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的说明_海洋资源论文

编写“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的说明_海洋资源论文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编写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单元论文,海洋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指导思想

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将开发和利用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时,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领域之一。发展海洋事业,迎接被誉为海洋时代的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高中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海洋环境知识和技能,树立现代海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海洋环境是人类四大生存环境之一。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海洋的基本特征、海洋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有关科学知识,能够分析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人类利用海洋资源、能源和空间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了解并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海洋环境部分安排了5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海洋的基本特征用2个课时讲授。第1课时首先给出海洋的基本物理参数,说明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能量效应和水文效应,强调了人类对海岸地区的集约性利用,让学生明确海洋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接着介绍表征海水性质的2个重要指标——温度、盐度,它们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标志。第2课时在概述了海水运动形式以后,重点介绍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学习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第3课时和第4课时讲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首先综述了可利用的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潜力,接着从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油气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三方面来具体展开,讲述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能源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第5课时讲述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问题,教材围绕海洋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讲述了海洋污染问题的产生、海洋污染物质的来源。海洋石油污染是当前监测、防治的重点,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范围和海洋石油运输规模的逐步扩大,海洋石油污染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教材将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单列为一个知识点讲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它为全球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国际海洋法律基础。与海洋有关的环境问题、领土要求问题与资源所有权等问题始终是国际海洋法会议的主要议题。当前,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教材增补这一内容,是让学生适当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所确立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提高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自觉性。

本单元教材选取的知识点并没有涉及海洋科学的各个方面,而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智力发展和将来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选取一些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予以介绍。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紧紧扣住海洋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海洋的基本特征,了解海洋开发的内容和进展,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和必要性,树立海洋观念,增强海洋意识,培养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讲述的是海洋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海洋也称为海洋环境。和陆地一样,海洋环境包括海面、水体和海底,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和对象。通过发展海水养殖、开展海洋运输、兴建海上建筑物等,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海洋环境也是一种资源。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教学中应着重说明海岸带对于人类的意义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可适当结合中国海岸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授,或启发学生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和管理海岸带资源的紧迫性和具体的对策。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讲海洋的热量收支和平衡时,应着重指出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关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可结合教材中安排的太平洋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图讲授。关于海洋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引导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计算,以加深印象。讲海水盐度,应讲清海水盐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分布规律。关于海水的运动,注意讲清波浪、潮汐、洋流三者间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应指出,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分类有多种,教材没有作系统的总结,只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教材首先概述了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资源意义,接着以海洋渔业生产和海洋油气开发为例,讲述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能源矿产的现状。讲海洋为人类提供资源和能源,应着重说明作为陆地资源的补充和替代,海洋资源所具有的多样性的种类和丰富的储藏量。同时要指出,海洋资源的开发投资较高,对技术条件的依赖性强。

海洋石油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殊产业,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对外合作和自营并举的道路,已具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为贯穿和渗透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教材介绍了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及主要的技术装备。教师可以我国渤海或南海油气田的开发为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成就,并通过与国际水平的比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拼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图像教学,给学生以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可以适时补充和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的空间,为此,教材专门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海洋空间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其中重点讲了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围海造陆两个方面,这也是人类在向海洋争取空间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成就较大的方面。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开发海洋空间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海洋空间利用的各个方面有何优点,也可让学生就“未来的海洋空间利用”问题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向海洋进军的雄心壮志。海洋交通运输不仅是我国海洋空间利用的重点,也是发展国家海洋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事实材料,以数据或图表的形式说明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展示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成就与前景,激发学生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热情。有些名词如腹地、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学生可能比较生疏,需要教师解释一下。对于港口的功能分化和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不要作深入分析,只需要让学生对港口建设及其功能有一般性的了解,以说明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海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讲清海洋环境问题的特点和特殊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于海洋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教材没有作具体分析。在讲完海洋环境问题之后,可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人类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能够做些什么。

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所确立的新的海洋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海域面积和管辖权力,确认沿海国家对于管辖海域的海洋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在教学中,可结合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的知识内容,对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格局与发展适当予以介绍,使学生理解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确立的背景及其与国际海权思想发展、国际海洋权益斗争间的关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注意分析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人类生活环境与海洋的关系、海洋开发与技术条件的关系。讲海洋的基本特征、资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均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既要阐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应指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使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活动得以持续进行。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中系统讲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教学中,可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管辖海域按其法律地位的差别,可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除沿海国外,所有国家在专属经济区享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大陆架的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对一切国家开放,所有国家有权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从行使资源主权权利方面讲,国家管辖海域可以被视为海洋国土,海洋国土并不全是国家的领土。国家只在内海和领海的水体、上空、海床、底土享有完全排他的主权,因此,这部分国土中的内海和领海可称为国家的领土。由于我国多数海区与周边国家的海域界线尚未划定,通常所说的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面积只是一个估算数字。

地理教育是一种观念的教育,最终目标是综合而不是分析。具备全球观念是学生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因素。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蓝色国土的濒海大国,我们应以何种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教师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海洋环境的科技动态,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意识和现代海洋观。

标签:;  ;  ;  

编写“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的说明_海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