术、疑似主动脉夹层、颅内肿瘤、既往有脑卒中、近期有活动性内脏出血、入院后高血压未能有效控制、当前正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等患者不宜采取溶栓治疗。

综上,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实施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障,并显著改善焦虑症状,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殷守文.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4(5):2409-2410.

[2]阚红艳.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4,16(35):243-244.

[3]张卫江.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规范治疗的临床探讨[J].工企医刊,2014,27(3):793-794.

[4]邹锦秀.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观察[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08(6):105-106.

论文作者:苏宏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诊断及治疗临床研究论文_苏宏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