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论文_杨振宇 杨剑侠

杨振宇 杨剑侠(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康复科067500)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5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 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脏腑点穴;针刺疗法【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33-0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慢性结肠炎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差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炎的一种,是慢性结肠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的衍生病。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很多,治疗上需要全面考虑,方能有效控制。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产生小溃疡,进而发展成大溃疡。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可能导致肠癌。科学研究发现: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溃疡性结肠炎,包括其他胃肠疾病,首先一定要调理肠道菌群平衡,增值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产生。当肠道内微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此部位的免疫系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此症的发病率减少,康复几率就增加了。笔者采用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6例,女9 例;年龄30-63 岁,平均(41.2±1.2)岁;病程1 个月-12 年,平均(4.3±1.2)年;临床分级:轻度12例,中度9 例,重度4 例。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 例;年龄31-58岁,平均(40.3±5.7)岁;病程一个月-11.5 年,病程(4.5±1.6)岁;临床分级:轻度10 例,中度12 例,重度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予柳氮磺砒啶肠溶片(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450)0.75g,每日3 次口服。

1.3.2 治疗组予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具体方法:脏腑点穴法取穴水分、建里、下脘、中脘、天枢、关元。操作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腹部皮肤,医者清洁双手。准确定位腧穴后,开始行手法治疗,其中建里、下脘、中脘、关元依序采用中指垂直顺时针微旋转点按法(补法) 每穴施术3-5 分钟;继而采用垂直渗透震颤点按法重按轻提(补法),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每穴施术3-5分钟。天枢、水分采用中指垂直逆时针微旋转点按法(泻法)每穴施术3-5分钟;继而采用垂直渗透震颤点按法轻按重提(泻法),频率为每分钟100-120 次,每穴施术3-5 分钟。最后,医者双手摩擦至微热,以手掌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施摩腹法,向左旋转300次向右旋转300次,结束治疗。手法施治力度以患者感觉舒适,穴下微胀、微有压迫感为度,每日一次。手法治疗完毕休息30 分钟,开始募穴腹针疗法治疗。取穴,主穴:关元、石门、中脘、天枢(双侧)、大横(双侧)、腹结(双侧)、章门(双侧)、水道(双侧)、归来(双侧);配穴: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照海(双侧)、然骨(双侧)。操作手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取30 号1.5寸毫针,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得气后,采用小范围滞动捻转手法,及将针柄向前捻动使针体轻轻滞住,手捏针柄做提插操作9 次,每次留针20 分钟,每日一次。

1.3.3 疗程及其他2组均以12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0天,3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禁忌辛辣生冷厚味及烟酒。

1.4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结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所见及病理检查无改善。[1]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 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CUC),简称溃结,差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是慢性结肠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的衍生病。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很多,治疗上需要全面考虑,方能有效控制。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启动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使肠道黏膜对抗原呈高敏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紊乱,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继之充血、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产生小溃疡,进而发展成大溃疡。

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肠壁变厚、变窄,可能导致肠癌。[2]科学研究发现: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菌群失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溃疡性结肠炎,包括其他胃肠疾病,首先一定要调理肠道菌群平衡,增值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产生。当肠道内微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此部位的免疫系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此症的发病率减少,康复几率就增加了。这是一种单基因或多基因的疾病。环境中的某些触发因子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最后导致该病的发生。

无论是什么原因,它会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外界侵入物质进行打击,这即是炎症的开始。不幸的是,免疫系统不会关闭,结果使炎症继续,或者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己的肠粘膜当成敌人进行反复攻击继而破坏结肠粘膜并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发病后多产生腹泻,并频发腹痛、便血、肠鸣、里急后重等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恶寒、头晕等称腹泻型。排泄物呈羊屎状秘结,多存在排便不畅、不尽,甚至多日不能排便等情况出现,此类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原是腹泻型恶化转变而成的,患者伴发腹痛、消瘦、口干、贫血等症状称便秘型。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常会出现便血、腹泻、腹痛等症状,久拖不治,不仅恶化肠道健康,更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称溃疡性结肠炎型。目前西医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水杨酸类药物:这类药物最便宜的是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后需要人体肠内细菌的帮助才能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发挥治疗作用,但是分解的另一种药物成份磺胺吡啶则对肝脏可能会有损害副作用较大[3],因此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最后不要同时服用抗生素,并每月定期检查肝功能(转氨酶)。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主要有口服制剂强的松,重症患者也可短期使用静脉制剂。因为它的副作用较多,不推荐作为长疗程治疗或维持治疗。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包括硫唑嘌呤、6- 巯基嘌呤(6-MP)、环孢霉素。药物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炎症的继续发展。免疫调节剂适用于那些对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无效或部分有效的患者,也是目前维持治疗最好的药物之一。它也可用于减轻或消除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当患者对其他药物无反应时,它可能对维持疾病的缓解起作用。

但该类药物一般服用3月左右开始起效,部分患者易出现白细胞降低。所以口服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疗程较长,费用较高。因此选择一种能够扶助正气,标本兼顾之目的,又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CUC属中医学泄泻、肠风、休息痢范畴。脾虚湿盛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因病机包括饮食不慎、感受外邪、七情内伤、脾肾阳虚、劳倦内伤等。本病发生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饮食劳倦,七情失调,导致肠胃脉络失养,气机紊乱,形成脏腑功能失调。[4]或湿热内结导致气血互搏,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便夹黏液;病久脾肾阳虚正气不足导致本病反复发作。因此本病以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湿热、痰湿、瘀血成病之标,病位早期在胃肠后期在脾肾。治疗宜培元固本,标本兼顾,扶助正气为原则。采用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脏腑点穴法取穴:水分、建里通条水道,化湿降浊;下脘、中脘调理脾胃气机;天枢、关元利湿止泻,以摩腹法收尾培补元气。募穴是脏腑精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经穴。腹针疗法取穴:主穴关元小肠经募穴、石门三焦经募穴、天枢大肠经募穴、章门脾经募穴、中脘胃经募穴调理各经脏腑精气,脾经大横、腹结、胃经水道、归来通腹利湿,化瘀降浊,辅助调补脾胃经气。配穴为远端取穴,足三里培补元气;三阴交调理肝脾肾;照海、然骨培补肾脏气机。导引疗法与腹针疗法相结合共成扶助正气,培元固本,达到标本兼顾之目的,故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作用直接、注重整体、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方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1] 郑筱萸.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134.[2] 解春静,庄彦华,栾雨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免疫因素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8):889-892.[3] 王春玲,王桂茹。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8):111.[4] 周孜.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3):184-186.作者简介:杨振宇,男,主治中医师,河北省平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任,从事临床工作19 年。联系电话:13831441892.

论文作者:杨振宇 杨剑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4年第11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2

标签:;  ;  ;  ;  ;  ;  ;  ;  

脏腑点穴法联合募穴腹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论文_杨振宇 杨剑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