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教育改革对策研究*_研究生论文

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教育改革对策研究*_研究生论文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教育改革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现状及论文,研究生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807.4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自1978年恢复招生制度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体育界解决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毕业生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1996年底, 有博士授于点7个,硕士授于点62个,分布于全国24个体育院系和国家体委科研所。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与推行,体育战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迅速增加。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李鹏总理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战略目标。为了推动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学位工作迅速发展,在体育学教育领域内尽快地实现我们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满足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面临形势和教育改革对策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任务为:(1)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进行回顾, 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实证描述;(2)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3)对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对国家体委直属院所及广州体院和华东师大等19个培养单位从事体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学位获得者及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寄发调查表。发出问卷100份,回收率为67%,全部为有效问卷, 内容效度与信度经检验,均符合研究要求。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文件,研究资料、论文。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教育历程的回顾和现状分析

2.1.1 我国体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历程的回顾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并不长。1954年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来我国任教,先后在中央,华东体育学院建立了研究生班,培养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田径运动等各门学科的教师,为体院教师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基础。60年代,我国自己培养研究生, “文革”中停办。 直到1978年才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学位和一些博士学位研究生,建立了学位制度和一套较为完整的培养制度和方案,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到1996年底,体育学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武术理论与方法、运动解剖学、体育史、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等12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设有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 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有6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分布于全国24个体育院系和国家体委科研所。自1981年以来,我国已培养了体育学硕士生1300人,总计已招收了64名博士生,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不断深入。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五次会议, 会上重新修订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把运动心理学划归到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科(专业);把体育理论、体育史、体育管理学归并体育学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专业);把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归并为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专业);把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归并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把武术理论与方法改成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专业)。这一改革拓宽了专业面,为人才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奠定了基础。

2.1.2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三年。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运动训练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

硕士生课程分为三大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业务课和外语课。按课程性质划分,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分,按课程要求又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别。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一般为:公共必修课占总学分数的40 %, 专业必修课占40%,选修课占20%。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3—4学期,其余为科研工作与论文撰写时间,所有课程需经考核,并要完成教学实习,最后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辨。选修课包括指定选修课和自选课,指定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和加深。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三年。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独立的和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并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需要,学习一定的课程。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一般不少于学习年限的2/3。除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外, 要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 学位课程的学分总计为21—25学分。开设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 学分),第一外国语(8学分),第二外国语(4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3—4门(6—10学分)。博士学位课程考试要求在第一学年内通过。

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我国体育学硕士学位着眼于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二者并重,博士学位则以科学研究为主。

2.1.3 培养数量严重不足, 远远满足不了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由上级部门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偏小。硕士研究生由于外语上线考生很少,使得有的院校在降分录取的情况下仍然完不成招生任务。如西安体育学院,1991年—1995年国家体委下达的招生人数为31名,实际录取20名,其中5名为降分录取,5年中实际完成招生任务的65%。这样对上线者其它方面择优录取的余地就很小,也导致了部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不高。从近几年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和学历情况看,从1991年起,新招研究生中的应届生到1993年呈下降趋势,1994年到1996年又连续上升,说明了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呈起伏变化状态。其变化原因之一似乎与分配情况有关,前一年分配情况好时,第二年报考的人数就会下降,反之则会增加。近几年出现连续上升,主要原因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另外研究生毕业后的待遇问题也是影响报考研究生人数多少的因素之一。

2.1.4 硕士研究生比较注重理论学习,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硕士研究生都很注重理论学习,尤其是外语和学位课,都抓得很紧。有的到其他学校去学外语和计算机课程,但普遍存在着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的不仅运动水平低,就连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示范动作也做得不规范。这主要原因是与目前现实生活有关,当然也与学校(科研所)时间安排,组织管理不甚得力也有关系。所以,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未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

2.1.5 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培养工作的现状

我国国内体育学博士的培养制度已经建立,组织规模培养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有一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同时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具备了相当规范,而且有继续扩大的发展趋势,这就为体育学博士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充足的生源。虽然可以说国内组织规模培养体育学博士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但由于起步迟缓,条件不足,宣传不力,培养指标与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2.1.6 体育院校留不住研究生

近几年来体育院校退休教师比较多又相对集中,对研究生需求量较大,但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却留不住,他们大多愿到一些生活条件好,收入高、晋升职称快的其他院校、行政单位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要改善体育院校办学条件,二是要扩大招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2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对策与建议

2.2.1 扩大生源,确保规模

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明显地招生规模偏小,比例偏低。这不仅与社会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培养不协调,而且距200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力争比1992翻一番的目标相差很大。致使体育界出现了拥有高学位的人才远远不足,拥有博士学位的更是廖若晨星。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必将拖我国体育事业的后腿。所以,扩大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眼下扩大招生规模还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以致于有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在降分的情况下,才能免强完成计划招生任务,有的根本完不成。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国体育教育高等学校基础还比较差,有行业艰苦,待遇低,挣钱难的原因,也有轻视体育教师的原因。要扩大生源,确保培养质量和规模,就应尽快地建立体育人才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吸引有志青年报考,并优化生源结构。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市场中有不同的身价。这种身价主要表现为工薪和其它待遇的高低,学历层次越高,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受到高薪聘用。近几年的招生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原因。所以,一定要坚持优秀应届生推荐免试读研究生,二是要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确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实行单独考试。

2.2.2 适当缩短体育学硕士生修业年限

我国硕士学位修业年限为3年,美国英国硕士学位修业年限为1 —2年,国内文理科硕士学位修业年限绝大多数为2年半,也有2年。目前,我国105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仅为3%, 若以现有规模仅将普通高校30%青年教师培养为硕士研究生须40年,供需矛盾之尖锐令人吃惊。建议工具性的课程重复本科阶段的尽量压缩,必修课力求少而精,选修课力求多而活。适当缩短硕士生学习年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2.2.3 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作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研究生必须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并贯彻党的路线,愿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本职工作,决心献身于祖国的体育事业。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教书育人,这一点应该保持下去。从业务上讲,研究生的教学(包括训练)和科研能力是基础,是前提。从这几年的情况看,硕士研究生确实有加强自身技术动作训练的必要。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增强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就必须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训练。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就是专业技术素质,从当前看,加强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素质的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是保证研究生今后发展的基础。

2.2.4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体育专业科研课题和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理工科科研课题来源多,资金强大,导师申请课题的积极性高,经济效益也好。体育专业则相反,科研课题来源少,经费极缺,社会资助力度小,导师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和经费。由于科研任务少,特别是来自国家和省部级的纵向课题不多。这不但造成了研究生培养经费不足,也形成了在体育院系科研气氛不浓的现象。今后体育院系的教师应该增强争取科研课题的意识,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吸收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体育院系的导师和研究生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条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2.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大力扶持年轻人

“文革”造成的体育人才断层问题目前已完全显露出来,80%左右的高职人员已退休或即将退休。培养单位虽然已注意了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但由于体育行业艰苦、待遇低,挣钱难等原因,加之出国潮和经商风的影响,造成了体育院系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希望有关领导部门要把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大力扶植年轻的学术骨干力量,多培养质量高的研究生。体育院系毕业的研究生首先要充实教师队伍,对留校的要给任务,压担子,使他们早出成果,出重要成果。对在学术上确有作为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还要采取积极措施把人留住,如增加收入,解决住房,商调配偶。更重要的还是要搞好体育院系工作,创造工作条件,用事业留人。

2.2.6 体育学博士要立足于国内培养

李鹏总理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要立足于国内”。经过体育战线几年努力,现在发展国内体育学博士培养工作的条件正逐步完善,实现体育学博士立足于国内培养的战略目标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为了尽快地实现体育学博士基本立足于国内培养这一战略目标,经过大量调查和反复研究论证,对我国体育学博士生要立足于国内培养的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努力加强培养单位的基础条件及培养能力,不断完善和健全培养工作制度和工作文件,培养规范过程。大力加强博士导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选拔年轻的博士导师。大力增加科技投入,更新科研仪器和图书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改造。积极争取尽快地较大幅度地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有志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积极报考。增加授予单位、授予点和扩大招生数量。积极改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状况。根据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学位获得者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1996 年底, 已培养出了硕士学位研究生1300人,招收了64名博士生,已培养出了博士学位获得者17人。

(2)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硕士学位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博士生学位以科研为主。

(3)目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指标与数量严重不足, 满足不了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比较注重理论学习,轻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博士研究生立足于国内培养的战略目标的时机已基本成就。

(4)对策建议:广辟生源、扩大规模。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课程设置要注意拓宽知识面,科研工作要注意研究我国体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培养质量。适当缩短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不断完善和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力加强培养工作的硬件建设。加强国际化工作,既要总结我国自己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也要注重学习国外的经验。

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

标签:;  ;  ;  ;  ;  ;  ;  

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现状与教育改革对策研究*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